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闽南文化渗透于幼儿园表演区的实践研究

2018-11-28 08:25周维维
儿童大世界 2018年12期
关键词:表演区舞狮舞龙

周维维

(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实验幼儿园,福建 厦门 361100)

在全球一体化脚步不断加快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非物质文化的保护是当前阶段的重要工作。幼儿园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有必要贯彻国家提出的闽南文化传承要求,将闽南文化融入幼儿园表演区中,发挥闽南文化的教育价值和教育作用。这不仅可以实现闽南文化的有效传承,同时对提升幼儿综合文化素质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选取闽南文化中适宜的艺术内容融入幼儿园表演区。

闽南文化包罗万象、浩瀚广博,其本身有着突出的教育意义和价值。不过从其教育特点来看,当前闽南文化除去童谣以外,几乎没有任何内容是以幼儿为核心的闽南文化活动,且闽南地区教材中并没有专门或统一的闽南艺术教育内容。为了改变这一局面,发挥闽南艺术教育作用,幼儿园可以结合自身的特点,制定个性化、趣味化的实施课程。区域活动是幼儿园常用的学习形式,同时也是幼儿最喜欢的自主学习方法。将闽南文化融入幼儿园表演区中,不仅可以提升幼儿的学习积极性,赋予原本枯燥的学习过程更为丰富的内涵。同时二者的结合还能够最大化闽南文化教育的价值和功能,发掘出闽南文化独有的艺术魅力。但是闽南文化种类众多,教师应对闽南本土文化进行筛选、整理和加工,将其转变成幼儿喜欢并乐于接受的形式,以便幼儿在区域活动中有效地学习。笔者以自己实践为例,谈谈把几种闽南文化艺术渗透在幼儿园表演区的经验:

(一)喜弄车鼓,品闽南文化之谐。

车鼓弄是一种在闽南地区非常特殊的传统歌舞,有着动作简单易学、歌词通俗易懂、形式诙谐有趣的特征,故很适合幼儿园表演区活动。

首先是“和谐”的角色表演。车鼓弄又称车鼓阵、弄车鼓,是一种结合说唱与表演为一体的歌舞艺术。处于发展阶段的幼儿非常喜欢模仿,通过角色扮演形式能够切实满足幼儿需求。车鼓弄表演中有“公”“婆”两种角色,幼儿可以分成男女两组进行表演。“公”角色的男生们非常机灵地从建构区中找来了的一种类似弯管的建构材料当成“烟斗”,女生则手持花手绢与自制的小蒲扇。两两幼儿在幽默诙谐的表演中不仅满足了角色扮演的需求,同时也学会了合作学习,一阳一刚的动作配合,体现了艺术的“和谐”之美。

其次是“诙谐”的动作表演。事实上车鼓弄本身就是一种有着浓厚民间色彩的表演形式,是一门来自于人民生活情景的表演艺术,有着简单易学的编排特点。一公一婆的幼儿自发装扮,跟着音乐进行动作表演。车鼓弄中的大多数歌词内容都是夫妻逗趣、孝道劝善方面的内容。通过角色之间的嬉戏、调侃,以及夸张、风趣的动作表现舞蹈情境。这种诙谐的表演方式,夸张的表情、肢体语言容易培养幼儿的表现能力、创造力,提高幼儿的合作意识。

(二)摆宋江阵,品闽南文化之势。

当然除了车鼓弄以外还有许多趣味化的艺术活动,比如宋江阵。这是一种来源于明代时期的军旅阵法与武术,在逐渐演进的过程中成为了深受民众喜欢的民间艺术。在语言区里,孩子们听《水浒传》,预先理解宋江阵的情节与主要人物。教师结合绘本、连环画、动画片等形式,让幼儿深入了解各种人物角色,并选择具有代表性人物和事物,通过简单的道具与装扮再现角色。表演中,孩子们自发地选择角色自我装扮,比如黑旋风李逵的特征是长得黑,孩子们戴上了黑面具,披了件黑袍子;宋江是智将,孩子模仿他手拿蒲扇表示智慧。林冲拿长枪,孩子们自发找出拖布杆代替。当然各种气势磅礴的阵型变化也是宋江阵表演中最大的特色。在表演中为了让孩子们能够清楚地记住队形变化,老师鼓励幼儿一起协商,将阵型变化取一些趣味化的名称,比如大圆圈与小圆圈,四横排、T型、交叉等等。在表演区里,老师可以提供一些美术工具,让幼儿自己来创设表演阵型,利用绘画的形式记录下来,制作成表演提示卡等。这种简单的方式不仅幼儿更易于接受,还充分调动幼儿参与积极性,使表演更加协调、熟练。

(三)舞拍胸舞,品闽南文化之乐。

所谓的拍胸舞也称打花草,闽南地区称之为打猴拳。由于趣味性十足,所以成为了闽南地区家喻户晓的民俗文化表演。幼儿园表演区里,孩子们穿着喜庆的自制小背心,用塑料袋或是麻绳当做冲天辫作为头饰,用简单的道具引导幼儿进入表演。拍胸舞以打七响为基础动作,每一小节七拍,音乐旋律欢快热烈。表演时,可以根据场地情况、幼儿人数情况编排队型。在整齐、有力的动作中表现出滂沱的气势。拍胸舞的动作重复性强,幼儿容易记忆,舞蹈对幼儿的四肢协调、运动量、表现能力都有较强的促进作用。我们鼓励男孩子们积极参与舞蹈,让孩子们在舞蹈中展现男生的阳刚之美,憨憨的男生们表演起来既可爱又有趣,甚至有的男生之间还会斗舞,利用舞蹈时的呐喊声来为自己助威,引来幼儿的围观和助威,老师们感慨:终于有一种男生们喜欢的表演形式。男生们也很接地气,在逐渐熟练拍胸舞基本动作的情况下自创出了很多欢乐的舞蹈动作,例如:庆祝时的碰胸动作、喝酒动作、斗鸡动作等,舞蹈动作由模仿逐渐过渡到创编。

(四)舞龙舞狮,品闽南文化之趣。

舞龙舞狮又称龙灯舞、耍龙灯,作为闽南地区的传统文化项目,每到春节与元宵节,大街上就会出来舞龙舞狮。老师可以让幼儿先观看多媒体视频了解南北舞龙舞狮的区别,大班老师还可以带领幼儿在美术区里制作舞龙舞狮的道具。老师利用传统文化绘本《寻找中国龙》让幼儿了解这种传统艺术所蕴含的深刻寓意,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理解传统文化,发现传统文化的魅力与奥秘。教师鼓励幼儿表现出舔毛、摇头、抓耳挠腮、打滚、攀爬、戏球等一系列动作。舞龙舞狮对于幼儿的身体素质以及团队配合有一定要求。在平时的表演区里,中大班的幼儿可以鼓励他们自主协商,推进表演内容。例如:表演情节、动作的安排、两只狮子之间的如何互动等。孩子们在表演区里,不仅受到了艺术的熏陶,还锻炼了组织协调能力,幼儿的身体素质、团队意识均得到了一定的成长,享受到了来自团队合作的快乐与成就感。

二、将闽南文化渗透于表演区的有效指导策略:

(一)利用环境创设,培养学习兴趣。

利用多种感官体验,改变教学活动与教育方法,使幼儿能够主动学习,提升幼儿综合能力。平时的环境创设中,我们可以将闽南传统文化融入环境,创设具有浓郁闽南文化气息的班级环境、公共环境,让幼儿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我园在每层的楼道上创设“闽南文艺美”的农民画墙,舞龙舞狮、拍胸舞、南音等常见的闽南文艺,通过农民画的形式直观形象地展示出这些闽南文化的表演情境,提升幼儿感官认识,培养学习的兴趣。

(二)利用社会资源,邀请专家引领。

在厦门,有很多闽南本土文化的传承人,我们利用社会资源,邀请专家们入园,为小朋友授课。例如,我们邀请福建省木偶非遗传承人庄宴红到幼儿园对教师、幼儿进行手把手培训指导,在小班创设手偶故事台,在中大班的创设木偶戏台,鼓励幼儿进行创作、表演。邀请市级歌仔戏传承人林丽虹,每周一次为我们歌仔戏团的幼儿教学,平时这些小团员们回归到各班表演区里带动其他幼儿进行学习。原本只能欣赏的艺术课程变成了实践、观赏、可操作的活动。不仅可以加深幼儿对闽南艺术的理解,更能全方位的提升幼儿参与兴趣。

(三)利用多彩活动,加深情感体验。

丰富的实践活动,多彩的学习内容,将拉近幼儿与闽南文化之间的距离,带给幼儿多种感官体验,为区域的自主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我们开展主题活动“舞起来”,利用假日小分队活动,幼儿探访歌仔戏团,了解歌仔戏的头饰装扮知识、跟戏团演员学习歌仔戏动作等。孩子们利用亲身学来的知识,到表演区里选择道具装扮自己,进行模仿表演。

(四)创设物资条件,巧为表演助力。

幼儿阶段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师应提供丰富的道具、服装、装扮材料投放在表演区,为幼儿的表演创设良好的物质条件。头套、头饰、服装、屏风、提篮、腰鼓……或按种类摆放,或按表演节目需要不同摆放。让幼儿在表演区里随手可取,相互装扮,既增添表演区的可操作性,又提高了幼儿的审美能力、创造力。

闽南文化在千百年的发展传承过程中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今的闽南文化虽然早已不再具有原有面貌,但其本身的核心素质与核心内容却未曾改变。闽南文化是闽南先祖留下的宝藏、财富,闽南人民有义务、有责任发扬与传承南文化。幼儿园作为基础教育中的基础,更是要积极引进闽南文化,帮助幼儿认知闽南文化、了解大自然、探索世界。教师应充分利用当地的文化资源,在大胆实践中不断创新,深入了解闽南文化核心内涵与内在涵养。不断地挖掘表演区的教育价值,搭配趣味化的方式,使幼儿能够真正的喜欢上闽南文化,形成文化归属感,培养民族自信,让幼儿更加快乐、健康的成长。

猜你喜欢
表演区舞狮舞龙
从表演区游戏中反思教育行为
舞龙
小导演诞生记
迷宫弯弯绕
幼儿园表演区游戏开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探究
中秋舞龙
舞龙舞狮进校园
舞狮
对幼儿园表演区活动开展的初探
喜气洋洋过大年 舞狮欢乐庆新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