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强国视域下体操后备人才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

2018-11-26 00:07王冠寅
运动精品 2018年2期
关键词:后备体操教练

王冠寅

(天津市体育局体操运动管理中心, 天津 300051)

“体育强国”在广义上的定义为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与学校体育等协调快速发展。在竞技体操方面,我国确实显现出较为强势的竞争力和综合实力,也在各种国际赛事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体操事业的蓬勃发展使我国向“体操大国”迈进。在竞技体育飞速发展的过程中,我国的群众体操发展相对滞后的问题逐渐显现,群众性的体操运动受制于物质基础、场地设施以及地域条件等,发展呈现出较大的差异。从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以及学校体育三方面入手分析当前体操后备人才存在的问题,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眼光给出解决方案是当前体操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1 我国体操后备人才发展的现状

1.1 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现状

体操运动在我国体育运动中属于发展较早的项目,竞技体操项目也成为我国最具代表性的体育运动项目,国际体操联合会以中国运动员的名字命名的技术性动作共有34个。体操王子李宁最多,一共4个,黄秋爽转体是第35个命名动作。涌现出众多体育人才的同时促进了体操事业的蓬勃发展。但是近些年来我国从事体操项目的人口逐年下降,后备人才严重不足,在最新资料统计中,我国从事体操项目的总人数不足9000人,这与俄罗斯将近6万人相比只占其15%,在拥有辉煌成绩的同时我国体操事业也面临着后备人才不足的潜在危机。从80年代到2008年奥运会结束,我国体操?后备人才的培养更多的依赖业余体校、体工队通过选拨到省队和国家队,这种模式一定程度上集中培养了较多的体操方面人才,但是这种培养模式逐渐与我国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背道而驰。在过去培养的模式下,体操运动员因为较早的脱离了普教体系,从少年时期就接受专业的体操训练,而舍弃了文化课程的教育,进而导致文化程度偏低与社会文化程度的普及严重脱节,再加上成才率低,一旦没有入选省队或者国家队,被淘汰下来的运动员很难在当下的社会立足,这导致了家长在孩子的培育方向上产生顾虑,有些有体操天赋的孩子往往会放弃体操专项的培训。这样从体操人口基数上产生的问题大大影响了体操后备人才培养的热情。

1.2 学校体操后备人才培养现状

在我国体操运动员培养的模式中,业余体校依然是主要的培训基地,主要利用学生业余的时间进行体操专业训练,这种训练和培养的方法利弊明显。业余体校最大的优势是在于他的灵活性。在当前体操发展的大环境下,只有从小培养才有可能出成绩,因此选择权在孩子的家长手中。对于家长来说,更希望自己的孩子通过运动来强健身体和娱乐身心,因此业余体校满足了家长需求的同时还能开发孩子的体操天赋,让孩子在以后的道路上有了体操运动员这一选择,这种灵活多变的方式被更多人接受。同时这种劣势也是十分明显的。第一,体操运动是一项较为危险的体育运动项目,尤其是对青少年儿童来说,自我保护能力较差在训练的过程中受伤在所难免;第二,业余体校的“走训制”训练模式不能保证训练的质量和时间,学生会因为各种客观因素导致计划不能完成,因为体操运动员职业周期较短,长时间没有成绩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和家长对于体操专业的热衷程度;第三,业余体校水平参差不齐,教学训练设备简陋,教师水平整体偏低等问题都严重制约了当前体操后备人才的培养。

1.3 大众体操后备人才培养现状

随着我国竞技体操的发展,群众体操作为跟进体育项目也逐渐成为人民群众喜爱的健身运动。但是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我国老龄化的日益加剧,群众体操的年龄主体逐渐向老年人偏移,其中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点。一、从 2005年开始,我国国民体质逐年下降,过高的肥胖率和近视率严重影响了包括青少年儿童在内的大部分人群,他们在选择运动中会尽量挑选动作简单、对身体负荷小的运动来参与。二、2008年奥运会后我国体操专项赛事逐年减少,影响了体操的社会关注度。三、场地和指导人员的匮乏,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面向大众的发展,而且体操项目作为危险系数较高的体育运动有专业的指导人员跟随指导训练也尤为必要。

2 可持续发展视角下后备人才培养方法

2.1 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体制的变革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结构的调整由政府和国家培养的模式必然要打破,因此完善我国竞技体操培养模式成为必然。鼓励社会力量进入体操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促进人才市场流动性,使各方面有限的资源得到合理充分科学的利用。首先引入市场培养原则在社会上寻找和培养相应的体操后备力量,体操运动员级别将不受限制,打破常规的等级输送制度,让有能力的运动员能够进入到专业梯队。第二,以资本为原则,充分调动体操专业运动员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以体操项目为主题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格局,一方面通过奖励方式吸收优秀的后备人才,另一方面扩宽体操行业的发展渠道,让体操由项目变产业。第三是学习美国和俄罗斯的管理体制,运动员和教练形成契约关系,让每个运动员的成绩与教练收入结合,从而让教练把运动员的专业水平作为自身最高追求,同时在选择后备人才方面,教练员也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伴随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体操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改革在所难免,只有秉承可持续发展的后备人才培养目标才能让竞技体操重新焕发活力。

2.2 学校体操后备人才培养体制的变革

2.2.1 体校合理规划选拔制度

在体操后备人才的选拔上,依然依照三级网络的模式,但是新时期人才选拔需要更加的科学和严谨。首先是运动员选择的各项指标,本着全面发展的原则对于身体协调和运动能力的测量要全面,同时完成训练目标和训练计划又要有针对性。不仅仅是体操专业技能,更应该是运动员心理素质、文化水平的全面发展才能适应当前体育发展的格局。

2.2.2 “学训结合”的教育模式

当前体操事业的后备人才输送问题最大的障碍就是,体育院校和专业队更多重视的是体育专项成绩而忽视了文化水平的加强。事实证明在新时期下运动员专业水平和文化素质都要过硬,二者存在相互协调和互补的关系。合理调配专业训练时间与文化课程的时间比例,加强文化课程教育的针对性,让理论知识成为专业水平提高的基石,同时这也水平的提高带动理论知识的发展;学校更应该出台相应的奖励政策,对于文化课优秀的体育运动员予以奖励另外最实际的是在学校应开设就业方向类的指导课程,让运动员有更多的选择。

2.2.3 优化教师队伍,提升教练水平

无论是体校还是专业队,教练员对于后备人才培养的水平负主要责任。当前体操教练结构存在较大问题,优化教师结构,整改教练队伍成为必然。教练应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和教学水平,定期参加教学学术方面的培训和专业方面的再考有助于提升自身综合水平。同时在教练选择上依然是国家宏观调控为主体,这就导致教练员积极性不高,这应该发挥市场调控的积极作用,教练与学员合同制,调动教练教学积极性。同时在教练的选择上应该更广泛的吸收社会力量,让更多的管理者加入到教练队伍中来。

2.3 群众体操后备人才培养体制的变革

2.3.1 政府加大重视力度,举办相应群众性比赛

在发展竞技体操的同时,政府应该更多的把精力放在群众体操上来,定期的组织活动和比赛,让广大的群众对体操项目有一定的了解,加深群众基础的同时普及了体操知识,从而带动更多的社会有生力量加入到体操行业中来,这也是对体操产业的一种积累。

2.3.2 建设健全场地设施

当前各个公园和广场上或多或少都有相应的体操设施,这些设备设施过于简陋,安全系数也很差,已经不能吸引大众来参与到体操运动中来,因此重新规划专业体操设施和场地尤为必要,让场地不再限制群众接触体操的门槛。同时分区域的设定专门的器械使用和体操动作讲解示范人员,让体操项目更接近群众才能获得更广泛的群众基础。

2.3.3 全面发展可持续战略在群众体操中的体现

在大众的观点中,体操是竞技项目中难以接触和学习的门类,这让很多对体操感兴趣的群众望而止步,在新时期下,体操更应该发挥其多样性的优势,把动作化繁为简和当下的全民健身热潮相结合,更应该走到俱乐部、健身房中去,让健美体操,健身运动不止是一句口号,只有秉承全面发展的原则,大众体操才能有更多的后备人才加入,也能更加全面持续的发展。

3 结论

3.1 我国竞技体操优秀运动员占比较少,各层级运动员未形成一定的规模。培养模式基本上还是计划经济时代途径的延续,市场经济下多元的的体制模式发展处于薄弱阶段,尤其是对学校环境的开发利用,与乒乓球、足球等项目相比,相差甚远,体教结合模式建设极为缓慢。

3.2 各省市业余体校教练员队伍建设普遍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建立和完善教练员岗位培训的管理体制及其运行机制,采取多种形式竞争激励机制,完善教练员的晋升、任用、考核制度,促进其业务水平、综合素质及管理水平的提高。

3.3 紧密依托市场经济,结合“互联网+”环境平台是当今体育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其重要实现途径就是项目的职业化改革。职业化路径可以为体操事业提供科学合理的人力、物力,营造更广阔的发展环境。体操职业化市场开发尚未进入实质阶段,如何结合体操项目优势与体育强国建设路径科学融合,是我们下一步重点研究的内容。

从“体育大国”到“体育强国”是我国体育发展历史上最重要的变革,我国体操事业在经历过辉煌之后,后备人才不足的问题日益突出。从可持续发展的立足点上对新时期体操后备人才培养的框架进行改革和重塑,进而促进我国体操事业稳定、全面、健康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从“体育大国”到“体育强国”的过渡。

[1]国家体育总局.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N].中国体育报, 2000.

[2]侯亚非.社会调查研究原理与方法[M].华文出版社,1998.

[3]体操大辞典[M].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02.

[4]张发强.在中国体操协会开幕式(和闭幕式)上的讲话[J].体操信息,1997(1).

[5]阎世铎.我国体育社会科学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M].人民体育出版社,1998.

[6]芦平生.对我国 2000年男子体操后备队伍教练员的调查研究[J].福建体育科技,1998(1).

[7]体育[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01.

[8]王景连.体育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联性[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8,05.

[9]王伟中.地域可持续发展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10]谭华.关于实现体育可持续发展的若干理论问题[J].体育学刊,2000.

[11]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经济司[M].中国体育事业统计年鉴[M].2010-2015.

[12]刘红波.对我国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训练效益问题的探讨[J].运动,2017(18).

[13]刘伟.美国运动员培养模式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4,30(1):6-10.

猜你喜欢
后备体操教练
后备制动系统可在紧急情况下为轮胎放气
我国冰球“贯通化”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冬奥会视域下黑龙江省冰上运动后备人才培养与发展策略研究
犀利的机器人教练
思维体操
思维体操
睡着了
加油
头脑体操
头脑体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