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有效活动的研究

2018-11-28 08:25黄文婷
儿童大世界 2018年12期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品德生活

黄文婷

(湖南省沅江市玉潭学校 湖南省 沅江市413100)

品德,是一个人的修养和素质,是成长过程中必须要着重加以培养的东西。因此,在学校中开设《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孩子培养和塑造一个良好的品德,做一个善良之人,帮助其拥有一个完满的人生。所以,教师在教学当中要着眼于孩子们的日常生活,让他们贴近生活运用书本上的知识,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在课堂学习之后实践和还原到生活的行为当中去。只有这种源于生活、贴近生活、深入生活的教育策略,才能引发学生们内心的道德情感、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接下来,我就要谈一谈教师如何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上用有效活动增强其生活化趋势。

一、教学内容源于生活

人这一生,终极目标便是如何能幸福地生活、如何能有意义地生活。因此,在一个人的童年时代,在他的一切价值观念都还在有待塑形的阶段,教育应该作为他们人生最初阶段的一盏明灯,引领他们走进生活。这样一来,老师就要注重课堂教学内容和素材的选择,最好让学生从各种活动中、从生活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和融合,获得直接经验,主动地进行探索和学习。所以,老师在课堂上进行授课时,不能一味地给学生讲授书本上的条条框框和规矩原理,这样会让学生丧失对这门课程的兴趣,从而抹杀了这门课程的意义所在。相反,老师在备课时要注意从生活中选择素材,比如把自己的经历当做故事给孩子们讲,同时,老师也要重视届时社会上出现的一些热点问题,例如前几年的“扶不扶”、“小月月”等事件,用简单明了、生动形象的话语为学生们讲解出来,并让大家谈一谈对其的看法和思想。老师也可以创新课堂形式,仔细观察学生的校园日常生活,做一个“有心人”,把同学们平时发生的值得记录的大事小情都记载下来甚至拍下来,裁剪成一个小视频或制作一个精美的课件,让大家通过身边发生的事情追溯到课本知识中去。对于书上的一些晦涩难懂的知识点,老师则可以换一种授课方式,用学生们能理解的语言讲解,或者做一个小动画来引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能更好地进行理解和记忆。

二、课堂活动贴近生活

《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是一门生活实用课,十分适宜去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堂活动,进行课后实践等等。在活动中,学生们边动手边思考,用心去经历和体验一些东西,从而使他们的内心世界和精神生活得到丰富和满足,潜移默化地塑造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最终成长为一个善良的、优秀的、美好的、对社会有益的祖国栋梁。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注意角色的转换,一定要让学生时时刻刻处于学习的主动地位上,让他们自己动手动脑动口、去说去做去想,积极参与课堂集体活动,真正成为学习中的主体,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亲身体验和实践的过程。比如,在“我的家庭生活”这一章节,让大家提前准备一些自己家中发生过的温馨、有趣的小故事,带到课堂上来为大家分享。这样,在大家共同的交流讨论之中,学生们能寻找到生活中的共鸣,从而激发他们对这一章节的学习兴趣。

三、课本知识回归生活

学习知识的终极目标就是回归生活、回归实践,切忌“纸上谈兵”。“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一切真理的唯一标准”,课后的实践运用对学生们来说是重中之重,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到的一些知识和产生的一些想法思考,只有运用于生活中去才能产生其意义和效果。要想让教育的引导功能凸现出来,就一定要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到相对应的依据,从而增强对《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的信赖度和兴趣感。在进行课堂的知识传授以后,老师可以给孩子们布置一些相应的课后实践作业,让学生至少把一条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原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并写成一篇小作文,在下一堂课与大家一起进行交流和分享。这样的教育就“活”了起来,让学生把“死”的知识化作“动”的行为,让其在具体活动中去亲身体验这些知识给自己生活所带来的巨大改变和影响,在生活中培养能力、获得真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格,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学习。

总而言之,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注重发挥课堂活动的有效作用,让学生把课堂知识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在生活化教育中获得成长的体验,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从生活中感受、体悟和学习。这样,这门课程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和效果,做学生们成长之路上指引的明灯。

猜你喜欢
品德与社会品德生活
抓细微之处 促品德养成
精心设计,开辟品德与社会课新天地
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
生活感悟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无厘头生活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