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音乐的土壤中慢慢生长
——探微基于学生心理的小学音乐教学有效策略

2018-11-28 04:30程晓静
名师在线 2018年4期
关键词:笔者心理音乐

程晓静

(江苏省南通市港闸区天生港小学,江苏南通 226000)

引 言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双方相互作用的过程,传统教学只关注教师的教,极少关注学生的学,教学脱离学生生活实际,远离学生最近发展区,不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教师只是一味地强塞硬灌。殊不知,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离开学生的主动学习,教学将是无本之木,课堂将成无源之水。音乐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方式,是人们表现与交流情感和思想的重要载体。感悟、表现和创造音乐的能力是学生的一种基本素质,这种素质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长期的音乐活动中感知、体验、感悟、积淀。学生如同刚刚萌芽的种子,音乐教学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该拔苗助长,而应基于学生发展立场,遵循学生心理认知规律。笔者在小学音乐教学中以学生心理为基点,引导学生经历心理需求、音乐感知、自我调整与自我创造四个阶段,引领学生在音乐的土壤中慢慢生长。

一、创设趣味情境,激活心理需求

“动机是行为的原形。”有了心理动机,才会付诸实际行动,音乐学习亦是如此。学生只有对音乐发生兴趣,产生自我实现的需要,才会积极主动投入音乐学习活动之中。需求层次论将人的自我实现需求由低到高分为认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创造需要,认知需要是人的最基本的需求,只有当该层次的需要实现后,才会向高一级的需要层次进发。我们首先要满足学生的音乐认知需要,以驱动他们向更高层次的需求出发。

“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学生若无兴趣,则毫无动力,任凭怎样教,最终学无所成。笔者在音乐教学中创设趣味情境,将音乐材料趣味化,激活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的自我学习动机,驱动学生主动开展音乐认知活动。例如,在教学《阿细跳月》一课时,笔者为激发学生对歌曲的学习动机,首先用多媒体播放了彝族歌舞,让学生初步感知歌曲的旋律。谁知学生看了不过瘾,想要自己也跳一跳。笔者因势利导,拿出教室里的两根竹竿,邀请几个孩子跳竹竿舞,结果一个个都失败了。虽然失败了,但孩子们得到了心理满足。笔者趁机说:“学完歌曲后,我们再跳,到时比一比谁跳得更好。”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暂时满足了心理需求,同时激发了新的心理需求,他们为了能够跳得更好,对学好歌曲产生了强大的动力,认真学唱歌曲,用心把握音乐韵律,学习基本舞步。

从看到跳,再到亲身体验,音乐学习材料生动有趣,音乐学习变得丰富多彩,学生充分感受到音乐的美,心理得到愉悦和满足,从而生成音乐认知的需要,为学好歌曲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二、创造体验活动,催生音乐感知

乐感是一种音乐感觉,是对音乐的感知力与领悟力。乐感是一种重要的音乐素质,培养学生乐感是音乐教学的重要任务。然而,乐感不是教出来的,其重在感与悟,需要经历丰富的感知与体验活动而逐渐形成。

陶行知说过:“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感知是学习音乐的基本途径,乐感要在音乐感知活动中涵养。我们要在音乐课堂中为学生创造丰富的体验活动,给他们自我感受与品悟音乐的机会,在体验中形成认同感,提升自己的音乐感知能力。“耳朵没有底,可以从早听到晚。”音乐感知的方式有多种,其中重要而有效的方式是聆听。笔者以聆听为主要体验活动,引导学生在聆听中感知音乐的节奏和旋律,感知音乐的魅力与价值。《出发》一课旨在听辨和感受乐曲中火车行驶的节奏,以培养学生的良好乐感,笔者以聆听教学为主线,多次组织学生聆听。为提高学生聆听的效果,笔者让学生带着任务聆听,初次聆听思考“乐曲描写的交通工具是什么?”再次聆听后让学生尝试用小号模仿火车汽笛声,三次聆听时让学生跟随音乐律动,大家排成一列长队,模仿火车行驶,在行驶中加快或减慢速度,体验音乐的渐快与渐慢的节奏变化。伴以各种体验活动的聆听,催生了学生的乐感。

三、创构音乐游戏,促发自我调整

音乐以丰富的情感与优美的形式作用于人。音乐是陶冶情感的熔炉,是净化灵魂的清泉。审美是音乐教学的核心,也是学生的心理需要。审美情趣与审美能力是学生音乐素养的核心要素。学生音乐素养的发展是一个潜移默化逐层递进的过程,需要在不断的自我调整中逐步提升。

审美需要是自我实现需要的第二层境界。为了促使学生从认知需要向审美需要登攀,笔者创构音乐游戏,让学生在快乐的游戏中表现音乐,在游戏中激发审美的需要,产生对美的追求,从而不断展开自我调整,改进完善自己的音乐表现,提升音乐表现力。

“学生游戏中常寓有深刻的思想。”游戏不但让学生迸发激情与活力,而且会给学生以启迪,促使学生自我反省与调整,以获得更好的发展。笔者在音乐教学中借助游戏,将音乐与游戏融合起来,让音乐教学绽放游戏精神,激励学生在快乐游戏中开展音乐审美,促使幼儿反思超越,提高审美情趣与能力。例如,《旅行者之歌》一课教学中,笔者在学生学唱歌曲后,为了提升学生的音乐节奏感,组织学生开展了两个音乐游戏:一个是“轻重击鼓”游戏:让学生聆听歌曲,在强拍处重敲鼓面,在弱拍点轻击鼓面;另一个是“欢乐蹦跳”:根据教师弹唱,学生表演舞蹈,在高音区蹦跳,在低音区慢走。

学生在游戏中尽情玩乐,在表现中自我调整节奏。游戏增强了学生的音乐审美体验,提高了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

四、创建合作平台,实现自我创造

罗曼·罗兰认为:“唯有创造才是快乐。”音乐创造因其强烈而清晰的个性特征而散发魅力。音乐创造活动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让学生快乐加倍。

自我创造需要是自我实现需要的最高境界,如何使学生在音乐学习中产生自我创造的心理需要,从而抵达音乐创造的高级境界,笔者认为可以从外在驱动转为内在驱动,使学生内心生成创造的需求,从而迸发创造的激情,在主动参与中张扬个性,真正开展自我创造。合作就是一种有效激发自我创造的方式。合作不但让学生有效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而且帮助他人实现目标。合作是一种社会化交往方式,给学生创造了更多接触交际的机会,给学生提供了实现更高价值的平台,滋生了学生进取的动力,滋长了学生自我创造的心理需求。例如,在教学《郊游》一课时,笔者在学生学唱歌曲后,设计了听音乐创编动作环节。为了激发学生创编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创编能力,笔者让学生分组合作,比一比哪个小组创编的动作优美。小组合作调动了学生的自我创造性,个个活力表演,有的表演穿山洞,有的表演放风筝。孩子们创想出各种优美的动作,边唱边表演,抒发出郊游的美好心情。

结 语

教学是一门慢的艺术,有效音乐教学基于学生的立场,遵循学生自然成长规律。让我们从学生的心理出发,创造适合学生学习心理的教学环境,开展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教学活动,引领学生在快乐探究中自主实现。

[参考文献]

[1] 袁明珍.解决小学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措施[J].教师博览:科研版,2014,(03):94.

猜你喜欢
笔者心理音乐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老师,别走……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音乐
音乐
性能相差达32%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