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时代农业院校大学生网络参政现状及原因分析

2018-11-30 23:41李鹳樟王秀芬郭佳乐姚语晨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人文学院
教书育人 2018年27期
关键词:参政农学农业院校

李鹳樟 王秀芬 郭佳乐 姚语晨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人文学院)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已经不仅仅作为人们解决各种问题的工具,而是构成了人们在信息社会特定的生活方式,它将每个人日常生活世界中的点点滴滴紧密连接在一起,从而也将每个人与他人及社会紧密连接在一起,成为私人生活领域和公共政治空间之间信息传递的桥梁。网络由此成为公民参与政治最方便和普遍的渠道。作为网民中的一类特殊群体,当代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其政治参与行为是公民政治参与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网络参政途径最主要和最活跃的参政主体。尤其是近年来随着自媒体技术的蓬勃发展,信息传递和交流载体的多样化,大学生的参政热情得到了空前高涨,其政治生活空间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这一庞大的网络参政主体中,还存在着相当一部分政治冷漠的群体,他们并没有充分利用自媒体这一平台积极参与社会公共政治生活,尽管他们的生活已经与自媒体融合在一起。可以说,即便是自由、宽松的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参政情况也是存在较大差异的,其中农业院校大学生由于其专业知识结构和兴趣等原因,对网络参政表现相对消极。大学生对政治的冷漠会会导致社会责任感的缺失,是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的不容忽视的障碍。因而,有必要调查、了解和分析自媒体时代下农业院校大学生网络参政的现状,寻找导致其消极参政的原因,进而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 政治冷漠:农业院校大学生网络参政现状

从目前已有的文献资料看,多数学者认为,自媒体的发展使得网络言论更加的自由,冲破了传统媒体低效率高成本的限制,使得大学生的参政意愿更加的强烈,更加愿意在政治上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来获取社会认同。如《培育强势模因: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新途径》一文中写道“自媒体的开放性,虚拟性,交互性及时效性为公众话语的展开建立了宽松的环境,也促使大学生敢于沟通和表达。”[1]《大学生网络参政行为中的舆论引导机制研究——基于自媒体生态的视角》中写道“通过自媒体来参与政治,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大学生渴望融入外部社会,通过自己意见的表达对社会时间进程产生影响的需要。”[2]从理论上来说,自媒体时代即是“草根”时代,每个人都是信息真正意义上的享有者和发布者。基于信息媒介主体的真实性和平等性,政治参与的大门向所有人开放,自然包括象牙内的大学生。大学生借助于QQ、微信、微博、论坛等自媒体平台,通过浏览、发信息、跟帖、网络投票等方式参与政治生活。“在网络政治参与的过程中,不断学习政治知识和政治技能,强化政治责任感,提高政治素养和政治品质,促进了自身政治社会化水平的提升,有利于合格‘政治人’的培育。”[3]

然而,当我们通过自媒体平台向某农业院校学生发放调查问卷,以了解作为网络参政主体的大学生的网络参政活跃度时,我们发现大学生网络参政情况并非如理论上所“参政热情普遍高涨”,而是存在较大的差异。

以黑龙江某农业院校为调研对象,我们发现其学科专业结构比较全面。其中,本科专业47个涉及农、工、管、理、法、经、文等7个学科门类,其中涉农专业36个,占专业总数的76.6%。这是一个典型的以农为主,重点发展涉农专业的理工科院校。我们通过QQ、微信、论坛等自媒体对某农业院校农学专业学生进行调。调查数据告诉标明,自媒体时代,农学专业学生的网络生活有其自身的特点。第一,农学专业的学生在网络空间的兴趣同其他专业学生一样,是多元的丰富的,但这种兴趣更多集中在日常生活领域中琐碎的事务上,学习、购物、娱乐消遣与交友成为其网络生活的主旋律,尤其是聊天、交友的参与度最高,这表明大学生很希望借助于自媒体平台打破实验室、专业及学校空间的阻隔,增进自身与他人的社会交往。第二,农学学生借助于自媒体将微观生活“经营”的丰富多彩,但是对于通过自媒体途径介入宏观政治生活,以实现公民自身的参政权利这件事,表现地并不积极。200人中只有30人会参与投票评选、意见征求、监督投诉这类公共政治领域的事务,仅仅占调研总人数的15%。由此可见,网络参政在农学专业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是被边缘化的。绝大多数学生对政治不感兴趣,由此对网络参政也表现的很消极。第三,尽管在所调研的对象中只有少数人表现出了较为积极的网络参政行为,但是当问及网络参政的必要性时,90%的学生都做了肯定性的回答。这说明,即便是农学专业的学生也有深刻的政治意识自觉,完全了解自己作为网络参政主体的身份和进行网络参政的必要性。

二 农业院校大学生政治冷漠的原因

农学专业绝大部分的大学生都认为应该参与政治,有必要关心政治。但是从其政治参与现状来看,又普遍存在着对政治不感兴趣的政治冷漠的现象。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大学生清晰的清楚应该且有必要关注政治参与却表现出对政治参与不感兴趣的政治冷漠现象呢?

1 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疏离

尽管自媒体时代,网络使得现代人的私人生活空间扩展至公共政治领域,但是人们总是有意将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相区隔。政治制度、政策方针、政治事件通过自媒体平台及时、便捷地呈现在眼前,但是大学生们很难将其与自身利益密切关联起来。反映了个人利益是农学专业学生是否决定参政的主要因素。

首先,利己之心作祟。最是公共的,往往就是最少受到关注的。公共事务也不例外。除非感受到与自身利益切身相关,否则学生很难有参与政治的冲动。调查中,对政治参与持积极态度的占30.11%,持冷漠疏离态度的占25.33%,而以个人利益决定是否参政的竟然占了44.56%。可见,相对于作为主人翁的社会责任感,个人利益往往成为学生进行网络参政的现实驱动力。

其次,缺乏政治理性。身居象牙塔中的大学生,对政治社会及政治事件的感知理解能力不强,对国家出台的公共政策与自身利益的影响缺乏理性判断。作为农学专业的大学生没有足够的政治知识和政治智慧来判断当下的政治产品是否对自己有利常,因此以其匮乏的政治知识做出一种“事不关己”狭隘判断,由此滋生出冷漠疏离的政治心理。此外,政治本身枯燥且高高在上,更多的学生认为政治的环境里充满着人性的丑陋和社会的不公,与在学校所学习的主流政治知识相去甚远。理论与现实的矛盾,也导致学生普遍对政治抱有一定的排斥心理。

2 专业知识结构导致人文精神弱化,进而产生政治疏离

我们可以将学生所汲取的知识分为自在的知识和自为的知识,前者注重应用性,后者注重人文性。应用性知识有较强的实用功能和服务功能,直接促成了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发展;人文性知识有较强的精神引导和价值评判功能,是社会道德、民主建设的重要保障。两者缺一不可,无论是在任意大学,还是任意专业中。缺乏人文关怀的应用性大学及其专业,输出的只是“专门技术人才”,而不是有公民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的现代社会主体。

而本次所调研的该农业院校,作为多科性农业大学的办学定位决定了在一定时期内学校优先支持涉农专业发展,教学经费投入也优先保障优势特色专业建设,致使部分专业内涵建设水平不高。严重的“工具化”倾向导致人文知识被排挤到学科知识边缘,思想政治教育、法学等课程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这类非专业课程的课堂上,认真听课者寥寥无几。而学生基于实用性的考量,也将这类人文类课程视为“无用”,将专业课程视为“有用”。对人文知识的重视不足,直接导致学校教育人文精神的缺失,学生的意义和价值世界被遮蔽,政治意识、政治情感和政治信仰在学生那里自然也就无关紧要了,网络参政也就成了可有可无的事情。

猜你喜欢
参政农学农业院校
高等农业院校宠物专业产学研协同创新育人平台的构建与实践
高等农业院校学科专业优化调整研究
蒲松龄《农桑经》的农学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农学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颜回之乐
《广西农学报》投稿指南
基础农学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辛亥革命时期知识女性的参政运动研究
美国华人参政问题初析
湖南农村妇女参政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