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手术方式治疗青光眼并白内障的疗效对比

2018-11-20 03:33于继良
当代医学 2018年31期
关键词:角型小梁眼压

于继良

(阳谷县中医院眼科,山东 聊城 252300)

青光眼、白内障在我国具有较高发生率,为临床常见疾病,两种疾病在生理、病理、解剖方面较为相似,所以经常合并发病,并且相互影响,最终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和视觉功能。当前临床中治疗青光眼并白内障主要采用手术方法,常见的手术包括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小梁切除术、人工晶体植入术等。传统青光眼手术能够促进房水流出通路开放,降低眼内压,改善瞳孔阻滞,但术后患者较易发生眼内炎、白内障、浅前房等并发症,最终对患者术后视力恢复产生影响。而超声乳化手术不但能够实现小梁网滤过功能的重建,使房角正常结构得到恢复,还能够降低并发症,手术安全性较高[1]。为进一步提升青光眼并白内障治疗效果,本研究选择我院收治的青光眼并白内障患者80例,对其中40例患者应用小梁切除术+人工晶体植入术+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治疗,收获了显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7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80例青光眼并白内障患者作为观察对象。纳入标准:满足青光眼、白内障临床诊断标准;房角粘连超过180度,眼压升高大于20 mmHg,视力小于0.3;满足各项手术指征;自愿接受相应手术方案治疗;具备完整临床资料;患者知情并同意参与研究。排除标准:有既往眼科手术史;合并熟期白内障或外伤性白内障;合并脑血管疾病,合并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合并葡萄膜炎,合并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既往局部激素治疗史[2]。依据手术方法划分为实验组和常规组,每组各40例。常规组包括女17例、男23例;年龄53~80岁,平均(67.5±3.5)岁;病程2~8个月,平均(3.5±0.4)个月;急性闭角型青光眼29例,慢性11例。实验组包括女18例、男22例;年龄范围54~82岁,平均(67.3±3.6)岁;病程1~9个月,平均(3.6±0.3)个月;急性闭角型青光眼28例,慢性12例。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术前两组均接受常规抗炎、常规消毒、控制眼压治疗。常规组应用小梁切除术治疗,术前1天于术眼点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术前0.5小时应用复方托吡卡胺散瞳,应用7.5 g/L布比卡因+20 g/L利多卡因进行球周麻醉,以穹隆为基底做结膜瓣,10:00位角膜缘穿刺前方,正上方作巩膜瓣,将小梁、周边虹膜切除,并对穿刺口滤过情况进行检查,应用丝线对巩膜瓣、结膜进行间断缝合,注射抗生素后包扎患眼。手术完成后于患眼点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每天4次,连续应用2周。术后对眼压进行持续性监测,出现激素性高压眼患者停止用药。实验组应用小梁切除术+人工晶体植入术+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参考常规组麻醉、制作巩膜瓣、制作结膜瓣,制作透明角膜隧道切口,并将巩膜暴露,制作3.2 mm巩膜板层切口于角膜层2 mm处,注黏弹剂于前房,连续环形撕囊,水分离、分层,超声乳化晶状体核,将晶状体皮质抽吸后,再次注入黏弹剂,将人工晶状体植入囊袋,进行房角分离,超声乳化后抽吸,将黏弹剂清除,然后缝合。将20 000 U妥布霉素注射液+3 mg地塞米松注入自结膜囊,包扎术眼进行常规处理,处理参考常规组。

1.3 观察指标 ①术前、术后4周对两组眼压、视力、前房深度变化进行记录,视力依据国际标准视力表测定,均通过LogMAR记录视力;利用Goldmann眼压计对眼压进行测定;利用眼部A超对前房深度进行检测;利用房角镜对术后房角开放情况进行检测。②统计并对比两组手术成功率,依据术后眼压判定手术情况,计算术后3天、术后1周、术后4周、术后3个月眼压平均值。手术失败:降眼压药物应用后眼压大于21 mmHg,需再次手术治疗或应用全身降压性药物;条件成功:手术后眼压高于21 mmHg,应用局部降眼压药物后低于21 mmHg;完全成功:患者未应用局部降眼压药物且眼压小于21 mmHg。③统计并对比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例如黄斑水肿、前房炎症等。④术前、术后4周、术后3个月利用VF-14(视功能指数量表)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定,量表涉及做精细活、读书看报、看电视、娱乐活动、看大小字体、看标识牌等方面,患者生活质量改善越明显则评分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所得数据使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眼压、视力、前房深度对比 两组眼压、视力、前房深度对比术前两组眼压、视力、前房深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4周两组眼压均显著低于手术前,视力均显著高于手术前,前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前房深度显著大于手术前,常规组前房深度显著小于手术前,前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前房深度、视力均显著高于常规组,眼压显著低于常规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眼压、视力、前房深度对比(x±s)Table 1 Comparison of intraocular pressure,visual acuity and anterior chamber depth between the two groups(x±s)

2.2 两组手术成功率对比 实验组手术成功率92.5%,显著高于常规组的77.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手术成功率对比[n(%)]Table 2 Comparisonof surgicalsuccess ratesbetweenthe two groups[n(%)]

2.3 两组房角开放情况对比 实验组37例房角完全开放,比例为92.5%;实验组36例房角完全开放,比例90.0%。两组房角完全开放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4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12.5%,显著低于常规组的40.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12,P<0.05),见表3。

表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Table 3 Comparison of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2.5 两组生活质量对比 术前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4周、术后3个月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上升,前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周、术后3个月实验组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常规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对比(x±s)Table 4 Comparison of quality of life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x±s)

3 讨论

青光眼为临床常见眼科疾病,其中较为常见的类型就是闭角型青光眼,其主要是晶状体厚度大、眼轴短、房角狭窄等造成的。另外,膨胀期白内障患者会出现晶状体明显增厚,房角狭窄,前房变浅等,并会进一步引发闭角型青光眼。王云东[3]发现,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会出现晶状体位置前移和明显瞳孔阻滞,并会进一步引发房角关闭和眼压上升。而造成眼部各组织损伤的重要原因就是眼压升高,患者很可能会发生视力下降、视力模糊等,若未获得及时治疗将会造成患者视觉功能严重降低[4]。过去临床中主要通过手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在小梁切除术后实施白内障手术。但若闭角型青光眼术后患者视力恢复不佳,患者眼部功能可能会受到手术的影响,另外,白内障可能因青光眼手术可加速进展,同时在相关并发症的影响下,患者会因视力恢复慢而影响生活质量[5]。虽然小梁切除术在青光眼并白内障治疗中应用最为广泛,但该术式会出现较大切口,并且具有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患者通常会出现较严重炎症反应,很多患者术后视力难以获得有效提升。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临床研究者发现,在闭角型青光眼并白内障患者中开展小梁切除术联合超声乳化微创手术单次手术干预,可使患者眼压和视功能得到显著改善。李奇根[6]应用小梁切除术联合超声乳化手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并白内障患者,结果显示患者眼压明显降低,并且视力改善明显。也有学者分别应用联合手术和传统法分次手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并白内障,结果显示联合手术改善视力效果更好。

当前治疗青光眼并白内障的首选术式为小梁切除术、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人工晶体植入术联合手术,术中角膜内皮可通过显微操作技术和黏弹剂获得有效保护,眼压相对平稳后可利用超声振荡乳化白内障皮质及内核,吸出后将人工晶体植入,角膜内皮不会因长时间超声乳化而受损,并避免传统手术引起的多种并发症[7-10]。同时,由于具有较小切口,术后很少会出现滤过泡瘢痕化和感染,并有效提升滤过效果[11]。

本研究中,实验组应用小梁切除术+人工晶体植入术+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治疗,常规组应用小梁切除术治疗,结果显示实验组眼压更低、视力改善情况更好、前房更深,与已有研究结果具有较高一致性,闭角型青光眼并白内障患者中应用联合手术的效果得到了肯定。但实验组手术成功率比常规组略高,这与王莹[12-13]研究结果有差异,这可能是本研究样本较小造成的。

综上所述,在青光眼并白内障患者治疗中应用小梁切除术+人工晶体植入术+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效果显著,能够在有效改善患者眼压及视力的基础上,减少术后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角型小梁眼压
小梁
高眼压症及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的24 h眼压波动规律
轻压眼球自测眼压
有些头疼是因为眼压高
补缺
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治疗青光眼临床意义探析
心理护理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护理的应用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可行性研究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观察
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治疗原发闭角型青光眼的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