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画出来的 纸短情长

2018-11-27 11:29郭钰婷郭美瑜
海峡旅游 2018年5期
关键词:桃胶鱼线漳州市

郭钰婷 郭美瑜

根据官方记载,棉花画创始于1964年。当时,漳州一带的弹棉师傅把附在棉被上的平面棉花画分离出来,运用扎、塑、贴等工艺手法,配上无光纺布山水画作背景,创造出了一种立体画作,初叫“棉堆画”,后改为“棉花画”。这门手艺曾经远销海外,如今却只剩下郭美瑜一个传承人。这其中的大起大落,被称作是“三次下岗”。但即使是在今天,棉花画依然不得不面对自己的传承硬伤。

在媒体报道中,郭美瑜被描述成“让棉花画起死回生的传承人”。在这项手艺销声匿迹十多年后,只有她接受了老东家漳州市二轻联社的提议,重新开始创作漳州棉花画。自然而然地,外界对于棉花画的所有好奇也就集中在她一个人身上。这种忙碌可以从一个细节得到验证——当我约访郭美瑜时,她近半个月的行程都已经被各种活动排得满满当当,好不容易找到一个空隙,才促成此行。

棉花画的三次下岗

穿过漳州市芗城区的繁华街道,拐进一条不太起眼的岔路,左手边的铁门,通往郭美瑜所住的旧小区。在几次搬家中,她把家里照相馆拍的照片都扔了,却带着一卡车的棉花走到最后。现在这个家,硕大的工作台占据了客厅的大半空间。角落里东一堆、西一摞地堆着各种泡沫箱,里面是已经完成的棉花画。沙发旁挤着几个大麻袋,她告诉我“那就是30多年前的棉花”。

1971年,18岁的郭美瑜进入棉花畫制作车间工作,她的师父正是棉花画的创始人之一黄家声。当时棉花画以动物闻名,因为棉花本身带有毛的质感,所以制成的动物也比寻常画作更栩栩如生。除此之外,这项技艺没有所谓的画谱,每一幅棉花画都会呈现出制作者的个人风格。几年前曾有人在某处见到棉花画,郭美瑜一看照片,就知道这是黄家声的作品,“我师父喜欢用黑色的底搭上白色的鹤,而且会有大片留白。”至于她自己的风格,也好辨认。年轻时,少女心性的郭美瑜喜欢做些色彩斑斓的花鸟,如今她皈依佛教,越来越少做老虎这类肉食动物,反而更喜欢做孔雀,因有“孔雀明王之像”。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棉花画曾经供不应求,远销40多个国家,我国外交部还曾把棉花画作为外交馈赠礼品。而作为近水楼台的漳州人,则将棉花画看作是地位财富的象征,每逢乔迁、新婚,都要以房中挂有棉花画为豪。令人遗憾的是,从1964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历经“文化大革命”、上山下乡、体制改革,这项手艺在每一场政治变动中都未能幸免。

作为一种没有生活实用性的装饰品,棉花画曾被划为“封资修”而几近消失,却也因其精致,得以在海外留下自己的些许星火。2004年,一幅挂在法国人家中的棉花画出现在央视《夕阳红》栏目中,让棉花画重回漳州人的视野。不久之后,郭美瑜在漳州市二轻联社的劝说下决心再现棉花画。由此,那条中断了十多年的线,终于续上了。

用新材料,找手艺的新出路

重新开始制作棉花画以后,郭美瑜做了不少创新。她习惯将制作棉花画的材料分为两种,一种是棉花画厂留下的棉花和桃胶,她自己家里收了不少,也会去找当年的姐妹们买,另一种则是从外面买来的绒线、鱼线等,这些新材料也是她对棉花画进行创新的突破口。

过去棉花画虽然已是立体,但依然要粘在无光纺布上进行固定,更像是一种“浮雕”,而她则制作出了真正立体的棉花画,不再需要背景纺布,而是将各个部分相连接,互相支撑,将“浮雕”变为“雕塑”。最近,她正试着在棉花做的仙鹤身上绑鱼线,想让它能真的悬空飞起来。“这个我还没实验好,吊起来的时候怎么也摆不平。”她手捏着鱼线,蛮不好意思地对我笑笑。

作为唯一一位棉花画传承人,郭美瑜也教过一些徒弟,但大部分年轻人待不了几天,真正学下来的人,也只是将它作为一种技艺,在她需要的时候过来帮帮忙。事实上,棉花画所面临的传承硬伤不止来自于人,也来自于原材料的日益稀缺。漳州惟一的漂染厂早已倒闭,棉花无处染色,而棉花画专用的进口桃胶同样无处可寻。我忍不住问她,如果真的有一天,材料都用完了怎么办?她半开玩笑着说,那就不做了嘛。

末了,郭美瑜突然想起外婆曾经告诉自己,在清末时外公就曾收到一幅棉花画作礼物,只不过当时叫作“棉包画”。可惜这幅画早已经找不到了,但我想,这至少说明她和棉花画的缘分,真的很长。

猜你喜欢
桃胶鱼线漳州市
首创“巧妇贷”漳州市妇联扎实推进“巾帼脱贫行动”
漳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广西恭城桃胶现“朝阳产业”端倪
On Aesthetic Mechanism of Translation
印 玺
堪比燕窝的美容佳品:桃胶
漳州市早籼优质稻新品种比较试验初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