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怎么了

2018-11-28 08:25黄照民
儿童大世界 2018年12期
关键词:国人爱国信仰

黄照民

(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第一中学高二(1)班,广东 佛山)

平时学习紧,很少上网,今天周末,趁着空闲,浏览了一下网站。一段文字特别刺眼:有一个日本松下高管说:“不管我们怎样努力,韩国人都不会买我们的商品。但即使我们一直不向中国道歉,中国人还是会热情地买我们的东西的!”

由此,我想起了早些时候的报道:

2017年8月13日是淞沪抗战爆发八十周年的纪念日。在这种时间点前后,竟然有人到四行仓库这种象征着中国人民不屈抗争精神的抗日战争遗迹前,打扮成侵华日军成员的样子耀武扬威,事后还将照片发布到网络上,甚至自称是“汉奸互助”;

近期,一名在港中大就读的内地学生被曝用侮辱性的"支蛆"一词辱骂网友;

又近期,大一新生王栋在微博中公开发布“如果我不精日,那我学日语干嘛”以及“都大学了还想着给我洗脑”等辱国言论,遭到网友举报。

看着这些报道,目睹这些文字,我的心沉甸甸的。我们怎么啦

难道人们不知爱国是每个公民的起码道德?难道他们头脑中就没有“尊严”这个词?于是,我想起了《战狼2》。为何它的票价如此之高?为何它能如此地受到国人的极度追捧?我想,原因很多,但主要一点就是这部电影填补了国人心中的归属感,激发了国人心中的国家荣誉感,能将爱国之情注入在今日国人精神生活极度空虚之中。

爱国主义是贯穿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一条红线,是一面具有最大号召力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它能鼓励人们团结对外,英勇抵抗,维护祖国的主权和民族的尊严。可以毫不修饰地说,中华民族几经磨难却屹立不倒,正是这种爱国精神在燃烧。

只是这些年,因为沉重的教育负担,使得我们这些做学生的,在教室里不太常听到爱国的声音,在学校里不太常看见宣传画面。人们开口谈竞赛,闭口论分数,以致人们的思想麻木,认识糊涂。在国旗下穿和服、在中日关系紧张时抢购日本马桶等等,时有发生,这就不得不说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悲哀,是民族精神传承的悲哀,是祖国荣誉和归属感缺失的悲哀。

试想,如果这一阵地没把守好,那是多么恐怖的事情!我们的党,为了培养我们,为了使我们成长、成器、成才,投入了多少人力物力,甚至为了办教育,我们勒紧裤带,“最穷也不能穷教育”“最苦不能苦学校”!可到头来,怎样?君不见,人一成才,就急不可耐地往外国跑;君不见,人一出名,就迫不及待地加入外国国籍。拿着国家的补助、占着国家的指标,“出国留学”却变成了“出国留人”,只见送人去,难见接人归。难怪,有人担心,如果再有一次中日战争,共和国还有多少汉奸!

诚然,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可以这样认为,谁拥有人才,谁就抢占了取胜的先机,拥有大量的胜利券。我国的基础教育是雄厚的,我们整天埋头学习,彻夜秉烛夜读,老师肩扛手托,苦心授教,我们可谓人才辈出。可是,我们的教育始终没能很好地解决“为谁而教”、“为谁而学”的问题。小时候,我们还能时不时地听见老师告诫我们“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可是,越大,听见越多的便是“考场即战场”、“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的咒语。人们比的是分数,高考看的是分数;表彰的是分数,批评的还是分数。分数高便是好学生,分数高便能赚足众人的眼球。

而对于品德教育,几乎没引起多大重视,且不说不怎么开课,就连课表上形同虚设的“挂”上去,也不常见。问之,则曰“不是高考科目”。

如是一边倒地追求分数,追求高考,思想教育自然就缺席,爱国理念自然滑坡,我们自然也就“学习目的不明确”。

所以,共和国如今出现这么些不爱国的滑稽现象,不能不说,跟我们的教育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以色列。以色列是个小国,版图小,人口少,可是他们有信仰,能团结,能爱国,这跟他们的宣传教育是有很大的关系的。据说,他们连一个小小的火柴盒都不放过,都要在方寸之物上写上一些爱国语言。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爱国,有信仰,国就强,力就聚。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党已经高度重视了这一点,大中学校也强调了信仰教育。当今社会上正在流行“传承红色基因”、“改革开放四十年,青春建功新时代”、“信仰——事业的基石”等演讲活动。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培养国人的志气、骨气,改变前些年国人“缺钙”的现状。

我相信,祖国的腾飞梦,少不了大家的爱国。以后的我们,也不会咋的了,我们,还是我们!社会的现实再残酷,也湮灭了我们的追求!我们还是我们,五千年的文化、不朽的民族精神,依然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流淌!

猜你喜欢
国人爱国信仰
爱国拥军矢志不渝 扶危济困不遗余力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国人休闲支出:更多了
论信仰
口腔健康,为何不被国人重视
铁的信仰
被嫌弃的宋国人
爱国是心中唱不完的歌
国人赴日“抢盖”引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