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新闻节目创新路径分析
——以成都市广播电视台《成都全接触》为例

2018-11-22 13:31
西部广播电视 2018年20期
关键词:演播室民生成都

李 貌

(作者单位:成都市广播电视台公共频道)

“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这里的“民”,就是百姓的意思。而《辞海》中对于“民生”的解释是“人民的生计”,是一个带有人本思想和人文关怀的词语,话语语境中显然渗透着一种大众情怀[1]。民生新闻,是关注人民生计,关心市民生活的新闻,《成都全接触》作为成都地区民生新闻的首创栏目,于2004年4月开播,每晚的 18∶00-19∶30时段播出,历经十多年的栏目,在民生节目的创新方面,做了以下尝试和实践。

1 大民生的理念创新节目

1.1 民生新闻选题的创新转型

2004年开播至今,《成都全接触》经历过多次的调整和创新。最初制作、播出的内容与策划思想并无长期的制度规划,对民生新闻的理解也较为狭隘。一些交通案件、奇人异事、治安案件、情感纠纷等一时成为节目的主要内容。但快速的新闻报道,完全生活化的内容,在成都地区还是激起了观众极大的关注,在当地的收视份额与央视、卫视的新闻节目竞争不落下风。但经过几年的发展,过多同质化、表面化的节目接连出现,收视率逐年降低,节目的影响力不断萎缩。在落入俗套的节目制作模式竞争中,栏目组意识到,过多关注家长里短,个体事件,并没有凸显出民生新闻“以民为本”的价值核心,长此以往,节目的生存与发展都将严重受挫。

从2010年开始,《成都全接触》栏目进行逐步调整,要求具有“大民生”的理念,在做大气的节目,高品质的节目的同时,兼顾树立传统媒体节目的权威性。要把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衣食住行、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切身利益相关的话题统统纳入选题范围。栏目开始就认真发掘政府中心工作、本地时政要闻等与老百姓日常生活的内在关联,努力用平实的报道,解读出其中蕴含的民生信息,对于老百姓最关心的话题,不仅仅做简单报道,更要做深入调查,在调查的基础上,邀请专家、学者与新闻当事人进直播间,再更进一步深入的探讨,从而提出建设性意见。综上才构成了“大民生”完整的节目。

《成都全接触》栏目的这个调整过程是摸着石头过河,循序渐进式的,直到如今还在持续。这与普通的改版节目有本质的不同,尽最大可能地保留了栏目的品牌和报道的风格,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推陈出新。站在老百姓的角度看问题,让职能部门解惑,让专家学者提出创新的方案,这是栏目在“大民生”报道方面进行的有益尝试。

1.2 从创新选题到创新大策划

与选题创新相辅相成的是策划,就政府关心百姓关注的民生问题做大策划。全国“两会”历来是时政报道的重点,但“大民生”理念的新闻报道,完全可以从百姓的视角,挖掘“两会”的主题来对接百姓的日常生活,这成为《成都全接触》“两会”大型策划报道的重头戏。栏目在每年的全国“两会”期间,均推出了《我在成都看“两会”》系列节目,提炼“两会”期间的重要话题,通过“两会”热词,我对“两会”有话说,“两会”代表故事,专家点评等小版块,据实反映了国家重大政策,也对城市的中心工作、城市规划、创新创业发展等市民最关心、最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了潜移默化的宣传。在报道民生成就的同时,也反映民生诉求,充分体现了笔墨随着时代走,镜头围着百姓转的报道原则。

1.3 从创新大策划到创新大直播

从2013年开始,《成都全接触》在每年12月31日,都推出了六小时以上的大型新闻跨年直播报道,《跨年直播》已经成为栏目每年固定的重大策划之一。以近三年为例,2015年《成都223》跨年直播,时长6小时10分左右,以成都第二绕城高速通车这一事件为基本载体,通过二绕这条高速路,串联起成都市下属10多个区(市、县),反映一年来,以上各地的工业、农业、旅游等等产业的现状,同时展望未来规划与发展。2016年《连通2017 穿行·大时代》跨年直播,时长6小时20分,发掘出16年成都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大力实施轨道交通加速成网计划的内容。通过对轨道交通建设年度盘点(总结 回顾 展望),串联城市变迁,经济动力、幸福生活;营造祥和幸福热闹的新年氛围。其中与央视财经频道联合直播了新年第一列中欧班列“蓉欧快铁”全程发车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该直播节目也荣获当年省级优秀奖。2017年《致敬奋斗者记录新天府》跨年直播,时长6小时10分。内容紧扣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这一主题,讲述生活在成都的普通劳动者,外国友人,大城工匠,行业领军人物等一系列感人故事,感受成都这座幸福之城的发展进程。其中报道前往凉山悬崖村援建的《悬崖处 成都情》人物故事专题,也获得了省级奖项。

在做“大民生”节目的理念指导下,首先在报道的选题上,与部分同质化的栏目拉开了距离,“大民生”的新闻报道,不仅是要简单报道政府的中心工作,更要切实剖析与百姓生活的关联,不仅是要关注百姓的家长里短,更要深入去挖掘背后的成因。抓取实时的热点,摒弃高高在上的做法,用低视角解读,做深做大做透。发挥媒体正确舆论导向作用的同时,也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栏目的收视率也稳中有升。

2 “服务力”理念创新节目

2.1 明确强化头条意识 报道主旨突出公共服务职能

《成都全接触》对于“头条”有非常明显的意识转变。改版前(2015年10月至2015年12月间),仅4条报道有“今日头条”标示,改版后(2016年1月至今)几乎每天都有明确标示的“今日头条”。这一转变,从感官形式到重要内容提示,都充分体现出该年度工作中对新闻头条概念的强化。

同时,在头条新闻议题价值尺度方面,较严格地控制了负面报道的比率,注重报道的社会效益和“为民服务”价值。研究综合考虑事实本身价值倾向与节目价值导向,但以报道所讲述的事实为主进行判断,对头条新闻议题价值尺度的统计结果说明,《成都全接触》头条新闻倾向于选择“正面价值”“中性价值”的议题进行报道,其总数量占到了80%以上,而对具有“负面价值”的议题报道很少。这种现象着实是纠纷、事故充斥的民生栏目中的一股清流,渗透着生产者务实的社会服务追求,体现出城市电视民生新闻头条的大局定位与功能倾向。具体数据如图1所示[2]。

图1 2015年10月至2016年9月间《成都全接触》头条新闻议题内容分布情况

2.2 提升民生服务办理效能

2011年8月,成都文明热线“96110”开通,由成都电视台公共频道热线部负责具体运维,依托《成都全接触》栏目,成都文明热线“96110”,被打造成24小时便民服务热线,并孕育出了“进社区”这一深受观众好评的活动。秉着服务进社区,服务零距离的宗旨,由志愿者、律师、教师、医护人员等各种专业人士组成的各类服务团队,深入成都市各个社区,为社区的居民提供更准确的资讯,更贴近生活的服务。再后来,将政府的文化惠民工程与“进社区”活动相结合,在提供便民服务的同时,更加注重满足老百姓的日常文化生活诉求,将健康文化的理念普及到群众之中,老老实实为百姓日常文化生活做实事,做真事。

经过一段时间探索后,成都电视台公共频道主动与成都市大数据和电子政务管理办公室(即市长热线12345所属的成都市政府网络理政平台)积极对接,以了解社情民意,主动释疑解惑,积极解决合理诉求为指导思想,于2018年1月26日在《成都全接触》栏目中,推出全新的节目版块,“成都市网络理政平台民生直通车”,力求畅通百姓诉求渠道,落实媒体服务职责。截至2018年7月,已经推出网络理政相关新闻报道超过100条,此外还录制并播出了7期大型访谈类节目,每期40分钟。

2017年成都市网络理政平台网站累计访问量2 136 529人次,处理群众来电来信2 362 949件,其中,来电2 233 457件,来信129 492件,从来电来信内容上看,市场监督、交通管理、劳动保障、三个方面诉求量较大,占来电、来信总量的41.1%。《成都全接触》栏目组充分借助政府部门的大数据挖掘分析,研究社情民意动向和经济社会发展趋势。针对百姓大众关心的、想要了解的、期盼解决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通过实地调查采访、协调职能部门现场解决问题。目前已经播出的访谈节目内容涉及幼儿看病、小区物业服务、老年人保健品、文明交通出行、消防安全、汛期安全、城市精细化管理等热点话题,7期访谈节目,邀请到了市卫计委、市房管局、市社治委、市工商局、市食药监局、市交管局、市公安消防支队、市建委、市城管委等12个部门和新闻当事人、市民代表一起参与节目制作。演播室内行业主管单位与新闻当事人深度交流探讨,和网友实时互动交流。不仅搭建起了政府网络理政平台和老百姓之间的桥梁,并且切实做到了顺应网络时代群众现实需求,力求让群众少跑腿、办事更省心。充分体现出当下城市电视台民生新闻节目的城市意义和公共意识。

应该说,民生新闻栏目长期以来,一直受到观众的喜爱,本质在于接地气,在满足观众获取资讯的同时,能提供快速有效的服务,切实为他们解决身边的问题。民生新闻栏目,一般都带有为群众服务,为群众帮忙的风格,这与“进社区”活动类似,都是为了拉近观众与栏目之间的距离而采取的措施。在新媒体资讯如此发达的今天,一些新闻线索的个案,确实值得关注,但如何利用新的技术手段,从千头万绪的数据中,分析、挑选出老百姓真正关心的热点,并利用媒体自身的特性,建立起横向沟通的渠道,反映百姓心声,表达正当诉求,发挥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这才是服务力理念在民生新闻节目中的真正体现。

3 新技术应用创新节目

3.1 互联网思维创新节目风格

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民生新闻制作和传播中,《成都全接触》栏目组于2017年进驻成都电视台融媒体大数据中心,通过将互联网数据、收视率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分析,抓取热点事件,与节目的策划、执行深度融合。在实际操作中,栏目组对网络信息的使用多样而灵活,通过电视屏幕,《成都全接触》自身的微博、微信、头条号、成都电视台“看度”APP等平台,对热点、重点事件形成一种碎片化互动表达,增强受众“融入感”。工作思路受新时代新思维的影响较为明显。

3.2 新媒体技术创新节目内容

运用融合传播理念和新媒体新技术,不断提升节目的可看性。这里主要以《成都全接触》栏目现场直播版块为例,主要归纳为三个发展阶段。

成都电视台公共频道SNG直播团队从2006年开始,几乎每天都会为《成都全接触》栏目提供现场实时报道,当时的口号叫做“您现在看到的 就是正在发生的”。经过多年的发展磨合,在遇到重大突发事件时,《成都全接触》栏目已经形成了一种制度式的“母巢战术”,即将SNG团队与新闻记者团队进行迅速捏合,第一时间抵达第一现场,迅速围绕卫星直播车,搭建前线第二演播区,各路记者如同公蜂一样,不断外出采集素材赶回卫星车驻扎点,经过快速制作后第一时间于卫星车上播出。

第二阶段,手机直播技术的不断推陈出新。从最初的单条3G手机直播连线运用到节目中,到后来较为成熟的4G手机连线技术,栏目演播室能同时进入三路手机直播信号,到2018年,《成都全接触》栏目演播室已经发展成为,最多同时进入六路TVU手机直播信号,供演播室实时连线采用。在遇到前文提到的如跨年直播等大型直播时,栏目均采取多路记者用手机直播的现场采访,信号直接进入演播室,把身处大型公园、文化古街和社区商场的市民喜迎新年的幸福和期待进行生动呈现。

第三阶段,演播室与外地演播室直播交流更加便捷。2017年1月1日,通过网络技术,《成都全接触》栏目主演播室,位于青白江的SNG第二演播室,与央视演播室联动直播了2017年首班“蓉欧快铁”的发车仪式。2017年7月起,成都市连开八场新闻发布会,接连发布了包括“产业新政50条”以及人才、土地、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物流、能源、金融等系列配套措施在内的一揽子产业新政。《成都全接触》栏目不仅接受了全部直播的任务,还通过网络技术将主演播室,与上海东方卫视网络演播室进行实时连线直播,使报道可视性更强。

除了直播版块带来的节目创新变化之外,《成都全接触》栏目还与成都电视台“看度”APP联合打造第五视频移动专区,在演播室投入使用“全息三维投影技术”“高清虚拟前景技术”“弹幕技术”“视频互动技术”等前沿新技术,使电视节目的表达方式、演绎手段得以丰富,树立了西南地区电视节目制播水平的标杆。

4 结语

新媒体对传统电视媒体的冲击巨大,《成都全接触》作为一档经历了14年风雨的民生新闻栏目,不断尝试从“民生新闻”向“民生服务”迈进。“大民生”的节目制作理念,提升“服务力”的节目外在延伸,再辅之以互联网思维的策划,新技术运用带来的节目变化,为城市电视台民生新闻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但在传播渠道多种多样,信息资讯多到爆炸的今天,我们也能注意到,真正意义上,高质量的新闻报道,特别是深度调查报道,社会话题评论,仍然是奇缺的。坚持节目核心“内容为王”,也正是传统电视媒体记者的坚守,在此基础上,结合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广泛的影响力,再辅以灵活的参与性,也许就是城市电视台民生新闻新的有力突破口,这也是未来需要更加深入探究的重点。

猜你喜欢
演播室民生成都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穿过成都去看你
新闻演播室灯光及布光技巧探析
县级电视台虚拟演播室技术的应用
数看成都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成都
在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