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之我见

2018-11-20 10:50王桂荣
世界家苑 2018年11期
关键词:激活课堂开放课堂精心设计

王桂荣

摘 要: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组织好每一堂课,激活每一堂课,激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实现新课程理念的要求。

关键词:精心设计;激活课堂;思维的连续性;开放课堂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从对问题的惊讶开始。”这就意味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摒弃以教师为中心的被动学习的学习方式,同时应该建立全新的以“学”为中心的自主、合作、验收的“多向互动”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学生思维活动的持续发展,从而形成学生终身受用的能力。

一、精心设计学案,激活课堂。

1.科学设计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自产自消。

“自主”是创新的前提。巴浦洛夫说:“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索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显得重要,惊讶是求知欲,内驱动的自发体现,也是快乐学习的自然体现。学习数学应是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新知让学生主动探索,简单的内容让学生自学,重点、难点和疑点让学生争论,规律让学生寻找,结论让学生概括,知识结构让学生构建。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形成终身受用的能力。

2.在关键点上切入,让学生延伸、转化知识。

教师在设计学案时,把教材上的知识设计成需要学生探索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起学生主动探索。教材中有这样一个例题:“求证:顺次联结四边形四条边的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根据学生现有对四边形的认知水平,不妨隐藏结论,让学生观察判断得出结论;或改成如下问题:“要使顺次连接四条边的中点所得到的四边形是菱形,那么,对原来的四边形应有哪些新的要求?如果得到的四边形是正方形呢?

3.给学生充足的探究空间和自由度,经历探究过程

(1)独立探究型:教材中的部分知识与学生原有的知识密切联系,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只要跳一跳,就可以独立解决。

如:学习分式的基本性质前,学生对分数的基本性质已经比较熟悉,可让学生独立探索。

(2)合作探究型:教材中有些内容比较难,部分学生独立探索有困难。这时可采用生生互动的讨论方式,有利于优势互补,缩小个体差异。

如:已知∠ABC=∠CDB=90°,AC=a,BC=b,当BD与a,b之间满足怎样的关系式时,△ABC与△CDB相似?

(3)指点探究型:有些内容与过去所学知识的联系不大,综合性较强,让学生去探究,可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这时,注重教师的引导作用。

如:学习“方差”一节时,教师可先请学生回忆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有哪些?再指出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往往要弄清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让学生思考怎样来描述呢:学生思考后,或许会猜想求各个数据与平均数的差。再接着追问怎样体现一组数据总的波动情况呢?教师可以适当揭示,让学生找到解决方法,进而归纳出求方差的公式。

二、保持学生思维的连续性,开放课堂。

在合适的问题情境中,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但怎样保持这种积极性,使其持续下去而不中断呢?

1.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数学学习是通过思考进行的,没有学生的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而思考问题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俗话说得好:“书读三遍,其义自见。” 我认为在解答数学问题时作用也是不可估量的。在解答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时往往需要建立起数学模型。所以首先要弄清题意,再思考题目中各数量之间的关系解答问题。目前在课堂学习中,有的教师提出问题后,不给思考时间,要求学生立刻回答。當学生不能立刻回答时,便不断重复他的问题,或者另外提出一些问题来弥补这个"冷场"。其实,这是干扰学生的思考,"冷场"往往是学生正在思考,表面冷静,实际上思维活动却很活跃。当然,思考问题时间的长短,是与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密切相关的。所以教师提出问题后,应该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达到学习目的。

2.启发要与学生的思维同步

教师提出问题后,一般要让学生先作一番思考,必要时教师可作适当的启发引导。教师的启发要遵循学生思维的规律,因势利导,循序渐进,不要强制学生按照教师提出的方法和途径去思考问题,喧宾夺主。要善于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培养“一题多解”和“求异”的思维能力。

3.要创建一个开放的课堂,让学生的思维擦出火花

教师要时刻牢记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中心,而问题是教学的心脏,是教学思维的动力,是学生思维的方向;数学思维的过程也就是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在数学课堂学习中,教师要不断激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实现学生的“学会”到“会学”。使学生从“苦学”步入“乐学”的境界。同时,教师要不失时机的向学生提出新的数学问题,为更深入的数学思维活动提供动力和方向,使数学思维活动持续不断的向前发展。合适的数学问题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1)问题要有方向性。这是指问题要有明确的目的,要使学生的思维趋向于教学目标。

(2)问题的难度要适中。这是指问题不宜太难和太易,难易之间要有一定的坡度。如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和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等知识点时,我设计一些有基础训练到知识点综合(有易到难)的练习,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收获到相应的成果。达到分层教学的目的。

(3)问题要有启发性。有的教师往往把启发式误认为提问式,认为问题提得越多越好,其实,问题并不在多少,而在于是否具有启发性,是否是关键性的问题,是否能够触及问题的本质,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如:用一块打破成三块的三角形玻璃引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时,教师问:“若带I去,带去了三角形的几个元素?若带II去,带去了三角形的几个元素?若带Ⅲ去,带去了三角形的几个元素?”这就是一个极为关键性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它引起了学生的深入思考,并为学生学习用“角边角公理”奠定了基础。

总之,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已深深认识到每一堂课对学生自身及学生走上社会意义之重大。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应以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为依据,以新的课程理念来进行教学及评价。组织好每一堂课,激活每一堂课,激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实现新课程理念的要求。

(河北省沧州市渤海新区中学)

猜你喜欢
激活课堂开放课堂精心设计
小学语文的趣味化教学探析
精心 激趣 提问 评价
让数学课堂成为开放的课堂
建构开放课堂提高学生美术素养研究
有效探究源于精心的设计
培养和提高小学生数学语言能力的探索
激活课堂气氛,增强教学效果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建构开放课堂提高学生美术素养研究
激活思想品德课堂的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