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高职院校体育教育在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现状及改进措施

2018-11-29 11:34陈礼龙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身体素质院校高职

陈礼龙,赵 晋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 襄阳 441050)

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素质教育在不断产生变化。2018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足基本国情,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改革创新,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将“素质教育是教育的核心”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准则,必须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当作毕生事业。

学生经过小学、中学的学习,步入本科院校、高职院校,在受教育阶段层面,本科院校、高职院校同属于高等教育的范畴;同时,高职学生在毕业时有机会通过升学考试升入本科院校继续深造,这就决定了高职院校素质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高职体育教育应该以国家高校体育教育要求为指导。[1]学生在步入高职院校以后,身心发展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关键时期,因此,高职体育实施素质教育必须适合该年龄段学生,与日常生活场景相匹配。

一、高职院校体育教育在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高职院校体育教育是面向高职学生的专业特点、体能需求的体育教育,同时,社会的需求和发展也决定了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的功能和作用。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针对更注重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的高职学生,在推进教育主体的素质发展中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基础作用。马克思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完整的提出了个体全方面发展的论断,即“我们把教育理解为三种东西:第一,智育;第二,体育;第三,技术教育”。《资本论》中也明确写道:“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1917年)中提出:“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由此可见,高职院校体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高职院校体育教育要以生存教育为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体育教育,是基于主体的身心发展到达一定阶段,通过运动锻炼实施的教育。这个阶段的体育不再仅仅是锻炼身体,更重要的是教育学生,使其明确提高身体素质是立足于社会生存的需要。[3]高职学生在毕业之后,一部分面向操作岗位就业,承担繁重的工作任务;另一部分则选择学历提升,面临巨大的考试压力。学生既要面对生产力发展带来的激烈社会竞争,又要预防各种职业造成的高血压、体虚、肥胖等病变。为了更好的生存,进行终身体育锻炼和接受终身体育教育显得尤为重要。高职体育教育阶段,应在打造身体、心理基础的同时,进一步培塑学生基于生存的终身体育意识。

(二)高职院校体育教育要以道德教育为导向牵引

现代经济社会迅猛发展,共享经济等独立的经济体系应运而生,各种不良社会习气也在学生组织中滋生,不可避免地造成某些学生的道德低下,恶性行为在高职院校也是屡见不鲜。高职生接受道德教育成为当务之急,但个体思想品德教育并不是单独依靠理论教育就能成功实现的,高尚的道德情操是需要学生身体力行的。[4]体育运动项目作为道德教育的载体,其竞赛标准、比赛规则体现了社会道德期盼,使参与其中的学生在合理的约束条件下进行积极的竞争,自觉地遵守各项规则,满足这些期待的条件。例如足球、篮球等集体运动项目,参与者必须按照规则进行,尊重裁判和观众,正确面对比赛结果等;通过观看我国运动员参与体育竞赛并获奖,点燃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等。可见,高职院校体育教育无不以道德教育为导向牵引,实现道德教育的功能。

(三)高职院校体育教育是培育和塑造学生现代人格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中国著名教育家马约翰先生指出:“体育是培养学生品格的良好场所,体育可以批评错误、鼓励高尚、陶冶情操、激励品质。”人的思想境界、道德水平、情感控制及生活实践需要通过教育引导逐步完善,体育教育正是基于这种需要而产生,并协调学生的各项素质达到和谐统一,同步发展。体育锻炼具有教育性、集体性、竞争性、应变性[5]等特点,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提高思想境界、看重集体荣誉,培养竞争意识、取胜意识,并在艰苦环境下提高自身适应能力等。高职院校体育教育能够激发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强烈兴趣,我国古代的蹴鞠、马球、摔跤等体育项目,汇聚了古代劳动人民的集体智慧,体现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其中一部分已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对这些项目的了解,涉猎历史体育、文化知识,培养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责任感。高职生所学专业着重要求实践操作,但凡实践操作必然存在相关标准规程,而体育竞赛项目的规则恰恰与专业实践操作规程有机结合,全面提高学生依规操作、团结协作、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的意识。体育竞赛与高职生技能竞赛相辅相成,共同引导学生勇于吃苦、争创一流的拼搏精神;正确对待竞赛结果,总结不足,激励学生永不放弃的意志品质。

(四)高职院校体育教育能有效娱乐身心、促进健康

高职生接受在校期间的培养,是为毕业后能够更好地就业,因此需要承担相应的学习压力,绝大多数专业要求强化动手操作能力,在反复操作当中形成习惯、提高技能水平,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产生厌恶情绪,同时需要付出大量的体力。体育能够引导学生培养兴趣、转移注意,合理宣泄过度压力、厌恶等不良情绪;在不断地进行体育锻炼的身体力行中,通过超量恢复原理[8]提高对繁重的动手操作带来的疲劳刺激的适应能力;通过体育活动释放多余精力,从而提高睡眠质量,杜绝焦躁、紧张等不良情绪。因此,高职院校体育教育能够有效地与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相结合,从而有效地娱乐身心、促进健康。

二、高职院校体育素质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表1 :2017年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率统计表

表2 :2017年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身高体重调查指数(BMI)

以襄阳职业技术学院2017年学生体测数据为例,从表1可知根据相关要求,学生达到体测要求的仅仅为及格水平;从表2得知学生中体型正常人数也仅仅为及格水平。高职生身体素质偏低,肥胖等体型超标情况普遍存在,而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主要有。

1.高职院校学生对体育的认知水平不够。

高职生相较于本科生,对事物的认知水平具有一定的特点,这是由社会需要决定的。在日常的学习中,高职学生更注重提高动手能力,而容易忽略素质提升本身的意义。就体育教育的目的而言,在进行的过程中更注重某一个项目或者达标的标准,而忽略了体育锻炼本身的意义。同时,手机、网络等现代媒体工具也大量绑架学生的注意力,造成体育教学效果不明显。

2.高职体育教育、教学设置不合理。

专业体育教师编制不能完全满足日常教学需要;课时量不足;体育教学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体育教学在组织实施的过程中过于传统、单一。同时,体育课程在很多高职院校得不到足够的重视,专任体育老师疲于应付课时量带来的巨大负担,造成疲劳应付课时、工作精力不够、缺乏创新能力等,这些因素都限制了体育教育教学实施和体育教育改革发展,从而导致学生体育锻炼兴趣缺失。

3.没有根据学生的锻炼兴趣制定不同的内容、标准,没有做到因材施教。

有些同学由于遗传等先天原因,身体素质较差、运动激情不高,很难参与统一的教学内容,从而难以达到考核标准;另外一些同学身体素质较强,有固定的体育爱好,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再用同一内容、同一标准,无法满足其学习、提升的要求,教学效果不明显。

4.在体育教育的实施中没有注意“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衔接。

教学要求是需要对学生的身体素质的各项关键指标进行测试,取得直观的统计结果,但是未对体测结果进行客观分析并制定改善措施,更忽略了在课程中进行改善的过程。学生的各个体育兴趣小组与协会,缺乏专任教师的专业指导,在竞赛中的成绩差强人意,导致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需求疲软。

三、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的改进措施

(一)发挥“第一课堂”的主要功能

1.把“健康第一”作为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的指导思想。

“学校的教育要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高职院校作为学生身体素质形成与改善的关键时期的平台,实施体育教育必须将“健康第一”作为主要指导思想。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应该注重社会需要与主体需要相结合,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从而适应社会需求,实现体育锻炼能够增强身体素质这个最直接功能,从而体现其社会价值。高职体育教育要求专任教师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强调开展体育教育与身体素质提高的密切关系,树立健康第一的锻炼意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激发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

2.专任体育教师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

专任体育教师在体育教育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应发挥主导作用,坚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因为体育教师的自身专业素质直接影响学生的素质。第一,要具备系统完善的体育专业知识,从而切实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起到指导作用;第二,注重专业知识的实时更新,对学生的身体素质短板的改善进行引导和监督;第三,适时发参与到学生集体的体育活动中,实现“教学相长”,从而深入激发体育教育过程中“教”与“学”的粘性。

3.积极推进体育教育课程的教学改革。

体育学科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其既融合了各学科的共同特点,又使各学科之间产生潜移默化的联系。[6]首先,体育教育课程改革应分为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横向改革要求是不断的拓展体育教育领域的相关知识[6],通过言简意赅的表达方式呈现给学生;纵向改革则是探究各学科与体育教育的联系,实现体育教育与各学科知识的互补[6],让学生“动起来”,通过体育教育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4.教学实施过程必须因材施教。

建立面向多对象的体育课程体系。以襄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现行的体育教育课程体系为:大一学生进行体育教育基础课程的学习;大二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爱好选择体育项目进行学习。面向大一新生,在体测结果出来之后,对身体素质相对较差的学生不再以统一的成绩标准进行要求,而是把实现“进步”作为最终成绩,鼓励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增加其“成功”体验,通过生理、心理两个方面对学生参与体育锻炼进行暗示。[7]面向大二选修课的学生时,有的学生是具备一定专业基础的,要对他们进行理论指导,及时纠正错误动作,对不具备专业基础的学生,则应该制定相应的基础知识补强课程,使其充分体验专项体育带来的乐趣。坚决杜绝有的学生“吃不饱”,而有的学生“跟不上”的现象。

5.发挥各种体育运动的功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身体素质。

各种体育项目对人体的肌肉和器官能够产生不同的刺激,促进人体各项身体素质的发展,专任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特点,对学生参与体育项目的种类提出合理建议。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的过程中感受到某项身体素质的明显提高,在锻炼过程中的流畅体验,能够有效促进精神愉悦,达到主体、客体和环境的协调统一。[7]

(二)提升“第二课堂”的辅助功能

1.扶持学生组建各项体育协会和兴趣小组。

我校学生自发组建了一些体育协会和兴趣小组,据了解参与协会的新会员实施免费,但组织活动相对较少,导致学生入会的积极性不高。相关部门应选派专任体育教师深入体育协会进行指导,并定期评比,建立完善的会员管理机制,对参加的学生,根据其贡献度进行公开评分,计入素质拓展学分;鼓励学生组建各项体育协会,并在场地、设施及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督促和引导学生定期自主组织活动,加强宣传力度,通过各种形式吸收新会员,培养学生主动参与锻炼的兴趣和对科学健身方法的渴求。

2.严密组织校内体育竞赛活动。

组织校内体育竞赛活动,以篮球、足球、排球等集体体育竞赛项目为主,并由相关专业老师进行指导,对竞赛中的优胜者进行褒奖,设置多种奖项,以鼓励为主。参与的学生尽量涉及各个院部,发挥专业优势职能,比如医学院学生在体育竞赛活动中负责相关医疗保障等,利用这种恰当时机,向学生宣贯相关体育项目的竞赛规则,指导学生组织类似活动,最大程度的提高活动的参与性。

3.推荐和组织具有一定竞技水平的学生参加更高一级的体育赛事。

通过校内的体育竞赛活动选拔具有一定体育竞技水平的学生参加更高一级的体育赛事,比如大学生运动会、大学生篮球赛等。对获奖同学、团体进行通报表扬,造成榜样激励态势,提升其他学生的荣誉感、责任感,从而产生积极影响。

(三)加强软硬件配套建设。

1.加强师资建设,增加人才储备。

根据学校实际的教学课程需要,建设完善的教师队伍和专业人才培养梯队。体育教师的专业性较强,根据专项的不同,在聘用专任教师时应把握一专多能原则,既有自身擅长的具体体育项目,又具备大众体育项目教学水平。鼓励教师进行深造、参加教育类专项培训,提高教师队伍的知识水平,开拓视野,以进一步提高知识储备和教学水平。

2.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尤其是师德、师风建设。

学校要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考评制度,在专业素质、备课和授课能力等方面进行定期检查,定期评比,奖罚分明,以促进教师的工作热情。教师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课堂内外的教学效果,一堂好的体育课不仅能直接引导学生积极锻炼身体,愉悦心情,对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所以,师德、师风的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

3.建设室内体育场馆。

体育运动要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必须要在培养兴趣的初期进行不间断的尝试。体育运动本身受季节、天候和场地等因素制约比较强。因此,在客观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学生很容易中断体育运动和相关锻炼。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建设室内体育场馆,用以保障学生不间断的体育锻炼行为。

(四)开展普遍且行之有效的相关体育活动

1.以优秀高等学府的体育素质教育模式为蓝本。

清华大学作为我国最优秀的高等学府之一,其在建校之初便要求校舍好、英文好、体育好。新中国成立之后,清华从1953年起率先实行劳卫制。为保证学生充足的锻炼时间,清华更改作息时间,集中上午上课,并规定每日下午的体育锻炼时间不得安排其他活动。老校长蒋南翔身体力行推动清华体育,于1957年提出“至少为祖国健康地工作五十年”,而这也成为清华人持之以恒的动力与追求。直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每到下午四点半,校园广播便会响起:“同学们,走出宿舍,走出教室,去参加体育锻炼,保持强健的体魄,争取为祖国健康地工作五十年!”清华对于体育的重视,绝不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一些运动技能,而是为了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实现“体魄与人格并重”。新世纪到来之后,即使本科学制由五年缩短为四年,清华的体育课时却不减反增。2003年和2006年,清华的“游泳教学”和“大学体育”课程分别被评为北京市和国家级精品课程。在百余个学生社团之中,体育类社团占三分之一,会员人数列各类社团之首。清华大学以体育人,足见体育教育在提升素质教育质量中的基础作用。

2.提出乐观向上的锻炼口号。

1952年,毛主席曾经提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12字口号,倡导全民健身;2004年全国高校体育工作座谈会也提出了“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口号,倡导健康的生活理念。高职院校的体育锻炼主体是学生,应培养“健康为本,快乐至上”的锻炼理念,并以此为口号,作为体育锻炼的信仰,从思想上重视,行动上激励。

3.明确大众广播体操的体育素质教育意义。

大众广播体操以“科学简便、普及实用、因地制宜、健身趣味”为原则,在保持传统广播体操特点的同时,引入了武术、踢毽、游泳、保龄球及现代舞等时尚运动的基本动作,突出了“健康、欢乐、时代”的风格。其受场地、天候等客观条件限制较小,对锻炼者产生中等强度的运动刺激,对提高机体各关节的灵敏性,增强大肌肉群力量,促进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和精神传导系统功能改善具有积极的作用。

4.大众广播体操的普及和推广措施。

(1)上体育课时,向学生宣贯大众广播体操的锻炼意义并将其作为热身运动,由体育老师组织学生集体实施;

(2)将大众广播体操作为体育课考核的必考科目,比例为总成绩的30%;

(3)在早操、课间等时间由班主任、任课老师、学生会干部以班、组为单位组织实施,根据参与情况登记个人考勤,记入素质拓展学分;

(4)上午、下午第二节课后,以部门、研究室为单位组织教职工进行大众广播体操锻炼,通过教职工的身体力行,实现全校推广;

(5)定期组织团体操比赛,将比赛成绩换算成具体分数并记入当年各院部运动会总分。

5.明确班主任对学生的大众体育活动的监督职责。

班主任是协调一个班日常学习和生活的总负责人,既是老师又是家长,因此,班主任对学生的体育素质教育负有监督责任。相关部门应进一步明确班主任职责,将学生参与大众广播体操情况作为班主任绩效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学生参与大众广播体操情况表现优异,作为班主任绩效考核内容。

6.借助互联网工具软件实时打卡。

互联网、手机等媒体工具的发展,形成了很多社群类运动软件,如Keep、咕咚、动动等。这类软件可以实现添加好友和组织社群等功能,可以明确体现运动时间、强度、轨迹等。班级管理者可以通过此类软件对学生的日常体育活动进行监督;可以通过社群功能探讨运动心得,或者对缺乏运动的学生进行鼓励。

猜你喜欢
身体素质院校高职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锻炼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身体素质对篮球技战术发挥的影响
足球专项身体素质练习与足球技能学习成效的相关性研究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