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与解决策略

2018-11-30 14:17移锦珠
好家长 2018年7期
关键词:儿童农村孩子

文 移锦珠

一、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

据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区农村留守儿童占幼儿总数的36%,且呈增长态势。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绝大多数留守儿童是由年迈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来照顾,甚至有一小部分孩子是由其他亲戚来照顾。他们往往对留守儿童监管不力,甚至根本不管。此外,留守儿童由于长期没有家长的陪同及约束,又缺乏好的学习环境,在校的学习成绩普遍较差,从而导致他们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同时,由于教师的教学任务和家庭负担繁重,他们也没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特别关照留守儿童。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家庭教育监管不力

一方面,那些父母双双外出的家庭中,由于祖辈的文化水平较低,有的甚至是文盲,对孩子学习上的问题不能给予帮助;另一方面,父母一方在家的家庭中,由于留在家里的一方承担了全部的家务和田间劳作,也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教育问题。

(二)教育态度消极

留守儿童大多生活在生产力水平低下和欠发达的农村地区,他们的父母文化素质一般偏低,对子女的教育投入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在一些父母心中还存在一种原始的观念,只要子女身体好,健康成长,以后照样可以打工挣钱。

(三)学校教育缺位

首先,部分教师在观念上对留守儿童有偏见,大多数教师认为:父母在外的留守儿童教育起来更困难。很多教师很少和孩子的监护人沟通交流,对孩子的状况不了解。另外,农村教育服务体系尚未建立,留守儿童不能像城区孩子一样去各种培养自身特长的兴趣班,也无法和父母一起参加亲子活动,这些严重削弱了社会教育在留守儿童教育中应该发挥的作用。

(四)部门重视不够

近几年来,各地政府部门加大了对农村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有力地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但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却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由于没有制定优惠政策,使很多留守儿童不能在父母务工所在地就近入学。此外,对于偏远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力度不够,很多留守儿童仍采取走读入学的方式。同时,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也没有一套有效的管理办法。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建议

(一)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要尽可能地保持和留守儿童的密切联系和沟通

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知和价值观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上的异常,一些儿童甚至会走上犯罪的道路。作为老师,要将学生看成朋友,主动接近他们,创造更多的时间和机会与他们谈话沟通,对他们的道德发展和精神需求给予更多关注。要把他们的困难放在心上,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让他们把你当作知心朋友,愿意跟你说心里话,将心中的苦恼、愤怒、悲伤向你倾诉;平时多创造一些愉快融洽的相处机会,如:和他们一起唱歌、游戏、劳动等,这也是与他们进行联系和沟通的最好时机。

2.尊重、理解、宽容与激励教育

孩子毕竟还是未成年人,他们需要得到别人的尊重、理解和宽容,留守儿童更是如此。孩子是被教育者,而教师是教育者,每个教师都要认识到:教育孩子是国家赋予教师的职责,教育好孩子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教师只接受孩子的优点和成绩,对其缺点和不足难以接受,进而采取粗暴、压抑、禁锢的教育方式只能适得其反。同时,缺少对孩子人格的尊重,认为“打骂、惩罚是为了让他有出息”的旧教育方式是错误的,与尊重、理解、宽容孩子是背道而驰的。尊重、理解、宽容孩子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年纪小,需要爱护、关心和培养,还因为他们从出生起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他们天真烂漫、活泼、好动,无论谁都无法支配或限制他们的行为。孩子虽小,但也有很强的自尊心,因而,教师不宜大肆宣扬他们的过错,若教师当众批评他们的过失,会使他们受到打击。事实证明,受到教师良好的尊重、理解、宽容的孩子大多待人友善、懂礼貌,同教师谈话没有一点局促感,且自我独立意识强。

以激励教育触动心灵,可以让留守儿童在跌倒后爬起。无国不需良民,无校不需良生,无人不需成功,无业不需用心。用催人向上的引导来激励留守儿童,从人性的本质和原动力出发,以治心扶志为本,借助特殊的音乐和环境氛围,用极具感染力和震撼力的心声心语,引导他们如梦境般地回想过去,重温往事,反思自己,遥挂父母,感念恩情,重树信念,重塑自我。

3.以良好的心理品质在潜移默化中对留守儿童进行感染

(1)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身教重于言教

一个成功的教师,应既有渊博的学识和优良的教学技能,又有健全的人格,这样才能促进孩子心理健康地发展。如果教师自身教育素养不高、教育方法不当,就会伤害孩子,甚至造成他们的心理障碍。因此,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成为孩子的表率。

(2)在孩子犯了错误后,有的老师方法不当

当着其他人的面或讽刺,或挖苦,或严厉指责,甚至破口辱骂等,只能造成孩子害怕老师,害怕学校。在心理压力下,有的孩子变得焦虑、烦躁、紧张、暴怒、嫉妒、猜疑……进而产生逆反心理;自尊心特别强的孩子,就会不肯接受老师提出的任何意见,并学会了应付老师的“欺骗术”,常会因为一点芝麻小事而愤怒,使生活失去了色彩,学习变得枯燥无味,厌学的情绪与日俱增,这给教育带来更大的不利。总之,留守儿童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关键时期,我们教师应当高度重视,正确引导他们健康成长,防止他们因缺乏父母之爱和管教而误入歧途。

4.给孩子适当的磨难与挫折承受力的训练

挫折承受力是一种不折不挠的意志品质。生活中一个人碰到挫折是难免的,也是正常的。如果人在幼儿期多次而持续地遇到挫折,就容易感到灰心和悲观,怀疑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最终产生自卑心理。父母要正确引导孩子面对困难和失败,教育孩子不要害怕苦难、挫折和失误,倘若在困难、挫折面前退缩了,就永远不可能取得成功。这样既可以避免孩子产生自卑心理,又可以使孩子初步具有承受挫折、失败的能力。

5.给孩子提供良好的榜样

人之初,性本善。孩子们都具有乐于助人、同情他人、关心弱小的天性。想要孩子成为充满爱心的人,家长就应对热心公益、爱护环境、尊重别人、自我尊重等行为表示支持和鼓励;相反,对于那些对他人漠不关心、对周围的一切不闻不问的态度应给予否定与批判。要教会孩子随时随地做好事,如:帮妈妈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帮助邻居打扫卫生、给老人阅读书报、在公共汽车上给老人让座位、为病人提供方便等等。

(二)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抚养的思考

隔代抚养是农村留守家庭中一种特有的客观存在的教养结构和形态,它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和原因,并将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存在。我们必须立足现实,高度重视,多管齐下,兴利除弊,确保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全和健康发展。

1.充分发挥两代人在农村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的教育职能

首先,留守儿童的父母应该慎重选择孩子的监护人,充分考虑到祖辈抚养和教育儿童的胜任力,而不仅仅是选择一个能照顾孩子衣食住行的老人就行。如果祖辈确实没有教养儿童的能力,建议父母双方留下一方,承担儿童的抚养和教育任务。其次,留守儿童的父母应当经常与孩子、祖辈家长以及教师保持联系。通过书信、电话、定期返乡等形式及时了解孩子各方面情况,经常与孩子交流,针对孩子出现的问题,积极妥善地寻找解决方法。再次,祖辈家长应转变教育观念,学习教育儿童的新策略、新办法,扮演好教育者的角色,将更多的精力从关注孩子的物质生活转移到孩子的教育上。

2.充分利用幼儿园教育资源,发挥园所的教育功能

作为留守儿童所在地的教育机构,应尽可能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发展早尽力、多尽力。首先,在人口流动的集中地区,开办学前班,做好儿童的早期教育。第二,通过开办家长学校,对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进行定期或专题的教育培训,教给他们科学的儿童教育观念和方法。第三,幼儿园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配备心理辅导和咨询服务。心理咨询室建立留守儿童心理档案,全面了解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为留守儿童建立成长记录卡,发现问题并及早解决。针对问题比较严重的孩子进行个别疏导和帮助。第四,发挥幼儿园的教师力量,组织多样的心理成长活动,丰富留守儿童的课外生活。第五,有条件的幼儿园可采用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班的形式,对教师进行留守儿童心理卫生及保健方面的培训,提高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和咨询的理论实践能力,进而提高留守儿童的心理抵抗能力和调解能力。

3.地方政府应该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注和扶持

农村儿童原本就是教育中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的处境则更加艰难。留守儿童的父母为地方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作为地方政府,也应该给予这些儿童更多的关注。比如,成立关心留守儿童工作委员会,成立留守儿童教育和心理问题科研小组,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心理问题进行调研,及时发现问题,并针对问题组织力量进行教育上的补救。

总之,只有让所有人、所有机构共同努力,齐抓共管,才能将留守儿童教育好,为祖国的建设培养更多的人才,构建真正的和谐社会。

猜你喜欢
儿童农村孩子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新农村 新一辈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