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的“雅”与“俗”

2018-11-20 10:50苏子宸
世界家苑 2018年11期
关键词:审美艺术

摘 要:雅与俗是一对历史性的概念,它们的内在涵义并非一成不变,随着时代的发展,审美观念也在不断更新变化。在当今社会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业蓬勃发展,雅俗成为文学艺术领域内的一个热门话题。在艺术商品化日渐普遍的情形下,艺术创作水平能否提高,甚至基本的艺术质量能否得以保障;雅俗关系由对立走向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而从现实状况看来似乎成了“俗”对“雅”的疯狂颠覆;雅俗共赏是否能成为新时代的艺术鉴赏标准;新的艺术鉴赏标准是否能促进绘画创作的繁荣发展;雅俗共赏较传统绘画思想中尚雅贬俗的标准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关键词:雅俗文化;艺术;审美

一、雅俗艺术的由来

在中国古代,雅俗观念萌芽极早。这对范畴的出现,意在标示层次有别的艺术趣味与格调。如:古人最早以“雅乐”来褒扬宫廷音乐,以“郑声”来贬低民间音乐。故《论语》上有所谓“恶郑声之乱雅乐”之说。以儒家观点看来,古老的宫廷“雅颂之声”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符合“礼”的规范,是完全正统、高贵的音乐;而产生于民间的“郑声”,则是极为粗野、低贱之声。据说孔子还谈到“郑声”实为淫声的原因:“郑国土地民人,山居谷汲、男女错杂,为郑声以相悦怿,故邪僻声皆淫色之声也。”可见,雅贵俗贱,褒“雅”贬“俗”,乃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基本态度。

雅俗文化对于中国传统艺术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影响,这种雅俗尊卑观念直接影响了中国古代美术批评的标准。据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所载,晋朝人庾龠夭曾批评雕塑家戴逵所做的佛像“神犹太俗,盖卿世情未尽耳”。在这里,我们看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虽尊雅鄙俗之习仍在,但“雅”与“俗”的内涵却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的剧烈动荡与变化,终于冲毁了“独尊儒术”的局面,庄老思想发生重要影响,特别是玄学之风盛行与佛教的广泛传播,“超世绝俗”便成为新的审美理想。雅俗观念不仅是“文”与“野”之分,而且更是表现“超凡”与世俗感情之别了。

二、雅俗艺术的区别

“雅”与“俗”同属于艺术审美过程中,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审美认知心态以及艺术创作追求,或者引用西方的美学思想可以将其定位为一对有意味的艺术形式,即“用某种特殊方式所组合的线和色彩,某些形和形之间的关系,激发着我们的审美情感”。而“雅”、“俗”与其他审美认知的不同在与其拥有一个较为统一和相近的审美主体群,这一共有的审美主体群“以一种不明确的记忆形式积淀在人的大脑组织结构之中,在一定条件下能被唤醒、激

活。雅俗艺术的审美情感区分来源于对于艺术作品的评判和整理。王晋中先生以“易”与“不易”进入、理解来区分俗艺术与雅艺术,更不合理。雅俗是中国传统美学中的众多对偶范畴之一,它们是对立统一的,不易截然区分彼此,因此如只以难易对雅俗进行区分似乎过于简单化。可以说,所有的艺术作品中都有雅俗二种因素存在,如果实在要对俗艺术与雅艺术作一个明确规定的话,那么以艺术作品中雅俗因素各占的比重来说明似乎更合理些。

“雅俗艺术的一个关键区别在于,一个需要内容与形式的双重支撑,一个则只要形式支撑。俗艺术原来是一种注重艺术内容的艺术,而雅艺术注重艺术形式。注重内容,就是注重讲述的东西;注重形式,就是注重讲述的方式。以形式与内容作为雅俗艺术各自的主要特征区分二者殊为可笑”。文章进而指出“雅艺术之难”难在“弃内容为一难,重形式是又一难。两难相合,造成大众接受的艰难。”“雅艺术之难,难在它的无所讲述。即仅与俗艺术相比,它不讲故事,或者有些事件人物的影子,也往往支离破碎,很难引人。

三、雅俗艺术的体现

不仅仅是雅俗不能简单地以难易区别,就是接受者也无法用不同的层次来定位。即便是“接受”,也不是完全处于被动的状态,对任何艺术作品的欣赏活动实际上已经是不自觉地主动参与其中,与作品发生或多或少的情感交流,乃至理性分析,因此,我认为,雅和俗不能以难易程度划分,不能简单地将艺术欣赏活动看作有多大能耐,就欣赏多高层次的艺术作品———这样一个简单的被动接受过程。尽管作者最后补充道:“当然,我们期望每一位艺术欣赏者,都能最终进入艺术接受的第二阶段。如同一个人的生命成长一般,完成一次完整的生命过程。然而即便如此,不断出生的后继人群,在艺术领域仍旧要从艺术接受的第一阶段开始。如此反复,不断循环。由此可见,任何对于艺术接受的第一阶段的小瞧,都是不应有的。”以这样的方式讨论雅俗,无疑将这对辩证统一的对偶范畴置于一根直线条上,过于简单化模式化了。

“我们理解了艺术的雅俗。这原本是艺术的两种不同取向。面对多种需求的社会,尤其是社会中不同艺术需求的人群,艺术分层了。所谓俗艺术,满足的是普通大众最一般的艺术需求;所谓雅艺术,满足的是社会少数阶层相对高级的艺术需求。只要社会的艺术需求存在这样的分层,艺术的雅俗便将一直存在下去。”文章在定义雅俗艺术的时候提出雅俗艺术相对應的两大接受群体———“雅俗艺术不仅对应着艺术接受的两大社会群体,而且对应着个人接受的两大阶段。”其实,从接受角度看,恰恰不能先俗后雅,更不能将欣赏人群划分为“两大社会群体”。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接受群体是不可分也不能以雅俗划分的,从事雅艺术创作的人完全可能喜爱并欣赏着俗艺术,而俗艺术的作者也常常要汲取更多的知识,学习更多的雅经典,将其不落痕迹地融入到俗艺术的创作中去,方算上乘。

四、结语

“雅”“俗”作为中国艺术中特有的审美情趣,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中国文化独有的或者说是最擅长的直觉领悟的产物。它不仅贯穿于书法艺术审美的始终,同时也是中国传统艺术的共有的审美标准之一。时至今日,更成为国人对西方艺术作品进行品鉴的一个重要标准,这是一件很有趣味的事情,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艺术对西方文化、艺术的审美和在加工的过程,这也意味着“雅”“俗”这一中国艺术独有审美情趣在未来将有更加宽广的审美范畴与界定依据。

参考文献

[1]唐家路、潘鲁生著.中国民间美术学导论[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 年3月

[2]张明玲著.新版“雅俗文化书系”:色彩文化[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年1月

作者简介

苏子宸,女,1993年,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2016级美术学研究生。

苏子宸(1993.2—),女,汉族,河南省新乡市,16。级在读研究生,美术学专业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

猜你喜欢
审美艺术
纸的艺术
浅谈羌族舞蹈“莎朗”的风格特征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
现代陶艺教学特点研究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对公共艺术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