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回归“育人”功能刍议

2018-11-28 15:19陈永晶
名师在线 2018年17期
关键词:乞巧巨人负面

陈永晶

(福建省福州市福州教育学院附属第三小学,福建福州 350008)

引 言

众所周知,教育的本质是培育人的,学科教学也是如此。《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要致力于“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当“以德塑魂”成为课程改革的主旋律,课堂教学一直呼唤着回归学科的“教育”功能,语文课更是要重视语言文字的学习、运用,去实现陶冶、熏陶的作用,进而达到培育人的目的[1]。可惜在课堂教学中,总有过于强调某些方法或某种体验的现象,而不知不觉陷入误区。

一、偏离:朗读强化“负面”情绪

【病例】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巨人的花园》的课堂教学片段:

1.比较:花园原来是什么样子的?后来又是什么样子的?

2.指导领会:为什么花园会有这样的变化?

(1)找一找,巨人的“冷酷”表现在什么地方?(2)指导朗读巨人冷酷、任性的语言。(3)从巨人的语言中,你明白了什么?

3.巨人后来明白了什么,他是怎么做的?

【诊断】

这篇童话意在告诉人们:只有与他人分享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理解巨人的冷酷、任性驱走了春天,特意采用了对比的方法,其中又着重理解巨人的“冷酷”的具体表现。教师先让学生找出文中三处描写巨人粗暴无情的语言,接着,教师花大力气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三句话,这时,课堂上便充斥着学生的大声责骂:“都滚出去!”“赶快滚出去!”“滚出去!”但教师似乎并不满足于此,进一步强化,要求学生读出冷漠、凶横和严厉的语气,结果教室里掀起更为迅猛的一轮责骂声。听着几十个学生“集体”卖力地“骂”着,看着教师费力地指点着,只觉得耳膜发胀,心脏承受度陡然消散。

【思考】

可能有的教师会发问:指导朗读并品味其中的情感,不是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吗?书声琅琅,不是语文课堂的基本要求吗?固然,教师的本意是要引导学生明白文章的主旨;但作为教材的反面部分,有必要如此大造声势吗?童话,是以真、善、美而打动人心的,教师在课堂上,也需要更多地去引导学生感受文本中的真、善、美,如果片面强化朗读的负面情绪,留在孩童心中的也只能是负面体验;而这样的教学,反而强调了丑恶的一面,失去了童话应有的韵味,成为整个教学的一大败笔。在这一课中,如果指导朗读巨人的幡然醒悟、真诚认错,应该是更有意义的。语文课堂,指导朗读的方法很重要,引导体验情感的过程也很重要,但这些都大不过语文“育人”这一方向。

二、偏差:表达忽视“负面”体验

【病例】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端午粽》教学片段:

出示句子:外婆一掀开锅盖,煮熟的粽子就飘出一股清香来。

师:请大家读一读这个句子,说说粽子的清香是什么时候飘出来的。

生:粽子的清香在掀开锅盖的时候就飘出来了。

师:你们找到了前后两件事之间的联系,关联词“一……就……”表示两件事在时间先后上有承接关系,同学们也能用“一……就……”说一句话吗?

生1:我一摔倒就哭。生2:一来到赛场,我就想放弃。

师:是的,像这样“表示一件事一发生,另一件事随之就起变化”,就可以用“一……就……”这样的关联词来连接。

【诊断】

课堂上听到学生这样的表达,总觉得不对劲!从语法上看,学生说的句子完整、清晰,词语的意思也完全运用正确;但总觉得欠缺了什么。仔细琢磨学生的发言不难发现,第一个学生表露的是生活中的畏难情绪,第二个学生反映的是竞赛中不愿进取,均表达出不和谐的负面体验。此时此刻,教师不妨回归例句,指引学生看看外婆是如何热爱生活,努力创造美好生活的。从而引导学生继续表达:“我一摔倒,就想办法自己站起来。”“一来到赛场,我就告诉自己一定行。”从而化消极为积极,实现学科的“育人”功能。

【思考】

表达,是个人内心体验的反映,是极具个性化的行为。曾有激进的教学流派认为,表达应释放儿童天性,要敢于说真话、讲真事、抒真情,只要注重儿童情趣,哪怕观点肤浅、内容片面,都值得鼓励、推崇,从激发学生的表达兴趣而言。这固然能发挥一定的作用,但如果不加引导,恐怕将导致表达的随意、偏激、浅薄,直至语文教学目的的偏差。教师所要训练的表达,应该是“意”与“情”的统一,既要引导语言的规范性,又要引导语言的思想性,兼具了“意义”与“语境”两个基本要求,才是完整的。因此,教师课堂上应关注学生表达的倾向性,在做到语法正确的同时,更要指导他们的表达“有情有意”。

三、偏颇:主题无视“负面”价值

【病例】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古诗《乞巧》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学习了古诗《乞巧》,你们还想知道古人在这特殊的节日乞求了什么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出示)

师:如果你在遥远的古代,你还会乞求什么呢?

生1:我想乞求考试能获得好的成绩。生2:我想乞求能天天吃到美味的食物。生3:我想能够中个体育彩票的大奖,有500万就太好了!(笑)……

师:看来,大家的愿望还真不少呢,也希望大家在这美好的节日美梦成真!

【诊断】

乞巧,作为中国的一个特殊节日,承载着古人希望心智成长、家人平安的美好希望,折射的是追求美好生活的情感。可在这课堂上,教师让学生表达愿望,学生所说的,有慵懒、有享受,有暴发的心态、有不思进取的心理,完全与人生观、价值观背离,有失偏颇。教师没有指出学生在这一方面的缺陷,甚至还希望他们“美梦成真”,无视了课堂临时生成的“负面”价值,这体现了教师对传统文化意义和价值观意识的淡薄,造成古今文化衔接的断裂,导致了语文“育人”功能的缺失!如果教师能够敏锐地纠正这些思想问题,无疑将有助于学生的精神成长。

【思考】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许多细节都蕴藏着丰富的教育点。仅以《乞巧》一诗来说,就可以让学生充分了解习俗,为理解古诗打下基础。在引入“乞巧”的童谣后训练学生表达,融入对传统文化的见解,如乞同学的友情、乞长辈的健康、乞智慧的增长……这些又是以勤奋、刻苦、关爱等情愫为基础。教师课堂上能坚持从细处着手,散播“正能量”,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就能促进他们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结 语

现代教育学奠基人赫尔巴特说过:“我得立刻承认,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这个概念,正如反过来,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一样。”教育教学如此地密不可分,仅停留于学科教学的眼光是狭隘的。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给学生积极的人生影响,去真正落实语文学科的“育人”属性!

猜你喜欢
乞巧巨人负面
潭山乞巧
乞巧文化在中学教学中的意义
国内
正面的人和负面的人
11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将启用新版负面清单
直立的石巨人
七夕,向织女乞一双巧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