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视域下高校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环境建设探析*

2018-11-29 23:42赵亮李妍
科技与创新 2018年14期
关键词:科研人员高校教师政策

赵亮,李妍

(中国矿业大学 科学技术研究院科研平台办公室,江苏 徐州 221116)

供给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在供给侧改革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中,“创新”居于首位,推进供给侧改革必须牢固树立创新驱动发展的理念。科研人员创新创业是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作用的根本途径,也是新常态下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高校是科技创新资源集聚的高地,高校科研人员创新创业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智力支撑。

1 高校科研人员创新创业发展现状

高校是高层次人才的集聚地,也是科技创新成果的重要产出地。目前,高校中院士、杰青、千人、万人等高层次人才占总数的60%以上,高校在创新引领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形成了大量的原始创新成果,成为创新创业的潜在资源。

1.1 高校科研人员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高校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技创新成果的重要产出地[1]。2014年,全国1 062所高校授权发明专利35 664项,实用新型36 055项,外观设计8 207项;2015年,全国1 128所高校授权发明专利39 294项,实用新型39 069项,外观设计4 006项;2016年,全国1 466所高校授权发明专利54 868项,授权实用新型60 141项,授权外观设计6 972项。高校积累了大量原创性科技成果,且逐年上升。相应的,2014年高校专利出售合同数2 310项,总额7.5亿;2015年高校专利出售合同数2 257项,总额7.5亿;2016年高校专利出售合同数2 695项,总额27.7亿[2]。由此可见,虽然高校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效率在逐步提升,但仍旧转化率较低,亟待打通转化途径。

1.2 高校科研人员创新创业意识有待激发

一直以来,高校以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为主要职能。在科学研究方面,十八大以来,全国高校科技经费总额达到6 531亿元,牵头承担80%以上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然而企事业单位委托科技经费仅占约20%,比例相对比较低。由于高校教师的年度考核、职称评定、绩效奖励、导师资格聘任等政策侧重于各类科技计划项目、科技论文等成果的认定,仅有部分高校对于企事业单位委托的非财政性研究项目经费给予认定,缺乏政策性的引导,导致教师对成果转化、创新创业积极性不高。据2016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1 466所高校技术转让签订合同数8 617项,当年实际收入23.4亿元,专利出售合同数2 695项,总额27.7亿元。相对于高校现有的科技成果存量,转化效率相对比较低,亟待激励高校科研人员开展创新创业。

1.3 高校科研人员创新创业政策环境不断开放

为了鼓励高校教师等科技创新主体积极创新,转化科技成果,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2016-03,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鼓励和支持人才创新创业,研究制订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科研人员离岗创业的政策措施。2016-08,教育部、科技部发布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了科技成果转化是高校科技活动的重要内容,高校要建立科技成果使用、处置的程序和规则,加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能力建设等。为了鼓励高校科研人员等主体积极创新创业,2017-03,人社部印发了《关于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支持和鼓励专业技术人员挂职、参与项目合作、兼职、离岗创业,力求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通高校院所科技创新资源与经济结合的通道,推进经济提质增效。北京、深圳、辽宁、江西等省市也相继出台政策允许高校科研人员离岗创新创业。应该说,政策上已为高校科研人员创新创业“搭好台、铺好路”。

2 高校科研人员创新创业存在壁垒

高校科研人员面向国家需求承担了大量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工作,形成了一大批科技创新成果,然而大部分科技创新成果难于实现与产业对接,转化为生产力,高校科研人员创新创业还存在诸多壁垒。

2.1 未形成产业与高校科技创新资源的联动机制

一方面,高校科技创新行为缺乏产业引导。高校科研人员由于评职称需要,创新行为多是围绕学科发展,较少面向产业需求,使创新成果无法满足市场需要,高校科研人员服务产业经济发展缺乏激励机制;另一方面,产业技术需求与高校科研人员没有形成良性循环的信息链条。高校科研人员与产业技术需求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虽然当前面向企业、高校搭建了各类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开展技术对接活动,但大多还停留在技术交流层面,缺少实质性的深度科研合作。

2.2 创新创业实施政策还有待细化

在高校科研人员创新创业方面,国家导向性政策已经落地,但具体的实施细则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包括:①在知识产权管理方面,高校科研人员工作期间或利用学校基础设施产生的科研成果属于职务创新。对于科研人才的开发和流动权益保障、知识产权的保护,需要完善现有的法规体系[2]。②高校缺少科研人员创新创业方面的系统性政策。高校科研人员创新创业利益分配相对复杂,缺少利益分配政策依据;高校科研人员离岗返岗程序、离岗期间的各项待遇、返岗后的安置等政策有待明确,相关实施政策还有待系统性完善。

2.3 创新创业软环境有待完善

高校科研人员创新创业软环境有待完善,因为:①面向高校科研人员的创新创业教育缺乏组织与管理。当前,高校面向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相对普及,绝大多数高校设置了相关课程,建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众创空间等,但面向高校科研人员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开展比较少,高校科研人员对创新创业路径等缺乏了解。②高校科研人员缺乏创新创业的内生动力。高校教师是一个相对稳定的职业,而创新创业存在一定风险,更多科研人员倾斜于潜心学术。根据中国科协2016年的调查,六成科技工作者有创业意愿,但真正开始创业的只有2.5%,科研院所中这一比例仅有1.2%.

3 加强高校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的环境建设

高校应围绕国家创新创业相关政策导向,做好创新创业的环境建设,打破高等学校科研人员创新创业体制机制束缚。

3.1 完善高校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的政策环境

完善高校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的政策环境应从以下3个方面入手:①健全科研人员创新创业配套政策,建立从科技创新到科技创业的全周期管理政策体系。面对当前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行为,应进一步建立科研人员创新资源申报、处置、转化、利用路径和收益分配相关政策,完善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离岗、返校等政策。②面向产业链、布置创新链,建立引导性政策,引导高校教师围绕产业需求布局科学研究。高校应建立科技创新创业与地方、区域产业发展联动机制,通过设立引导性资金项目等措施,引导高校教师面向产业需求创新创业。③优化高校科研人员考核评价体系,突出创新创业在考核评价体系中的地位。在职称评审、年度考核和科研业绩评定等评价体系中,增加科技创新创业的评价内容,提升科技创新创业工作在高校评价体系中的地位。

3.2 创新高校科研人员创新创业服务环境

要创新高校科研人员创新创业服务环境,就应:①建立专业化、规范化和社会化的创新创业服务队伍。高校科研人员创新创业活动既要熟悉高校自身科技优势,又要开展相关产业系统、全面的市场调研,把握产业发展趋势,同时,还要熟悉融投资。高校教师一般潜心科研,创新创业活动需要给予专业化、精细化的指导,消除高校科研人员与产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②建设面向高校创新创业的优质孵化载体。目前,各地创业孵化平台、孵化器或众创空间都应时而建,许多孵化载体缺少专业的服务,存在功能定位不清晰、孵化过程不明确、缺少科学的管理机制、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等问题,有些孵化载体离开政府支持后无法继续经营,科技创新创业周期长,需要优质孵化载体提供专业化的服务。

3.3 打造适宜高校科研人员创新创业发展的文化环境

要打造适宜高校科研人员创新创业发展的文化环境,就应:①做好高校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的宣传,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通过网站、微博、微信、新媒体等平台,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氛围,鼓励高校科研人员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提升高校教师科技创新创业意识。②为高校科研人员创建一个开放、互通、合作的创新创业环境。高校可以结合学科特色建立高校科技产业联盟或企业技术研究院,促进高校科研人员与政府、企业的技术交流与合作。

4 结束语

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创新驱动发展成为主题,高校作为科技创新成果的产出地和科研人才的聚集地,应完善体制机制建设,服务于科研人员创新创业,营造有利于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环境,打通科技创新资源与经济结合的通道,提升高校科技服务社会的能力,推进经济提质增效。

猜你喜欢
科研人员高校教师政策
科技部等五部门联合发文开展减轻青年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
政策
政策
科研人员揭示油桃果实表皮不长毛的奥秘
科研人员破译黑猪肉特征风味物质
高校教师团队知识共享的保障机制研究——以南审国际贸易学专业团队为例
高校教师岗位聘任制改革问题与对策探讨
助企政策
政策
企业科研人员激励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