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文本细读 提升阅读素养

2018-11-28 04:30宗艳兰
名师在线 2018年4期
关键词:词句语感荷花

宗艳兰

(江苏省如东县曹埠镇曹埠小学,江苏南通 226402)

引 言

在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教学中,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的相互交流依靠的是阅读的方式。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有效阅读,有利于其深入理解课文内涵,同时培养学生的语感。阅读课的教学中,教师不应该带领学生去感受文章的每一个词语和句子,而是应该挑选其中的重点词句进行阅读。作为小学的语文教师,把握课文“细读点”这一关键步骤需要我们去完成,以促进学生阅读的高效性。

一、细读文本重点词句,提升阅读素养

1.细读文本重点词句,推进文本对话

小学语文课本里,不管哪一篇文章,都有关键词句,这些词句往往展现了作者的匠心,也对全文起到了“点睛”的作用,所创造出来的语言感染力极强。对于这种词句,教师应引导学生给予高度重视,着重分析它们的深意。

例如,一位教师对《负荆请罪》这篇课文进行教学时,准确把握了文章的关键词“负荆请罪”,让学生在这个词的基础上感受廉颇与蔺相如的语言和动作,从而体会到廉颇知错能改和蔺相如宽容待人的优秀品格。除了细读关键词,还要重视关键句。课文的关键句对全文起着画龙点睛的效果,不仅细致地剖析了人物特征,还展现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2.细读文本重点词句,感受文本情感

对于课文的细读,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着手,限于上课仅有的40分钟时间,学生只能对课文的关键部分展开细读。而细读的切入点往往可以选择一些描写人物、场景或语言的句子来进行。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郑成功》时,先进行了示范性的朗读:“郑成功慷慨激昂地说‘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绝不允许侵略者横行霸道。我们一定要收复祖国的宝岛台湾!’”然后,再让学生把这句话里的“慷慨激昂”“自古以来”“绝不允许”“一定”等关键词勾画出来进行体会,并以郑成功的身份进行表演,感受郑成功势要收复台湾的坚定决心。学生在这样的感受中,走进了人物的内心,从而对郑成功强烈的爱国情感和收复失地的决心产生更为深刻的体会。

除了感悟人物的情感,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对文章的表达手法和语言特征进行分析,领悟语言的魅力。开展文本细读,关键是深入文本去感受人物的思想感情,这正好是学生细读课文的难点。学生只有在对课文进行细致的品味之后,才能完全体会作者隐藏于文字背后的个人情感,感悟文章所表达的浓浓的思想感情。为此,教师应同学生一道走进课文的意境,近距离接触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对他们的内心情感进行更为深刻的理解。

3.细读文本重点词句,升华文本情感

在阅读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细读文本重点词句,以此升华文本情感。

例如,一位教师用如下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对《在大海中永生》进行细读:“为纪念邓小平爷爷,作者写下了这篇文章,以表达人民对邓爷爷的爱戴和思念。这一感情从哪些句子能够体会得到?文中对于邓爷爷的丰功伟绩做了怎样的描写?”学生随即结合课文进行回答,教师边听边补充和引导。然后教师继续问:“课文里有一句‘大海呜咽,寒风卷着浪花,痛悼伟人的离去……’这句话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呢?课文里还有一处排比句:‘也许,奔腾不息的浪花会把他的骨灰送往祖国的万里海疆;也许,奔腾不息的浪花会把他的骨灰送往澳门、香港;也许……’它在文章中起到了什么效果?”学生听完这些引导式的提问后,马上进行了朗读和思考,并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有学生回答:“在句子‘大海呜咽……’里,作者对大海和寒风进行了拟人的写法,还用了‘呜咽’等动词表达对邓爷爷的无尽思念。排比句则用反复强调的气势,强烈地表现出邓爷爷永垂不朽的精神。”

二、细读文本空白之处,培养学生语感

1.细读文本“留白”之处,培养学生语感

对文章中的留白部分,教师应用合适的方法引导学生展开细读,让他们在自我想象中,实现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实现语感的培养[1]。

例如,课文《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里写道:“枪声响了。彭德怀向着斜倒下去的大黑骡子,缓缓地摘下军帽——”这句话戛然而止,这就是作者给读者的留白。课堂上,笔者让学生反复朗读这句话,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发挥想象。有学生认为这样是因为感到内疚,也有学生说这种表达方式更能把彭德怀对大黑骡子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等学生进行自我表达后,笔者追问:“要是生活在和平年代,大黑骡子会死掉吗?那些英勇的战士和质朴的人民会牺牲吗?”学生听后,若有所思,纷纷想起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这就说明学生的情感在阅读过程中实现了与课文情感的交流,丰富了他们的情感体验。

2.细读文本空白意境,培养学生语感

细细品味文章的意境,有助于增添读者的想象空间。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里的部分文章,其意境就是依靠优美的文字来营造的。对于这些意境,教师应让学生对课文进行细致的品读,从而感悟隐藏其中的意境。

例如,《荷花》一文仅用一个“冒”字就把荷花的美表现得活灵活现。对于这篇课文的理解,笔者进行了如下引导。师:“同学们,这篇文章用了‘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来表达荷花的美,读过这句话后,你的脑海中对荷花留下了什么样的图景?”生1:“我的脑海中浮现出绿色的大圆盘里,长出了一朵洁白的荷花,看上去特别漂亮。”师:“课文中的哪个词让你产生了这样的感受?”生2:“我通过‘冒’字体会到的。”师:“这么说来,仅仅一个‘冒’字,既体现了荷花的静态美,还凸显了荷花的——”生4:“动态美。”

三、细读文本“疑惑”之处,引发阅读思辨

对于课文中的一些理解难点,学生刚开始阅读时,很可能无从下手,无法理解其深意。当学生遇到文章里一些与个人经验不符的场景,或者不同句子间的跨越度较大时,教师需要带领学生以全局视角感受创作意图,进而体会这些难点句子,挖掘隐藏于其后的中心思想[2]。

例如,《二泉映月》这篇课文,学生对“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这句话很明显无法理解透彻,就会想到:“是泉水在哭泣和叹息吗?如果不是的话,那这里作者为什么会用到叹息和哭泣呢?”学生对全文进行阅读和体会后,才发现原来这里的叹息与哭泣说的是阿炳。当他们理解到这层意思时,教师可以进行深入的引导:“阿炳想表达的东西是什么呢?”学生跟着教师的牵引继续思考,进而体会到阿炳已然双目失明,他再也不能欣赏那清澈见底的二泉和倒映其中的皎洁的明月了,他一定为此悲痛万分。这也间接地表现出他对自己的命途坎坷和生活的不如意的感慨。在这样的环境下,他能做的只有叹息和哭泣,尽管如此,也无法磨灭他对音乐的热爱,他仍然把自己对音乐的追求融入了《二泉映月》这首曲子当中。人们听了这首曲子之后,更能感受到阿炳的真情实感。所以教师一定要掌握好对文章细节的教学,只有这样才能赋予课堂教学以科学性和高效性,让学生实现通过细读掌握语文知识和情感培养的目的。

结 语

总之,《语文课程标准》是非常提倡文本细读的教学方式的。教师要重视文本细读的教学价值,把握课文中的关键词句、饱含感情的人物语言和留白,让学生围绕它们展开细读,实现阅读教学的高效性。

[参考文献]

[1] 张欣.文本细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3.

[2] 李本友.文本与理解——语文阅读教学的哲学诠释学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2.

猜你喜欢
词句语感荷花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字词句训练
字词句训练
字词句训练
字词句训练
语感培养和语文学习
Gender Differences in Language Learning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EFL Teaching
荷花
荷花
谈谈对语感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