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是最好的教育

2018-11-30 19:20徐树忠
初中生世界 2018年24期
关键词:古典诗词学生

■徐树忠

主持人语

中国是诗词的国度,从《诗经》《楚辞》到汉代辞赋,从魏晋南北朝的古诗、民歌到唐诗、宋词和元曲,无不惊才绝艳,金声玉振。古典诗词以精练的形式,深刻的内容,独到的风格,极富情感的语言,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映射出中华文明的光辉,体现着民族精神的精华。古典诗词是高品位的精神文化,是陶冶性情的精神食粮,是修身格物的优质教材。

鉴于此,我们开展了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知智交融:中华古典诗词校本课程群建设的实践研究》(课题立项编号:D/2016/02/105),这里选取了一组研究论文和教学案例,意在展示阶段性成果,并进一步推进该项课题的后续研究。我们希望古典诗词不只是走进课堂,还要在学生的心里种下诗意的种子。沐浴在古典诗词和畅的春风里,让诗意在学生的心中发荣滋长、开花结果,可以使学生形成审美的人生态度和热爱生命的信念,获得进步发展的素质和力量。

古典诗词首先是文学,文学就是“人学”,是用来理解人生,解释人生的。古典诗词实际上就是古代文人的精神、情感、心态的积淀与折射,从这个层面来看,古人和今人并没有太大区别。比如人们对待生与死、善与恶、美与丑等的感受;再比如亲情、友情、爱国之情,这些感情在古今之间有很多共通之处,今人可以与古人进行精神层面的交流对话。习近平说,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体会古典诗词中的思想情感,可以得到人生启迪、精神熏陶,使我们的思想境界得以提升。

优秀古典诗词的语言是艺术的极致,如同皇冠上的明珠。古典诗词不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但人活在这个世界上,追求的不仅仅是肉体的温饱,还需要精神有所寄托,心灵有所安顿。学习古典诗词正是人类进行精神寄托、心灵安顿的方式之一。“不学诗,无以言。”这是孔子两千多年前提出的观点。我们今天大力倡导古典诗词进校园,实际上就是让学生从学习古典诗词的角度出发,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宝贵的人文精神,知而获智,智达高远,最终实现“以诗育德、以诗启智、以诗塑美”的目的。

一、以诗育德

中国是诗词的国度,我们的祖先创造了辉煌灿烂的诗词文化,古典诗词表达了诗人对真善美的追求,反映了诗人强烈的价值取向,具有“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等社会功能。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是一个勤劳勇敢、勇于担当,注重修身养性,具有家国情怀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民族品质,这些品质凝结为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的血脉之魂。

《诗经·国风·秦风》中的《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从穿衣到赴敌,这首诗赞扬了战士们的友情,表现了他们克服困难、相互鼓励、团结互助、同仇敌忾、齐心备战、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爱国情怀,真实感人,慷慨雄壮。

北宋梅尧臣《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北宋张俞的一首同主题的《蚕妇》:“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这两首诗通过对比,无情地嘲讽了那些不劳而获、不耕而食、不织而衣的人,赞颂了劳动者的伟大。诗歌构思奇巧而取材平常,用意深远而出之淡然,感情深厚而语句平实,寓奇峭于朴素,外枯中膏,淡而有味。

这些古典诗词中蕴含的丰富的人文素养、道德修养必然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教师需要认识到古典诗词在教学中的德育价值,引领学生感受诗词中的语言、韵律、自然、文化之美,提升道德修养,促进德育教育与古典诗词教学的整合。荷尔德林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学习古典诗词也许不能带来功名利禄,不能使人名声显达,但可让风尘仆仆的心悠然飞翔,到达远离尘世喧嚣的世外桃源。

二、以诗启智

在一般人看来,读诗与不读诗的区别,或许就是“出口成章”和“笨嘴拙舌”之间的差异。其实不然,当春天到来时,爱读诗的人看见盛开的桃花,会脱口而出“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等到秋天,过了秋高气爽,就是凉风乍起,梧叶飘黄,爱读诗的人知道什么是“老树呈秋色”,什么是“苒苒物华休”。小时候,喜欢“卧看牵牛织女星”;长大之后,懂得“金风玉露一相逢”;发愁时,体会“伫倚危楼风细细”;开心时,感到“春风得意马蹄疾”……学生积累了这些古典诗词,可能暂时无法理解部分诗词的描写和意义。但有朝一日,学生遇到了某处风景,有了某份心情,就会忽然明白诗中的含义与感悟,从而豁然开朗,感受到人生的另一种精彩。

晏殊《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销魂。酒筵歌席莫辞频。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词中所写的并非一时、一事之感,而是词作者人生态度的一种体现:悲人生有涯,感世事艰难,立足现实,珍惜当下。古典诗词是感悟人生,直指人心的;是滋养情感,温润心灵的;是阐发哲理,启迪智慧的。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是苏轼由凤翔府回到长安时所作的《和董传留别》中广为传诵、脍炙人口的一句诗。苏轼在凤翔府任职时,董传曾与苏轼相从,当时董传衣衫破旧,生活贫困,但他穷且愈坚,饱读诗书,学富五车,朴素的衣着遮盖不住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苏轼在诗中既赞扬了董传的志向,同时预祝他金榜题名。这首诗告诉学生,董传虽然贫穷,但由于读书勤奋,因此精神气度非同常人。

优秀的古典诗词能给读者提供广阔的精神空间,它们常常“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激发人们去联想和想象,使语言突破字面含义,以此来表现心灵感受,开掘更多智慧。古典诗词可以使人们获得对世界更深刻的认知和理解。

三、以诗塑美

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古典诗词有着丰富多彩的意象,含蓄优美的意境,凝练生动的语言,强烈浓郁的抒情色彩,其中蕴藏着巨大的审美价值。在古典诗词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深入挖掘古典诗词中的美育资源,引导学生品读诗词中的意象美、意境美和情感美。教师应该寓审美教育于古典诗词教学中,以美的形象去熏陶、感染学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形成良好的审美情趣。

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作者一反悲秋的格调,把山间秋天的月夜写得如此宁静而又富有生气。“松间明月”“石上清泉”“晚归浣女”“泛舟渔人”等意象清新迷人,诗歌语言清丽,读这首诗仿佛进入了如诗如画的境界。

龚自珍《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移情于物,给读者展现了一个极为瑰丽的情感世界——“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落花的生命虽然终止了,但化作了春泥,就能保护、滋养新的生命,自身的生命就能得以延续,孕育出一个繁花似锦、绚丽灿烂的春天。这不是落花的葬词,分明是新生命的赞歌。诗歌体现出了真正的生命价值,展示了诗人为国效力的献身精神。

审美情趣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典诗词含蓄凝练的语言,优美和谐的韵律和深沉炽热的情感,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绝佳材料。在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教育的今天,在古典诗词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从而净化学生的心灵,强化学生的审美意识,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完善学生的人格。古典诗词就像一曲古筝,精美的乐章深深地拨动着学生内心的根根细弦,再慢慢进入学生心里最柔软的地方。

在学生的心里种下古典诗词的种子,努力让诗意在学生心中开花结果,让学生形成审美的人生态度和热爱生命的信念,获得人生进步发展的素质和力量——这应该是教育者与生俱来的责任。

猜你喜欢
古典诗词学生
出入于古典与现代之间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赶不走的学生
古典名画神配文,第一幅就笑了,哈哈
怎样读古典诗词?
学生写话
诗词之页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