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制度再设计的角度思考产教融合的新发展

2018-11-28 11:35牟延林
世界教育信息 2018年21期
关键词:产教融合制度

牟延林

2014年,《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深化产教融合,鼓励行业和企业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教育,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该文件已明确提出,要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2015年,《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中提出,要深化产教融合,将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着力提高高校对产业转型升级的贡献力。换言之,“双一流”不单单是影响因子,不单单是百分之一或千分之一排名的学科,“双一流”更有产教融合这么一种评价标准。据我知道,有关部委正在研拟相关标准。2016年,《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也指出,要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2017年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文件首次提出办学双主体,并将深化产教融合列入深化经济改革的年度重点工作,文件中的5大板块30项任务描述了未来10年中国产教融合的蓝图。这份文件是十九大之后第一份推动教育综合改革的政策性文件,也是首次以国务院办公厅名义发布的关于产教融合的纲领性文件。针对一个项目、一个提法、一个战略密集出台4个文件,以往少有这样做的。我想,在2018及2019年国家还会以不同方式推进产教融合。此外,针对《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教育部所负责的工作最多,牵头责任最多,作为合作配合单位也最多,可以看出这是教育界求之不得有红利性的文件。

那么,如何落实2017年的这一文件?我认为可以有以下四条思路。

第一,以供给侧思维分析我国产教融合存在的问题。教育部副部长孙尧同志提到用供给侧来解读学校,用需求侧来解读企业。我们应该按照这一思路,看一看供给侧思维下的产教融合存在的问题,厘清学校存在什么问题,企业存在什么问题,政府存在什么问题。

第二,以共享发展理念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大家注意到国家发展五大理念中的“共享”是首次提出,将其落实到产教融合,即为政府、高校、大学、产业行业企业、利益相关方都应共享产教融合带来的发展目标。

第三,以制度的“生产”方法对产教融合进行制度再设计。无论是宏观制度、中观制度和微观制度,还是具体做法等,都应该习惯于用制度生产的方式来考虑这一内容。其实制度生产不是我们独创的,从建国以来到现在,教育政策的诸多变化背后都隐含着相关部门对教育政策生产的一种结果——有的是有效的,有的是无益的。

第四,以新时代的国家目标推进产教融合新发展。《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明确将产教融合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

下面用以上几条思路来分析《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的5大板块。

一、构建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发展的格局

(一)同步规划产教融合与经济社会发展

《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有一个非常醒目的词是“两张皮”,这是一个贬义词,在政策文件当中用这个词来描述产教融合现象是很少见的。地方政府的规划也要和产教融合相结合,因此我建议出台新时代产教融合的“规划指南”。

(二)统筹职业教育与区域发展布局

统筹职业教育与区域发展布局要求教育部、民政部、人社部、工商总局办公厅四部委要统筹,牵头单位是教育部。此处建议,即要把四类证书作为统一的归类。学历、学位证书是教育部统筹,资格、能力证书是行业人社部牵头。要借鉴资质框架制度,把学历、学位、资格、能力等用1级到10级作为一个统筹。例如,一位博士毕业生毕业时将被授予博士学位,资格占第8级,但是该学生的能力也可能第2级或第3级。

(三)促进高等教育“双融入”,促进国家创新体系新型城镇化建设

文件明确提出,大学要融入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在美国的产教融合中,没有斯坦福大学就没有硅谷,没有斯坦福大学的财政危机也就没有硅谷的建设,这是斯坦福大学和硅谷的起始关系,建议制度的再设计可以借鉴这一关系。创新园区背后应该是产教融合的典范和示范,但很遗憾我国相当多的园区没有做成这个典范。

(四)推动学科专业建设与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加快新工科建设

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等的发展,重点是加快新工科建设。什么是新工科?如果去掉新,工科是什么?这是我国的学科大类自己的提法。我的建议是,针对产教融合根据学科紧密关系抓紧修订国家学位条例,因为学位条例明确划分学术学位和技术学位。我国没有将学士学术学位与技术学位分清楚,这个1981年制定、2004年修订的条例到现在应要有所修改,并且出台学科和专业质量评价制度等,如此才能突出产教融合中技术型、应用型、学术型的区别。

(五)健全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结构调整制度

大学人才培养结构与需求导向“两张皮”。高校转型、产教融合提出之后,我国高校走了一定的弯路,因此应该把路取直,健全需求导向人才培养结构调整机制,培养复合性人才。在需求方面包含国家需求、产业行业企业职业需求、学生需求、国际人才需求。

《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要求教育部牵头,严格实行专业预警和退出机制,我认为,制度的再设计重点体现在“产教统筹”。如果专业设计合适,就不能倒退;如果不合适,就要下马。3年前,申报大数据专业的学校就有十几个,两年前有一百多个,去年两百多个。大数据专业的“大跃进”是否合适?对专业没有良好的调研机制及预测预判机制会产生一系列问题。

二、强化企业重要主体作用

一是鼓励企业采用独资合资的方式参与举办职业教育、高等教育。这里的“高等教育”是新加进来的,原来主要是办职业教育。换言之,企业独资、合资合作方式,不但适应职业教育,而且适应高等教育。

“十三五”至“十四五”期间,学校该怎么设立?中外合作办学怎么批?这些都应该在该文件当中有所涉及。制度再设计要抓紧做,需要修改院校设置条例。另外,急需出台专业和学科设立审批文件,如企业研究生培養权问题。强化企业办学,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探索推进职业学校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等,有条件的地方探索推进职业学校股份制、混合制,问题就是职业学校如何界定权利义务关系。这一问题主要涵盖三个方面:企业作为重要办学主体的法律属性、企业办学享有权利的法律约定、企业办学义务的法律决定。

二是深化“引企入教”改革,促进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环节。健全学生前往企业的实习实训制度,推进实习实训规范化。现在这方面存在的乱象是企业学校各自为政,不是真实习,而是乱顶岗、串岗打工、开假证明实习等,需慎重对待。此外,把握好教与学的关系,回归陶行知老先生所说的“教学做合一”和“知行合一”,将它们作为产教融合的发展动力。

三是引导高校将企业生产的一线需求作为工程技术研究选题的重要来源。继续加强企业研发中心和高新技术创新平台,用共享的理念,来做一个区域、一个行业、一个领域共同的实验室。日本在这方面做得较好,将国家最大的实验室、全国科研院所与企业、高校共享,而非各自为政。

四是强化企业职工在岗培训。在这方面,《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对高校没有提出要求,但是我建议高校应该参与企业相关培训工作,这是产教融合必须要做的事情。高校应当形成“帮企业做一些事情是自身义务”的意识。

另外,地方政府、企业行业、高校应分清楚各自权责;部委负责协调,技工、中职、职高、高职、本科、专业硕士、专业博士等各方应各担其责;学校与企业合作,要追随央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发展,让学校把门打开,窗户更亮一些。

三、推进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环节

(一)將工匠精神融入基础教育

《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是建国以来首次以国家行政文件的形式把工匠精神或技术技能人才要求放到基础教育层面来提。因此,应尝试创办综合学校,在校区周边的县城内,把初中、技校高中、职中融合起来建设综合学校。另外,基础教育的学校层次、类型要重新划分,综合考虑公平教育、类型教育、特色教育。

(二)健全高等教育学术人才和应用人才比重

应用技术人才包括学术人才和技术人才,但是在招生计划当中没有区别,尤其在专业博士和专业硕士中应有所体现。这需要省级政府和教育部对接,企业和学校也应该有所行动。

(三)加强产教融合师资队伍建设

《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首次提出探索教育导师特设岗位计划。产教融合中对高校教师的需求和传统高校的教师需求是有区别的,其受制度约束。文件指出,可以探索建立产业教师岗位制度,这是企业师傅到学校教书的“尚方宝剑”。

(四)适度提高高等学校招收职业教育学生的比例

建立复合型、创新型技术人才培养制度。有些产业行业的优秀教师到一定年龄要转岗,而到高校刚好是合适的年龄,可以让他们的经验回归学校继续发挥作用。因此,要真正利用好高考这一平台,把各级各类人才筛选出来分门别类进行培养。

(五)加快学校治理体系改革,创新教育培训服务供给

这是《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的新提法,制度再创新应该围绕教育服务供给侧做研究,原来高校和企业中没有一个服务组织,企业需要什么,高校需要什么,双方对接由服务组织来完成。

四、完善政策支持体系

中国芯片产业的重担应该由谁来担当?高校应该有这个义务。《中国制造2025》纲领提出后,应该思考所在地区、行业企业、学校各方为这份文件做什么?

下面我来谈谈我的建议。

第一,宏观层面上,制定解决“两张皮”问题的时间规划,出台相关政策意见。具体而言,要梳理分析有关政策法规,将法律关系和教育关系梳理清楚,规范产教融合相关概念,做好产教融合立法准备,用依法治国理念推进产教融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产教融合法律体系。

第二,中观层面上,全面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制度,从以下3个维度解决问题——国家产业结构需求要与高校深度融合,行业需求的转型升级要与高校的转型发展深度融合,企业岗位能力需求要与高校课程质量的提高深度融合。

第三,微观层面上,校企协同育人要有10个“共同”,即:共同探索高校办学理念制度设计;共同修正高校办学定位及规划;共同研究学习者培育形式;共同选择从事产教融合形式;共同开发企业需要的职场模式;共同探索未来产业发展新趋势;共同分析深化产教融合新问题;共同考核深度产教融合模式下的教学质量;共同提出解决问题的整改方案;共同推进深度产教融合新进步。

编辑 王昕 校对 徐玲玲

猜你喜欢
产教融合制度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中职计算机专业产教融合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高职教育“四实一体”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刚柔并济
基于产教融合的 OBE 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
基于产教融合创新康复治疗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破次元
融椅
某些单位的制度
论制度安排的后发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