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德军视角探析敦刻尔克大撤退的成功

2018-11-28 06:38
关键词:敦刻尔克联军希特勒

王 毅

(南京师范大学 社会发展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敦刻尔克大撤退是英法联军在二战中一次成功的海上撤退行动。作为二战史上的一个奇迹,学者们分别从希特勒对战局的考虑、联军的正确撤退计划、英德两国的民族性格等方面著文论述敦刻尔克大撤退成功的原因。申文勇认为,希特勒“停止前进”命令的下达具有必然性,说明了德军没有完全战胜联军的总体实力和希特勒急于展现自己军事才能的个人主义行为。[1]熊伟民认为,希特勒“停止前进”的命令,证明了其对战局把握和判断的非常有限性。[2]杨祖泰认为,希特勒“停止前进”的命令更多地是出于对德军坦克部队的考虑:一方面由于佛兰德地区沼泽众多,不利于坦克作战;另一方面由于德军坦克损毁严重,不得不进行修整。[3]司道旺、牟元均认为希特勒下达“停止前进”命令,是出于政治方面的考量,是希特勒尽可能争取与英国议和的外交策略。[4-5]孔辉、丁舞昌认为,英国首相丘吉尔的正确决策和英国人勇敢机智的民族性格、坚定的爱国信念也是联军成功撤退的重要原因。[6]徐亮认为,英国压倒性的海空优势和制海权是当时德军所不具备的,充分说明了联军海上撤退成功的必然性。[7]然而这些观点并没有完整地说明撤退成功的决定性原因,即德军“停止前进”命令的下达。因此,从德军视角来探讨战局进程中这一命令的下达,将对联军这一军事行动的成功有更全面的认识。

一、战前双方军事态势对比

1935年希特勒悍然违抗《凡尔赛和约》进行扩军备战,但在军种结构之间又存在战略性失误。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新式武器飞机的出现使国家战略开始由制海权转向制空权。意大利军事理论家杜黑指出:“由于飞机的出现,使堑壕战在未来成为不可能的事,陆军和海军现在就必须让位于空军。”[8]13加之德军非常重视坦克装甲集群和飞机的协同作战所爆发出来的威力,德国空军从1935年起就受到重视,它拥有以最现代化的技术为基础的组织和设备,德国人生产了非常适用于陆空联合行动的双引擎快速轻轰炸机,但其活动范围有限,远远不能达到轰炸英国本土的目标,并且空军高级军官多由陆军抽调,缺乏专业性知识,因此,德国只是拥有了在有限区域内续航能力有限的战斗的强大空军,却没有战略性空军。相对而言,英国的空军当时已发展为仅次于海军的最好军种,到战争来临之时,它已拥有了一支可以把战争带到敌人领土的战略性空军,同时还可以用大部分空军来捍卫自己的领土。

也许德国在整顿军备时有意忽视了海军。1939年9月海军建设计划才刚刚启动,到1940年5月初挪威战役结束时,德国海军的损失就已十分严重:20艘驱逐舰损失10艘,8艘巡洋舰损失了3艘,主力巡洋舰夏恩霍尔斯特号和格奈斯瑙号及袖珍战列舰卢佐夫号均负重伤,几个月内都无法参加作战。[9]984尤为重要的是德国海军没有航空母舰,这就决定了其海军制空权的丢失。在英法联军从敦刻尔克撤退时,他们也许只能在波罗的海望洋兴叹。而英法两国海军历来强大,仅英国皇家海军就能打垮德意联合舰队。[8]9

在陆军兵力上,1940年5月间德军进行西线作战时集结了136个师,其中包括坦克师10个,摩托化师5个。[10]85可以投入作战的有2 200余辆坦克,3 700余架飞机,其中有大约600架运输机,总兵力有330余万人。英法同盟军共有104个师,其中坦克师3个,轻机械化师3个,摩托化师7个。如果再加上比利时、荷兰,那么盟军有135个师,可投入坦克3 400余辆,2 000多架飞机,并且英国本土还有大约1 200架现代化战机,总兵力达350多万人。[8]103-111双方兵力大致相当,并且法军在装甲和火炮口径上也占据优势,可是由于英法两国长期推行绥靖政策和消极备战以及法国领导层内部存在矛盾,其对军队斗志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加之联军制定的“D”计划的保守失算,使盟军一步一步退到了敦刻尔克、加莱地区。

二、双方作战计划与战争进程

1939年波兰沦陷后,面对联军的“战争计划”(即西方国家在1940年的主要任务是确保法国领土的完整,不过假使比利时、荷兰两国受到了攻击,则又应该前往支援。[11]71-73其实这是对德国采取一种“消耗战”,尽可能多地开辟新战场,准备打长期战争),德军统帅部不可能坐等联军实力增强、胜利的天平转换之后再着手准备,因此德军对西线采取进攻战略。1940年春,德军对联军的配置和要塞情形已经有了明确的了解,并指出法国阵地的弱点在蒙特米德与色当之间的某处,即马奇诺防线与盟军机动地段的结合点。在“梅克林事件”后,德军采用新的作战计划——“曼斯坦计划”,将西线兵力划分为A、B、C三个集团军群。右翼冯·包克上将指挥的B集团军群负责吸引联军主力,牵制敌人兵力,其任务是突进荷兰和比利时,迅速夺取“荷兰要塞”,既要阻止想要进入比利时进行支援的英法联军左翼兵力的进攻,又要阻击比利时军队的反击。中路冯·龙德施泰特上将指挥的A集团军群担负决定性任务,其目的是通过安斯内斯山地发动奇袭攻击,即集中强大的坦克装甲集群突破阿登山区,直冲索姆河下流,切断已经进入比利时境内的敌军与渡河之间的交通线。这样可以完歼比国境内的敌军整个左翼兵力,并能为在法国赢得最后的胜利作一个准备。[11]85-88左翼冯·莱布上将指挥的C集团军群负责佯攻马奇诺防线,牵制法军不能北上增援,为A集团军群的进攻突破和包围任务作掩护。另外的27个师作战略预备队。另有第三航空队和第二航空队分别在A集团军群和B集团军群地带内行动。

面对德军的攻势准备,盟军在1940年3月确定了作战计划——“D”计划,将英法联军编为两个集团军群。左翼比约特将军指挥的第一集团军群,在德军向比利时和荷兰进攻时,向东北挺进,攻占马斯河、代勒河一线,并以其第二集团军防守隆居永、色当之间的马奇诺防线的延续部分。右翼普雷特拉将军指挥的第二集团军群则执行纯防御任务:扼守马奇诺防线。兵力达14个师的统帅部预备队配置在中央的夏龙至圣康坦地区。比军则设想防守马斯河以南至列日一线2~4天,以保证联军左翼的作战计划;荷军则只准备扼守“荷兰要塞”地区,其无力防守边界。[10]82-84对比之下可以看出,联军的作战计划是被动防御的:其作战重点是防御德军对比利时发动的进攻,将主战场放在了比利时;其作战方案更多地是预计德军对施利芬计划的重演,当法国情报部门已经侦察出德军自北而南调动,以及在莱茵河中部地区进行架桥活动时,[8]101法军参谋部依旧受一战时期阵地战理论的束缚,而忽视运动战的原则,未变更作战计划。因此,当“D”计划实施时,联军左翼部队要进入比利时,面临的是被围歼的命运,其失败已经注定,正如德军古德里安将军在战前对联军局势分析后所说:“我相信若是能够充分扩展最初成功的战果,则一定可以大获全胜。”[12]104-109

1940年5月10日破晓,德军在北海至马奇诺防线全线发动进攻,10日下午中路古德里安率领的第一装甲师已经突入比国的国界防线,12日傍晚就越过阿登山脉, 抵达马斯河两岸;右翼德军在第一天突破佩尔防线和艾瑟尔阵地,并在12日拿下了格雷伯防线。此时位于色当的第二集团军便成为法军的枢纽,也成为决定整个战局的关键。但法军总司令部还没有充分意识到局势的严重性,联军左翼增援部队越过法比边境在比利时平原长驱直入,为保持绝对的战线完整,将部队拆分来堵塞色当隘口。他们对德军行动能力的估计严重失误。13日,右翼德军在空降部队配合下,攻克“荷兰要塞”。14日,荷军投降。而联军左翼增援部队仍在向比利时火速驰援,同时,左翼德军C集团军群对马奇诺防线展开佯攻,使法国总司令部从南部撤回部队时犹豫不决。中路德军强大的坦克装甲集群在色当、蒙特梅、迪南等地强渡马斯河,15日突破了位于色当至那慕尔的法军前沿阵地,虽然这时的法军总司令部已经察觉到危机,并命令开进比利时的军队停止前进,立即撤回。但德军快速兵团以每昼夜50多公里的速度迅猛西进,18日晚突进至莫伯日以南地区,夺占了勒卡托和圣康坦,保障了在拉昂以北的德军南翼。21日夺取了圣波勒和蒙特勒伊,这样就切断了在比国境内与法国境内联军之间的联系,德军开始围剿被包于口袋之内的联军。联军在此期间的反应能力和德军的快速推进能力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当德军以坦克、摩托化部队飞速前进时,联军大部分将领仍然按照徒步或骑马的行军速度来考虑问题;当德军因地制宜灵活作战时,联军部分将领仍故步自封,视野局限于一战的落后战略思维;当德军对联军的情报收集与窃取、分析不遗余力时,联军自身情报的严密性、确凿性与及时性仍有待加强。

三、对德军“停止前进”命令的分析

22日,法军统帅部已很清楚地认识到失败的不可避免。命令第一集团军群在敦刻尔克、加莱地区扼守尽可能大的登陆场。24日德军古德里安和莱因哈特率领的坦克师进抵奥梅尔和格拉芙林两市之间的阿运河一线,距离敦刻尔克只有10英里路程,只需要夺取敦刻尔克,就可以将英法联军的数十万军队彻底围歼于滨海地区。而这时沿拉芒什海峡进攻的各坦克师却接到了希特勒一道莫名其妙的命令:就地停止前进。这个命令无疑拯救了英国远征军主力和同他们一起被围的法军,也无疑引起了德军将领普遍的愤怒和反对,最重要的是为什么会下达这样一道命令。根据现有资料和目前所得到的各种解释,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原因有以下几种*关于几种原因的分析,《关于1940年法国溃败的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会第三届年会讨论综述》(见《世界历史》1982年第6期)、阎来恩的《论法国政府在敦刻尔克撤退中的责任》(见《辽宁大学学报》1984年第5期)、申文勇的《敦刻尔克大撤退成功原因》(见《吉林师范学院学报》1995年第2期)、拙文《德军在敦刻尔克停止前进之原因探析》(见《坦克装甲车辆》2017年第22期)等文中都曾有简要论述。本文仅对当前研究中涉及的各种主要原因作归纳分析与进一步的补充说明。:

第一种原因是希特勒估计英国会作长期而顽强的抵抗,围歼英法联军的战斗势必会推迟德军进攻法国南部的步伐。希特勒的意图是迅速结束对法战争,而不是将自己的装甲兵力死死地钉在那里。他在5月24日还不清楚敌人在法国有多少兵力,担心英国经波尔多调进新的师团,开辟新战线。此外,希特勒不想让自己的坦克部队在河渠纵横的敦刻尔克地区受到严重损失。[13]244-246

第二种原因是希特勒对敦刻尔克局势的判断深受戈林的影响。戈林将敦刻尔克当作空军决定局势的好机会。他向希特勒保证,空军有力量制止英军的撤退。虽然希特勒并没有完全相信这种保证,但它符合希特勒下一步的作战设想。[13]244-246

第三种原因是希特勒出于政治上的考量,他希望与英国人达成和解,下令停止前进是为了给英国统治集团一张与德国达成协议的王牌,目的是与英国签订临时性和约,以便使德国可以放心地东向进攻苏联。[10]99

第四种原因是英军在5月21日从阿拉斯向南发动了一次反攻,虽然这次攻击行动并未成功,但使德军产生了极大的震惊。一方面是英军坦克的装甲太厚,以至于德军坦克的攻击对其毫无作用;另一方面这次反击在精神和士气上对德军统帅部的打击是够分量的。克卢格和克莱斯特两人对此感到惊慌,克卢格主张一定要等到情况完全弄清楚之后,才能再从阿拉斯地区向西进攻;克莱斯特则制止了古德里安向敦刻尔克的前进。[14]27-29

第五种原因是哈尔德所说的希特勒不希望这个会造成重大损失的决战发生在佛兰德斯人居住的地方,他想将这个日耳曼后代佛兰德斯人居住的地区变成一个独立的国家社会主义区域,使其与德国紧密联合在一起。[9]1015

以上五种原因是目前各方对德军“停止前进”命令下达的主要分析,但这些会是希特勒下达这一命令的主要原因吗?

1.对于第一种原因的分析。在5月24日,联军左翼负责增援的第一集团军群大部分已经被围歼于比利时境内,荷军、比军几乎全部被俘,28个法军师和许多要塞部队被击溃,损失了1/3的轻重型坦克和3/4的中型坦克,[15]169-170法军坦克装甲主力基本覆灭。而位于索姆河以南地区的法军主力只剩下66个师,坦克仅有1 000多辆,能用于前线作战的歼击机不到420架,马奇诺防线此时已基本成无用之工事,坚固的军事防线尚不能及时构建,并且兵无斗志,失败情绪笼罩全军。而德军装甲部队损失轻微,歼灭已被围困于敦刻尔克附近不到60平方英里的英法军队,这应该并不会影响与法军主力的作战。另外,被围联军一路撤退,弹药、药品等物资紧缺,士气低落,背水一战的可能性也不存在。德军装甲部队距敦刻尔克只有10英里,难道会仅仅为了少推进这10英里就能达到保存德军坦克装甲实力,迅速结束对法战争和迫使英国签订临时性和约的目的吗?在敦刻尔克停止前进无疑是丧失战机之举,希特勒犯的是最具有决定性的错误。[11]109况且古德里安和莱因哈特率领的装甲部队已经在阿运河彼岸建立了五座桥头堡,准备给盟军以彻底打击。[9]1011如果是由于沼泽遍地的地形因素,那联军又怎能将1 200门大炮、1 250门高射炮及反坦克炮、7.5万辆摩托车辆等重型装备遗弃在这个地区?[8]144联军撤退前又是怎么将这些重型装备在短时间内运进这个沼泽之地的?最重要的是26日夜间希特勒便取消了停止前进的命令,允许各坦克师再度采取积极的战斗行动,但紧接着又命令用新到的摩托化师接替所有坦克师,后者另有任务。28日又允许前进。[10]99这是否又前后矛盾呢?

2.对于第二种原因的分析。戈林夸大了德国空军的实力。27日起,德国轰炸机开始空袭敦刻尔克,派出近300架轰炸机和500架歼击机,然而德军轰炸机群由于战损和保养不良,无法在夜间保证轰炸效果,联军的撤退行动又大多在夜间进行,并且德国作战飞机航程很短,又没有航空母舰,在缺乏野战机场的情况下作用有限。另一方面恶劣的天气和英国空军的护航使他们难以接近轮渡地区。[16]况且希特勒对戈林的保证并不是完全信任的。因此,将戈林对德国空军的保证作为促使希特勒“停止前进”命令下达的主要原因是不符合事实的。

3.对于后三种原因的分析。首先是丘吉尔任职时宣布过这样的目标:“所有的政治考虑与一切经济上的考虑一样,都服从于战胜纳粹德国及其盟国这一唯一的目的。”[17]46这一目标在1940年6月后的英国政策中占有绝对性的地位,英国已抛弃了张伯伦时期的绥靖政策,德国同英国签订和约的希望是不存在的;并且在5月24日傍晚希特勒签署的第十三号元首指令中明确命令德国陆军和空军消灭被围在阿图瓦和佛兰德地区的敌军的指示,[18]37以及希特勒在7月确定以武力迫使英国投降的决定,也说明了德国想要建立对苏战争的英德同盟是不可能的。其次是5月21日联军在阿拉斯附近以有限的兵力对德军实施了反突击,引起了德军指挥部的不安,但是英军坦克数量不占优势,又缺乏步兵、火炮和空军支援,因此不久便失败了。此外,面对联军的反攻,压力较大的是德军党卫军部队(步兵为主),以步兵对抗联军的重装甲部队,难免引起恐慌,但随着德军坦克团的支援,联军反而陷入了混乱。[14]23-28在21日深夜,两个法军师转入进攻时,英军却撤离了战斗,反攻也随之结束。德军并没有因此驻足,依旧在向北猛进,一直到24日才停止。如果为了等待步兵、炮兵支援,不仅不会对攻击有帮助,反而会贻失战机,给联军以加强防御的时间。德军将领不会忽略这一点的,但需要注意的是冯·龙德施泰特当时察觉到要给坦克师以喘息之机,避免遭到联军南北夹击,并对25日勃劳希契发过来继续前进的命令置之不理。[19]最后一种观点可以归结为希特勒的民族主义情感,这是多么的荒唐:一个“刽子手”在面对同是日耳曼语系的民族时,如果放下自己的武器,那么应该就不会有法国战役了。哈尔德在日记中写道:“他和勃劳希契没有被这种理由说服。”[9]1015

这些说法大部分只是解释了德军在5月24日停止前进的原因,并没有将24日至28日之间的几次停止前进相联系。德军接到停止前进的命令是没有理由的,也就是没有辩论的机会。24日德军各部已形成合围之势,联军之前突围的计划也被打破,正如哥特在公文中所说:“德军一旦渡过河(阿运河),就没有什么挡住他们、阻止他们切断英国远征军向敦刻尔克撤退的路线——只有希特勒下的停止前进命令而已。”[20]因此,有学者提出这是由于石油危机引起的。德国在发动战争之前石油缺口就十分突出。1940年西方国家为进行长期战争对德国进行更加严密的封锁,对德国实行原料输出的主要国家面对英法的压力,开始对石油等原料进行输出管制,使德国石油缺口日益增大。因此,德军用“闪电战”来解决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的宏大目标与德国的有限力量之间的矛盾,这无疑是正确的。在发动西线战役前,德国的石油库存不足200万吨,面对比波兰、挪威更强大的敌人,法国战役将要消耗掉更多的燃料,如不停止进攻,德国很可能会面对燃料枯竭的形势。因此停止前进的命令很可能与为接下来的法国南部作战积蓄燃料有关。可是如果打败英法,西方国家的能源管制策略也就不攻自破,那还有必要为节约能源而丧失这一歼灭联军有生力量的时机吗?况且面对德军西线的胜利,5月10日罗马尼亚政府已经开始低价出售石油给德国。[21]

希特勒的目标早已超出了传统的复兴范围,而包藏着称霸欧洲和向海外扩张的野心。征服苏联的欧洲部分成为“阶段”计划的核心,而1939年德苏和约使斯大林成为欧洲政治平衡的力量,这种战线的转换使德国处于相对孤立的地位。[17]30-33苏联从一开始就极力避免陷入世界大战,一切都是为改善其国际地位和加强边界安全而服务的。[17]76因此,面对德军在欧洲战场的强大攻势,苏军不断在拓展战略纵深。在德法战争期间,苏联为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采取了一系列新的措施。1940年6月,苏联要求波罗的海沿岸三国(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必须忠实履行同苏联签订的互助条约,并着手吞并三国。同时它向罗马尼亚提出领土要求,6月23日,即法国正式投降在贡比涅签订停战协定的第二天,苏联外长莫洛托夫召见纳粹驻莫斯科大使,提出:“比萨热比亚问题的解决刻不容缓,如果罗马尼亚政府拒绝接受和平协定,苏联政府决心使用武力……苏联的要求也同样扩大到布科维纳。”[9]10955月23日,当法国战役达到高潮时,罗马尼亚参谋总部曾向德国最高统帅部发出求援电报,通知它说,苏军正在边界集中。约德尔在第二天的日记中总括了希特勒大本营的反应。他写道:由于苏联集中部队对付比萨热比亚,东方局势日益逼人。[9]1095希特勒对苏联的这种行为是极为不满的,因为苏联攻占比萨热比亚就已经逼近罗马尼亚石油产区,而对于德国,开发石油产区是顺利进行战争的必要条件,在1939年上半年,德国石油进口的最大来源是罗马尼亚,[22]因此他必须制止苏联向东南扩张的任何企图。而当时德军在苏联边境只有10个师,大部分是预备队,这一力量是抵挡不住苏联兵力的。如果被围联军和南部法军再借此反攻,德军将陷入两线作战,那么离失败也就不远了。早在1939年11月,德军统帅部讨论西线进攻时,希特勒就说只有西线腾出手来,才能对付苏联。因此,24日希特勒下令停止前进并随后将摩托化部队替下坦克师,应该有对两线战略态势的考虑。一方面,26日德军后续部队已基本就位,坦克装甲可以随时驰援东线,使苏军不敢妄动;另一方面,如果德军攻占敦刻尔克,势必形成合围之势,联军唯有南下与南部法军汇合,德军围歼联军也要付出一定代价,若苏军再趁机南下攻占罗马尼亚,那么德军的石油动脉就落入苏军之手,这不符合之前的战略计划。所以留下敦刻尔克,使联军拼命撤退,德军出动战机轰炸敦刻尔克港口,使联军重型装备全部遗失在海岸上成为一种相对较好的选择。28日比利时投降,右翼德军B集团军群腾出手来,德军的攻势又得以恢复。

希特勒作出停止前进这一决定,很可能主要是由一条看不清的战略态势主线(即避免形成两线作战的军事战略态势)和两条相对看得清的军事政治辅线(即保存德军装甲力量以及希望与英国议和的理想化心理)形成的。无论如何,这一决定对德军来说是一大失误,也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但给了联军“死里逃生”的机会,使之保存了有生力量。它对世界人民来说,带来了和平的希望,迎来了胜利的曙光。

四、海上撤退的成功

5月26日傍晚,英国海军部下达“发电机”军事行动,到6月4日晨德军进城,总共撤退了33.8万多人,其中有21.5万英国人,12.3万法国人和比利时人。其中有5万人是法国海军解救的。[15]169-170这一行动的成功还应该感谢法国部队和比利时军队的顽强抵抗,以及英国在5月20日就有预见性地为撤退所作的准备。[10]99-101虽然联军在26日对比军不再增援,比军仍坚持到28日投降。法国第一集团军残部在里尔附近坚持到31日投降,为联军的撤退赢得了三天宝贵时间。30日联军于敦刻尔克建立了牢固的桥头堡阵地,德军已经错过进攻的机会。英国动员了861艘各类船只参加救援活动,包括汽艇、帆船、游轮、驳船等。同时,这一行动也要感谢英吉利海峡那两天的好天气,平日里波涛汹涌的英吉利海峡在那几天却出奇平静。英国历史学家肯德尔写道:“这是战争史上一次英勇而成功的撤退。它有助于在希特勒的攻不破的胜利墙上打进第一个致命的楔子。”[15]170这次海上撤退的成功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并不是一个胜利。首先,这意味着法国军队将孤立无援地面对德军优势兵力的进攻。法国的形势迅速恶化,在德军攻势下,于6月22日在贡比涅签署投降协定。其次,对德国当局来说,敦刻尔克战役成为一大重要转折点,从表面上看,德军取得了这场战役的胜利,大大增强了德国人民的自信心。但实际上德国并没有从这场军事胜利中获得真正的政治利益:一方面是影响了德国对英国的侵入企图,使英国人在非洲和意大利继续作战;[11]109另一方面德国既没有打败英国,也没有达成迫使英国议和的目的,反而更加坚定了英国人民全力斗争到底的决心。[18]49此外,希特勒通过敦刻尔克战役和对法战争的迅速胜利,更加相信自己的军事才能,其对陆军总部的强迫命令和前线战事的直接干预是造成后来德国军事指挥严重混乱的重要因素。更重要的是,在随后不列颠之战未打垮英国的前提下,希特勒便下达指令将进攻的矛头转向苏联,使德军陷入了两线作战的困境。最后,对联军来说,撤退下来的33.8万人,为英法联军保存了大量有生力量,粉碎了希特勒围歼英法联军的战略企图,在不列颠之战中加强和改善了英国的防御态势,并成为1944年盟军在欧洲登陆的有生力量。

猜你喜欢
敦刻尔克联军希特勒
敦刻尔克的奇迹
“敦刻尔克大撤退”六十年
“大章鱼”
《敦刻尔克》不止是战争史诗
刺杀希特勒
希特勒入侵苏联的战略决策初探
艰苦奋战的东北抗日联军
英国曾计划劫持希特勒
东北抗日联军的后方勤务
希特勒看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