自拟袪斑汤联合烟酰胺凝胶治疗黄褐斑疗效探讨

2018-11-20 03:33刘芸
当代医学 2018年31期
关键词:烟酰胺黄褐斑血瘀

刘芸

(江西省景德镇市第六人民医院,江西 景德镇 333000)

黄褐斑在临床中比较常见,是一种皮肤病,通常出现在女性群体中,而且此疾病也被称为肝斑。此疾病因何而发生,目前临床中并无较为清晰准确的定论,是一种色素沉着性皮肤疾病。此疾病出现的斑块通常处于人的鼻、颊、眼眶周围等。虽然斑块表面比较光滑,而且并无疼痛感,表面具有光滑性,但因其出现在面部,往往导致患者容貌受到一定影响,因此合理临床治疗具有重要作用[1]。临床中通常采用外部涂抹药物的方法进行治疗,但往往难以从根本上进行治疗,导致效果并不理想[2]。本文选取60例黄褐斑患者,探讨自拟袪斑汤联合烟酰胺凝胶治疗的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本院2016年1月~2017年2月60例黄褐斑患者,数字随机抽取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中患者均为女性;年龄30~50岁,平均年龄为(27.59±1.62)岁;病程5个月~7年,平均病程(2.36±1.52)年。观察组中患者均为女性;年龄30~50岁,平均年龄为(27.25±3.61)岁;病程8个月~6年,平均病程(2.37±1.46)年。患者均对本研究了解,且自愿签署了同意书。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患者均意识清晰,无精神障碍、语言障碍等严重疾病引发的并发症,均可积极配合治疗,经检查后,符合黄褐斑诊断标准。患者均符合我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色素病学组2003年制定的《黄褐斑的临床诊断和疗效标准》∶面部出现淡褐色到深褐色斑片,具有较为清晰的界限,一般为对称式分布,并未出现炎症表现、鳞屑等;患者并无显著的自觉症状;在女性群体中具有多发性,尤其是青春期后;病情有可能会存在季节性变化,一般是夏重冬轻;排除其他疾病(颧部褐青色病、Riehl黑变病等)造成的色素沉着情况[3]。

1.3 方法 对照组采用烟酰胺凝胶治疗,每天2次。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自拟祛斑汤加减,基础方∶柴胡、炙甘草、白芍、当归、川芎、紫草、丹皮、香附各10 g,山药15 g,茯苓12 g,熟地黄15 g,仙灵牌5 g,桃仁6 g。患者出现肝郁症状时可加入郁金12 g;出现脾虚症状时,可去熟地黄,加入白术10 g,党参12 g;出现气虚症状时,可加入黄芪20 g,党参12 g;出现阳虚症状时,可加入巴戟天10 g,仙灵脾15 g,仙茅10 g;出现失眠症状时,可加入灵磁石30 g,夜交藤30 g,合欢皮15 g;出现便秘症状时,可加入制大黄9 g。以水煎服,每天2次。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1.5 疗效评估标准 通过皮损面积、颜色对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评定,基本治愈:肉色视色斑面积消退大于90%,颜色基本消失,评分法计算治疗后下降指数≥0.8;显效:肉色视色斑面积消退大于60%,颜色明显变淡,评分法计算下降指数≥0.5;好转:肉色视色斑面积消退大于30%,颜色变淡,评分法指数下降≥0.3;无效:肉色视色斑面积消退小于30%,颜色变化不明显,评分≥0[4]。

1.6 统计学方法 研究数据采用SPSS 20.0系统进行统计处理,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治疗,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n(%)]Table 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therapeutic effects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n(%)]

3 讨论

目前,黄褐斑发病因素、发病机制并无比较清晰的阐释,近些年以来,国内外通过大量研究显示,黄褐斑的主要致病因素包括:妊娠、避孕药、紫外线、皮肤的微生态失衡、雌、孕激素水平、精神因素等,尤其是紫外线、激素水平、受体作用对黄褐斑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黄褐斑发病时,大者如斑,小者如点,主要类型为:蝶形斑,患者皮损主要位于面颊部,为蝶形对称性分布;面上部型,患者皮损主要位于前额、颞部、鼻和颊部;面下部型,患者皮损主要位于颊下部、口周、唇部;泛发型,患者皮损广泛分别在面部的大部分区域。

在传统中医学中,黄褐斑具有较为广泛的病因,往往会导致患者五脏六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失和。在中医中,黄褐斑称作“黧黑斑”,此疾病在中青年妇女群体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主要是因为在此阶段,女性学习、工作、生活具有较高的负担,往往会出现忧思郁怒、劳倦内伤的情况,导致肝脾肾受到损伤,从而引发阴精亏虚,虚火内生,因气滞无法正常行血而造成血淤,虚火上炎,因血淤不行而造成气血无法对面部进行有效充泽,从而导致褐斑的形成。在《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提到,患者“黎黑皮黯,又名黧黑斑,初起色如尘垢,日久黑似煤形,枯暗不泽,大小不一”,患者“忧思抑郁,血弱不华,火燥结滞而生于面上,妇女多有之。”

黄褐斑通常与患者的肝、脾、肾三脏存在显著相关性,患者的主要病机通常认为是气血无法上荣于头面,发病的主要原因通常认为是肝郁、脾湿、肾虚,主要致病之理为气机不畅、气血淤滞、颜面失于濡养。按照气血辨证理论进行分析,血瘀贯穿是导致黄褐斑形成的一个重要病因病机,而且贯穿始终。而且气滞、阴虚、血热、久病均有可能导致血淤的形成。而血瘀是黄褐斑形成的一种重要病理机制。血瘀的形成存在较多的因素,主要为肝气郁结,气滞导致血瘀的形成;肾虚火燥,血热滞结而形成血瘀;脾虚气弱,血失推动同样会有致瘀的可能。由以上病因病机可知,肝郁、脾虚、肾虚、血瘀均为黄褐斑形成的发病机制,对患者进行辨证论治时,需要对肝郁、脾虚、肾虚、血瘀等的证型予以分析[5]。

对黄褐斑患者进行内治时,应注意其肝肾不足的本质,通过补益肝肾方法予以治疗;而且也应该注意患者标实为气血瘀滞,对患者实施活血化瘀、疏肝理气、健脾化湿也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法[6]。对患者采用疏肝理气法进行治疗时,患者通常出现黑褐色斑片,呈现弥漫性分布,而且有两胁胀痛、心烦易怒、嗳气、舌红、两边存在瘀点、脉弦等症状,患者病变发生往往会由于情志因素而导致。在《黄帝内经》中提到,患者肝胆气结、燥火克木往往会导致面尘之症。后来以此作为基础形成疏利肝胆法予以治疗。在《外科证治全书》中提到,面尘,因忧思抑郁、血弱不化而形成。在治疗时可疏胆气、清肺具有较为明显的临床效果[7]。

对患者采用滋阴补肾法进行治疗时,患者通常出现斑色褐黑,面色晦黯;而且往往会出现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失眠健忘,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等症状。在《黄帝内经》中提到:“肾病者,颧与颜黑。”在《脉贯》中提到“面黑且瘦,阴虚火旺”。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肾阴亏虚导致黄褐斑产生的观点,且通过滋肾养阴进行治疗。《吴氏医方汇编》中提到:女人面生黧黑斑,往往是因水亏难以制火而导致,血弱难以华肉,从而形成火燥,导致斑黑的产生[8]。

患者采用活血化瘀法进行治疗时,患者往往出现斑色灰褐或黑褐,其月经呈现黯色,且有血块,或是痛经,舌呈现暗红色,或出现瘀斑,脉涩等症状。在《灵枢·经脉》中提到,因脉不通会导致血不流,而血不流会使得髦色不泽,所以患者会出现面黑如漆柴的情况。在《诸病源候论·面黑》中提到,面黑者,或是脏腑出现痰饮,或是皮肤遭受风邪,均会导致气血不调,从而形成黑斑。不管是外感风邪还是痰饮内阻凝滞于脏腑,均有可能导致气血功能出现失常,从而形成气滞血瘀,在面部积聚而导致黄褐斑形成[9]。

在本文研究中,采用自拟袪斑汤联合烟酰胺凝胶治疗黄褐斑,其中烟酰胺是辅酶Ⅰ、Ⅱ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在生物氧化中产生递氢效果,可使得生物氧化、组织新陈代谢得到有效提高,对黑素体自黑素细胞到周围角质形成细胞的转运形成明显抑制作用。烟酰胺作为一种水溶性维生素,可于光线、空气中保持较高的稳定性,在维生素中是对皮肤形成的刺激最小的一种。外用烟酰胺可发挥局部抗炎的作用,对于皮肤角质层屏障具有显著改善作用,可有效润肤,降低皮肤色素沉着,使得面部皮肤衰老症状得到有效改善,可有效预防光免疫抑制、光致癌等。凝胶剂具有较为细腻透明的外观,透气性较为良好,药物释放较为迅速,而且可快速发挥作用,并无较显著油腻感等,对于患者用药依从性具有促进作用[10]。

经研究可知,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黄褐斑具有多种发病原因,而且发病机理较为复杂多样,在本文治疗中,主要通过虚、火、瘀的特点来进行治疗,采用滋补肝肾、活血祛淤的治疗法则制定方药进行治疗,效果较为显著。熟地黄、山药等可有效调补肝肾、养血,当归、桃仁、川芎等可发挥明显的活血行淤通络作用。与烟酰胺凝胶联合使用,达到内外兼治的作用,效果明显。

总之,自拟袪斑汤联合烟酰胺凝胶治疗黄褐斑效果明显,临床应用价值高。

猜你喜欢
烟酰胺黄褐斑血瘀
张淑芬辨治血瘀型崩漏的临床经验
话说血瘀证
中药方剂在治疗黄褐斑中的应用
82例女性黄褐斑的疗效观察
血瘀体质知多少
中医特殊诊法在血瘀证辨证中的运用
光子嫩肤在黄褐斑中的应用
针灸配合中药治疗黄褐斑65例
烟酰胺甲基化反应机理的理论研究
烟酰胺在皮肤科的应用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