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运动中的关键时刻掉链子现象及其预防

2018-11-26 00:07
运动精品 2018年2期
关键词:关键时刻链子现象

邓 立 王 深

(福建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7)

1 竞技运动中的关键时刻掉链子的涵义

在各种体育竞赛中,经常出现关键时刻发挥失常的现象,英文称之为Choking。Choking原本是医学术语,本意是“窒息”、“哽咽”,主要用来描述生理上出现的窒息、憋闷现象,意指“卡壳、窒息或透不过气来”。心理学家将其借用来描述成绩突然下降或操作反常现象,后来延伸到运动心理学领域,用来形容和描述运动员在心理压力条件下,本已习惯的运动执行过程突然发生衰变的情况。Choking一词用在体育竞技比赛中的确是一个颇为形象贴切的比喻。事实上,现代汉语中有一个广为人知的俗语叫做“关键时刻掉链子”,它的意思跟英文choking一词的意思完全一样。

“关键时刻掉链子”本意是指自行车常见故障:本来正常骑行的单车,突然间车链子就掉了下来,无法正常骑行。这虽然不算大毛病,却很容易耽误事儿。人们喜欢说“关键时刻掉链子”,就是在非常重要的时刻,突然出现了不好的状况,让人干着急,手忙脚乱,无计可施,结果功败垂成。体育竞技中的choking现象,经常与panicking一词连用,也是表达同样的意思。

一些优秀运动员,赛前看好,比赛时局势也好,但在关键时刻却出现重大失误,大失水准,远远达不到预期成绩。比如美国著名射击运动员埃蒙斯,在2004年、2008年两届奥运会男子50米步枪决赛中,都是前9枪遥遥领先,基本锁定胜局,偏偏最后一枪发生严重失误(04年脱靶,08年只打出4.4环),不仅痛失金牌,连奖牌也无缘。又如2013年世界羽毛球联赛总决赛混双决赛中,中国的张楠、赵云雷(世界排名第一)第一局一路领先,接下来却连连失误,丢掉两局,痛失金牌。各种大型比赛中,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很多优秀选手都有夺冠实力,结果都因关键时刻掉链子(choking)而与奖牌擦肩而过。

运动员在重大比赛中基于种种压力,发挥失常,关键时刻掉链子(choking),这一竞赛心理学现象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无数的运动员和教练员。人们很早就意识到这个问题,但也一直苦于找不到很好的解决办法。20世纪50年代,主要强调运动员用自己的道德意志去克服困难。60年代也是强调运动员的意志品质,同时注意到情绪在竞技运动中的重要性,要求运动员在赛程中要努力控制好自己的情绪。70年代,运动心理学从精神治疗的手段中引进了催眠、自我暗示和放松训练等方法,逐步形成比较完善的心理训练体系。80年代开始,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对运动员的专门心理训练。人们也逐渐认识到,对运动员的心理训练光靠教练员还不够。教练员知道心理辅导的重要性,但他们在这方面并不擅长。一旦出现运动员关键时刻掉链子的情形,他们往往会束手无策,眼睁睁贻误战机。

加拿大教练协会(CAC)特别规定,教练员需要了解并配合心理学者的工作,了解运动员的身体需要,了解影响运动员身体和情绪的原因,要同时了解内在因素(心理因素)和外在因素(技术因素),在训练计划中要包括心理训练[1]。在制定运动员的训练计划时,要邀请心理训练专家参与,形成一个由教练员、心理学家、生理学家、生物力学家、营养学家和队医组成的综合性训练团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优秀的运动员来。美国、俄罗斯都有专门的心理训练中心。美国在奥运会期间,会经常派一些运动心理专家跟随运动员入驻奥运村。运动心理专家的使命就是不让运动员在关键时刻掉链子(choking)。

国际上对体育竞技中运动员关键时刻掉链子(choking)现象的研究从70年代开始。80年代,一些学者从心理学角度用关键时刻掉链子(choking)来描述运动成绩突然下降或操作反常的现象。2001-2004年,世界各国学者在一些著名专业学术期刊上发表了几十篇关键时刻掉链子(choking)现象的研究论文。

我国对体育竞技中运动员关键时刻掉链子(choking)现象的研究起步稍晚,大致在2004年左右,也很快受到广泛重视。2004年雅典奥运会期间,我国学者针对篮球、体操、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等项目,联系运动员成绩和表现的波动起伏,对关键时刻掉链子(choking)现象开展研究。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亦对优秀运动员关键时刻掉链子(choking)的现象进行了广泛研究,并在田径、游泳、篮球、散打、举重等项目上有显著的研究成果[2]。

2 关键时刻掉链子的原因分析

在重大比赛中,优秀运动员出现关键时刻掉链子(choking)的情况,多半和技术水平无关,而主要跟心理相关,是因为心理上出现了阻塞现象。不该想的时候想得太多(choking),该想的时候又脑海一片空白(panicking)[3]。因为心有杂念,担心自己的表现,非常在意自己的行为,努力想不出差错。可越是小心翼翼想不犯错误,却越是事与愿违,偏偏就出现致命错误。比如篮球运动员,因为太注意运球的动作,反而忘了球的位置,忘了平日练成的连贯动作,投篮投不好,传球也传不到位,难免出现关键时刻掉链子(choking)的事情。

不同水平的运动员都会出现关键时刻掉链子(choking)的现象,但在高水平运动员身上显得更加明显。高水平运动员的基本动作已经基本上达到自动化程度,在比赛过程中,他的动作执行过程基本上可以做到不将注意集中在技术动作上。初学者不同,他们虽然也经过长期的正规训练,技术熟练程度也达到了一定水平,但在实际操作中还是需要将一部分注意力集中在技术执行上。比如高尔夫球,要掌握触球的角度,估算球行进的路线,感受草皮的厚度,对于初学者来说,这些都非常困难。在初学阶段,运动员应专注于动作训练和运动策略,这是恰当的。比赛时越专注,越注意击球动作,思考如何推杆,犯错误的概率就越小。对于熟练的高尔夫球手就不一样,他的技术本已熟极而流,再去仔细分析击球动作简直就是浪费时间了,因为训练有素的大脑已接管了整个工作,能够自动计算出最佳的击球角度和力度。如果他在比赛时突然要去思考每个击球动作,反而会犯错误,就会出现因为想得太多而关键时刻掉链子(choking)的情况。

运动员无法表现出应有水平的原因很多,比如身体状况不好,赛前准备不足等等,然而这些因素都不属于关键时刻掉链子(choking)的现象之列。关键时刻掉链子(choking)是指比赛开始和比赛过程都正常,直到快出成绩尤其是出好成绩的紧要关头,出现了不该出现的错误,比如运动员突然出现动作变形,反应迟缓,连续失误等,最终导致成绩明显下降的现象。

为什么运动员平时表现很好,在重大比赛中却容易出现关键时刻掉链子(choking)的情况呢?学术上有很多种解释,比如“干扰假说”“自动执行假说”“自我妨碍”“目的颤抖”等等。最根本的原因无外是赛前期望过高,承受压力过大,奖励诱惑太重,心理辅导不到位。有人举过这样的事例,让几个平时针线活非常灵巧的女子用绣花针穿线,穿线前告诉她们,先穿进者会获得巨奖。结果参与者手抖得非常厉害,平时很快穿进的线,费了很长时间才穿进去[4]。因为太看重成功后的巨额奖金,目的性太强,越想成功,手颤抖得越厉害,线反而难以穿入,正好应了关键时刻掉链子(choking)这句话。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做任何事情目的性越强时,心里就越害怕自己达不到目的,害怕得到失败的结果。事情就奇妙在当我们越是担心,越是害怕时,就越是不能成功。因为太在乎眼前的结果,真的就会怕什么来什么。运动员参加重大比赛,如果紧要关头惦记着比赛的结果,难免要去想到即将赢得的名次,就难免会心发颤,腿发麻,手发软,关键时刻掉链子(choking)。

在任何比赛中,参赛选手的心理素质都非常重要。有些人平时成绩出众,大家都看好,自己也很有信心。但事到临头因为给自己压力太大——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加上对自己期望值太高,导致患得患失,包袱过重,失败自在意料之中。一旦比赛紧要关头,受到如此强烈的心理困扰,怎么会不掉链子呢?反之,如果运动员自己心理素质良好,比赛重要时刻能卸下心头重,保持平常心,放松心情,放弃浮躁,放下压力,自然不会出现关键时刻掉链子(choking)的现象。比如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中国女排先负于俄罗斯队两局,关键的第三局,她们没有给自己背上巨大的心理包袱,没有慌乱,依然坚持有板有眼地打,除了出现过12平外,比分一路压着对手。就这样,保持平常心,最终以3:2战胜了俄罗斯队,中国姑娘自然笑到了最后。反过来看,俄罗斯队就出现了关键时刻掉链子(choking)的情况。所以说要正常看待自己的心理问题,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课题。运动员要充分认识自我,增强自信心,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一个优秀的运动员不仅要有过硬的技术本领,还要真正训练到心不颤,脚不麻,手不软。

3 如何避免关键时刻掉链子

在体育竞技中,关键时刻心理因素对运动员的影响,远远超过技术和体能的影响。戴尔·卡内基说过:“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15%是靠他所掌握的知识和专业技能,而剩余的85%是靠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人际关系的处理。”[5]其实体育运动项目与此很相似,对于运动员来说,尤其是对于高水平运动员,只有 20%是身体方面的竞技,80%是心理方面的竞技。体育竞技的竞争性、拼搏性、挑战性,无可避免地要带来各种压力,谁顶住了压力,谁就成为赢家。体育运动在不断发展,运动员的技术水平都在不断提高,高水平运动员之间技术能力相差并不大,心理素质就成为影响比赛成绩越来越重要的因素。在重大比赛中,运动员必须在具备稳定的心理素质的前提下,才能正确、灵活地运用技术。越到关键时刻,越要有稳定的心理素质,才能顽强拼搏,取得最后胜利。因此可以说心理素质也是运动员的一项重要竞技能力。

避免关键时刻掉链子(choking)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通过心理训练去发展和改善运动员参赛所需要的心理素质和能力。心理训练可以分长期训练(每次训练中都进行心理训练)、短期训练(针对某次特定的任务进行心理训练)和赛前训练(为参加大型比赛进行专门心理训练)。通过长期心理训练,培养运动员的良好心理品质,一个优秀运动员应该有良好的动力(为了祖国的荣誉,自觉勤学苦练)、良好的态度(勇于承担大运动量训练,敢于吃苦,愿意吃苦)、良好的性格(热情、开朗、拼搏)和高度的注意力(快速、准确记忆动作的能力)等等。通过赛前训练,确定比赛要达到的目标定向,做好充分准备,达到目标自信。让运动员在赛前进入最佳的心理准备状态。准备功夫做足了,比赛时就能够有效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激发比赛动机,树立必胜信念,将自己的技战术水平充分发挥出来。研究表明,心理状态对人的体力活动的影响十分显著。一般来说,临场心理状态处于极佳状态,充满信心的运动员,几乎不会出现比较大的差错和起伏;如果运动员处于焦虑不安状态时,往往很难做出准确的动作。

最容易让人焦虑不安的莫过于名利的诱惑。举例来说,像全运会这样的体育盛事,各省市都会非常重视,因为金牌的数量直接反映各省市的体育发展水平,也涉及到对体育官员的政绩评价。对具有夺金实力的项目高度重视,无形中对该项目的运动员都会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对年轻运动员来说尤其如此[6]。因为各省市对获得金牌的运动员奖励力度非常大,面对房子、车子、票子的诱惑,历经多年刻苦训练的运动员,的确很难做到无动于衷。通常普通省市对金牌获得者的奖励一般在20万元人民币左右,发达省市高达50万元以上不等,银牌和铜牌获得者的奖励相差悬殊很大。各省市当然希望用高额奖金来激励运动员为夺取金牌而奋力拼搏,恰恰就是这种激励导致运动员关键时刻掉链子(choking)。

运动员一定要有明确的目标任务定向,清晰地知道自己追求的是比赛过程,而不是比赛结果,不要将比赛结果的重要性扩大化。林丹就是这方面成功的典型,在每一次重大比赛中,他当然也想夺得冠军,但他并不把冠军看成是比赛的唯一目标,而是更珍惜比赛中与对手的每一次交锋,享受比赛,如此一来,不但发挥了自己的最佳竞技状态,也让观众欣赏到最为精彩的羽毛球竞技表演。“林丹现象”是值得广大运动员、教练员认真分析思考的案例,从他所经历的挫折、成长历程中,可以发掘到他对待荣誉和重大赛事的认知态度,吸取到如何避免关键时刻掉链子(choking)的宝贵经验。

学习、工作、生活都应该有目的。目的本身是引领我们向前,让我们能根据预见到的结果来行动,但是又不能看得太重,看太重了反而成为包袱。在激烈紧张的比赛中,稳定的心理因素是调动生理机能的巨大潜力,是充分发挥技战术水平的关键,是取得优异成绩的重要保证。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运动员要想取得优异成绩,必须在身体、技战术和心理三方面都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三者缺一不可。任何一个方面能力欠缺,或者训练不够,都会破坏整个训练系统的平衡,从而影响到运动成绩的进一步提升。

体育不仅是运动和竞技的结合,更是文化和精神的凝聚。现代体育的竞争,不仅是体能技能上的拼搏,更是智慧、心理等综合因素的较量。体育教育应该立意高远,我们需要金牌,但不能只要金牌,我们应站在提升国民整体素质的高度,来培养体育运动人才。全运会、奥运会都是这样,80%比心理,20%比技术。体育是一门科学,不光靠四肢发达就能解决问题,良好的文化素质决定运动员是理解教练员意图的80%还是20%,加强文化教育和心理辅导,让我们的运动员在任何情况下都能顶住压力,不在关键时刻掉链子(choking)。

[1]唐春芳,袁文学.排球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5:141.

[2]洪晓彬,邓喜安.运动竞赛中“choking”现象国内研究述评[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4,22(12):20-21.

[3]王树明等译.理查德·H.考克斯.运动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136.

[4]张笑颜.别让坏心态害了你[M].北京:北京时代文化书局,2014:47.

[5]启航.带团队就是带人心[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4,139.

[6]鲍明晓,李元伟.转变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方式的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37(1):9-22.

[7]马志国.拆掉人生的墙,成功处世的自我掌控术[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12:52-53.

猜你喜欢
关键时刻链子现象
关键时刻,人大代表送来救命药
内向
数字营销20年
链子
链 子
逛街
金链子
关键时刻
第四章光现象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