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人民性及其价值お

2018-11-22 10:53陈小萍
关键词:生态文明思想人民性价值

陈小萍

摘 要: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人民性具有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涵养及深刻的现实问题意识,是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的时代化、现实化和人民化。其要义是以人民为中心建设生态文明、构建生态生活,其基本内涵就是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和绿色成果由人民共享。它突出人特别是人民的生态本质,将生态人性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现实格局,继承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贯通和超越了当代和传统生态文化;对于实现人民美好生态生活以及密切党同人民的联系有重要的实践指向意义。

关键词: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人民性;价值

中图分类号: X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20539(2018)04008504

学界对习近平的生态思想已形成诸多有价值的研究,但对其生态文明思想的人民性研究尚显不足。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我国的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美好生活的目标中美丽生态分量越来越重,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任重道远。习近平注重从人民的立场出发,强调依靠人民的力量建设生态文明,最终成果由人民共享。人民性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灵魂。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人民性的养成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人民性的养成有一定的理论渊源并充分结合了我国生态国情。它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并以我国人民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一,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人民性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辩证法和实践观都内涵丰富的生态思想。以实践为基础的人与自然、自然与社会的和谐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主體和主线。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主要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马克思认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1]374-375自然界先于人而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为人的存在和发展提供物质基础,人只有实现与自然的物质交换才能改造自然。人能够通过实践活动对自然进行改造,但不能无所顾忌地利用自然,要遵循自然自身的发展规律。遵循自然发展的规律是人与自然能够和谐相处的首要前提,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2]304习近平在大学时接受的便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系统学习,逐步形成生态文明思想的人民性。他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3]107;“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4]208。这些思想都充分表明了习近平重视人民的生态生活和生态环境的改善,认为在改造自然、改造世界时,应遵循自然规律,为子孙后代谋幸福,并强调了生态产品的公平性和民生福祉。

第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人民性的直接来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更具有当代性。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生产力水平低下,难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毛泽东注重发展经济,充分利用地理环境来提高农业的发展水平,毛泽东提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整治山河,除害兴利”“同流域规划相结合,大量地兴修小型水利”[5]212等思想。在改革开放时期,面对经济蓬勃发展下存在的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邓小平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解决农村能源、保护生态环境等等,都要靠科学”[6]263,力求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通过科学技术对环境问题进行有效地解决。在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同志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性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强调在处理好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上推动社会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同时强调发挥人的主体作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人民性继承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提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7]的观点,特别强调生态建设要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美好的生态生活为中心。

第三,生态环境问题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人民性的现实驱动。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我国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美好生活的目标中,美丽生态分量越来越重。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下,需要不断满足人民的“两大需要”,即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现如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进入决胜期,能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生态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的环境问题处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高频发时期,一些领导干部只关心自身的政绩,不注重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生态产品;一些地方的生态环境在持续恶化。习近平指出:“老的环境问题尚未解决,新的环境问题接踵而至”[8]235、“能源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力不强,成为我国的一个基本国情”[8]235。面对资源约束紧张、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习近平同志指出:“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9]。在解决环境问题的过程中,习近平也逐步认识到人民的重要性。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人民性的基本内涵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人民性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体智慧的结晶,在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和当代生态文化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逐步形成的,要义就是以人民为中心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让人民过上美好的生态生活。它包括以下三个基本内涵。

其一,“为了人民”的生态观。习近平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7]充分表明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就是为了人民。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不仅包括物质文明,同时也包括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优美的生态环境主要通过山清水秀和碧海蓝天来表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8]233这些论断突出地表现了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优美的环境不但有利于人民的健康生活,而且也有利于经济秩序的稳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皆是为了增强人民幸福感和获得感。因此,为人民提供优质的环境,成为民心所向、民意所在、大势所趋的事情,只有全心全意地为人民谋幸福,保证生态安全,才能得以真正提高人们的幸福生活指数。

其二,“依靠人民”的生态观。人是实践的主体,通过实践能够对自然进行有意识的改造。习近平提出:“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长期任务,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算长远账、算整体账,人心归聚、精神相依”[10];“我们要认识到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10]从以上论断中可以看出,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人与山水林田湖是一个整体,人具有能动地改造自然的能力,在这一整体中起重要作用。习近平重视发挥人的主体作用,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要实现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主要还得依靠人民群众,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无不与自然相联系,因而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只依靠政府的行政措施,恐怕会竹篮打水一场空。因此,要培养人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意識,培养人民利用环保工具的技能,引导人民形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与参与性,让人民自律、自主、自觉、全程、全面、全效地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中,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才有强大的力量源泉。

其三,“绿色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生态观。发展的绿色成果由人民共享,让人民在共建共享的发展中逐步拥有更多的获得感,既能增强发展动力,又能促进人民团结。共享的主体不仅是当代人民,也同样包括子孙后代。习近平提出:“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4]208、“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11]。从以上论断可以看出,习近平要求人民在利用自然资源时要适当,不能不顾子孙后代,破坏生态平衡。优美的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身,生态文明建设就是造福子孙后代,为其留下蓝天、绿地、水清的美好家园;否则,当代人将成为不可饶恕的历史罪人。建设美丽中国,是为了人民,其绿色成果也是由人民共享的。

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人民性的当代价值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人民性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人民性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涵养。马克思提出:“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12]57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类本质、 社会本质和个体本质三者的统一,不能只强调某一方面的发展。如:只注重人的类本质的发展,极易形成“人类中心主义”,从而破坏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这种观点认为只要发挥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就可以无限地改造自然。这忽视了自然自身的规律,使得森林遭到严重破坏,造成水土大量流失等环境问题。党的十九大把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写入党章,突出了人民的重要地位。习近平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全面考虑人的本质,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这一生态思想。这就进一步突出了人特别是人民的生态存在和生态本质。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人民性是对当代和传统生态文化的创新发展。当代生态文化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诉诸人的生态本性。但西方生态文化普遍都忽视了社会关系特别是生产关系对生态关系的基础作用,忽略了社会革命或社会变革对生态建设的重要意义,从而或者在一定程度上带有抽象生态人性论色彩,或者沦为以资本和权力为中心的生态文化,或者陷入纯粹的生态乌托邦梦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人民性既与当代生态文化相通和,又超越了其种种局限;同时,也继承了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生态思想,其唯物主义和实践性则超越了传统文化的自然主义和神本主义倾向。首先,习近平坚持以人为本,指出满足人民群众对于天蓝、地绿、水清的期盼,是人民应该所享有的权益。其次,习近平把生态文明建设加入中国特色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让人们很明显地看到了政治民主、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必须实现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最后,习近平提出建设美丽中国,不仅是为了当代人对良好生态环境的需求,而且也是为中国的子孙后代考虑,实现持续发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突出了人民主体中心,将人民性的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格局和现实框架。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人民性是基于中国现实生态问题下逐步形成的,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更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它是生态文明和生态生活建设和发展的根本指向。它能够有效地解决中国的环境问题,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随着人民物质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环境质量、生活水平的关注度也逐步提高,我国逐步呈现出从“渴望温饱”到“盼望环保”、从“谋求生计”到“力求生态”的新态势。当前,我国的环境问题正步入一个特殊的敏感期,既有雾霾、水土流失、森林和草地绿色资源减少等问题,还有因城市发展而引起的“三废”问题。这些都急需解决,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是实现人民利益的顶层设计,“五大发展理念”则是实现各个目标的实践理念和总体举措。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创新、协调、绿色、共享、开放相契合,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人民性即形成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为解决以后的环境问题提供了方向方法。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活动中,必须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人民性为指导,防止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人民性对应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之间的联系有重要价值。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各个历史时期中,始终坚持人民性特质,获民心、顺民意、谋民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新时代下,习近平总书记要求领导干部心中常思百姓疾苦,脑中常谋富民之策。新时代党的许多治国政策都与人民息息相关,充分发挥了人民的主体作用,以人民为中心。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习近平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4]212、“推动成果分享,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4]212等,都体现了党对环境问题的重视,以及全心全意为民服务的责任心。只有让人民感受到党为美丽中国建设而努力,为自身的美好生活而努力,才能够激发人民的热情,使其主动树立环保意识、约束行为,积极与破坏环境的行为作斗争。在建设美丽中国的过程中,党与人民风雨与共,必定能够增强党同人民的联系。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3]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5]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6]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7]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3-10(2).

[8]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9]习近平.在云南考察工作时强调:坚决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N].人民日报,2015-01-22(1).

[10]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N].人民日报,2013-11-16(1).

[11]习近平.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 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N].光明日报,2013-05-25(1) .

[12]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思想人民性价值
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
论毛泽东生态文明思想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资本论》自然生产力观点的新发展
机理·思维·特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三维审视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廓清党性与人民性关系的认识误区
始终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内在统一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思想探析
小黑羊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