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歌体裁钢琴作品的比较分析与演奏特征

2018-11-30 00:41
北方音乐 2018年18期
关键词:乌苏里船歌门德尔松

赵 琦

(南京视觉艺术职业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

船歌最早源于意大利的“水上城市”威尼斯,那有一种平底狭长的轻舟(意大利语称“贡多拉”),有着轻盈纤细的独特造型,通常作为交通工具,往来穿梭于窄小的街巷,最初船歌就是船夫们之间口口相传的歌曲,后来渐渐发展为带有这种特点的声乐曲或器乐曲,为更多的人们所熟知,所喜爱。

“船歌”曲调淳朴流利、悠闲自在,常用三拍子、六拍子等,通过强拍与弱拍的交替起伏,来表现小船的摇曳和荡漾。后来很多作品都会采用“船歌”的特点进行创作,有声乐和器乐之分,如钢琴作品中,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威尼斯船歌》、俄罗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六月——船歌》,以及中国作品《乌苏里船歌》等等。

一、“船歌”作品的共性

(一)音乐来源于生活

“船歌”相传最初就是意大利威尼斯的船工在劳之余,用于放松、娱乐的一种消遣方式之一,“夕阳下,劳动了一天的船工们哼唱着小曲边收工回家的景象”,这是人们在劳动生活中所创造的,具有当地独有特色的一种音乐文化,这种音乐文化来源于生活,偏重对自然、生活的描写,或源于个人或集体的劳动及生活感受。

德国作曲家费力克斯·门德尔松,是德国浪漫主义时期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钢琴小品《威尼斯船歌》,很多创造的灵感都来源于游览中的印象与感受,这也是他在意大利东北部“水上城市”独有的游览体验,与其个人生活情感息息相关。

柴可夫斯基,伟大的十九世纪俄罗斯作曲家、音乐教育家,被誉为“俄罗斯音乐大师”和“旋律大师”。他的钢琴小品《四季》中《六月——船歌》,以十二个月为题材完成了十二首作品,依据每个月不同的生活情境,不同的自然风光而作,不同的情感不同的作品,源于作者对生活情境的刻画,对大自然的热爱,与生活经历不可分割。

中国作品《乌苏里船歌》来自我国北方的赫哲族民间曲调,与前两首作曲家创作不同,这是赫哲族人民在生产劳动的过程中产生,音乐充分地展现了乌苏里江的美景以及赫哲族人们劳动的景象,抒发了民间淳朴生活,体现了艺术来源于生活的特点,后来经过我国著名作曲家陈铭志先生改变成了钢琴独奏作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数千年来这片土地上蕴藏着丰富的民间文化,其中民间文化的丰富也影响了音乐,形成了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丰富的民间音乐文化。

(二)旋律的优美与朗朗上口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作品《四季》根据每个月不同气候的自然风光和生活情境进行创作,由于每首作品与诗歌紧密联系,也富有诗一般的美,听着犹如身临其境,如《六月——船歌》的主题,主题从弱拍位置进入,旋律优美富有歌唱性,甜美温馨的旋律加上音阶式上行,起到了一种情感上的推动作用。

费力克斯·门德尔松的音乐作品往往给人留下清新、诗意、歌唱性强等特点,如作品集《无词歌》中《威尼斯船歌》(op.30.No.6),将“歌”完美地融入到了钢琴独奏作品里,音乐篇幅虽然短小,但诗一般的旋律引人入胜,且音域在可演唱的区间,余音不断在耳边回荡。(如图2)

《乌苏里船歌》根据赫哲族民歌改编后,钢琴作品中仍保留了易于传唱的旋律部分,“朗朗上口”的旋律,将中国传统音乐重视旋律线条感,表现得淋漓尽致,也体现了中国独有的韵味和情感表达。(如图3)

二、不同“船歌”作品的个性——凸显了民族性

(一)不同的影响因素,不同的民族风味

柴可夫斯基《六月——船歌》是一首复三部曲式,有着优美的多声部和丰富的表现力,旋律从g小调弱起,加之低沉的钢琴和声,一种淡然的惆怅感随之而来,体现了忧郁的俄罗斯音乐气质,气息缠绵流入内心最深处,中声部与低声部的和声都对旋律进行了补充,奠定了作品的优美如歌,短小气息感,也隐藏了若有若的一些淡淡忧伤叹息。作品中部作品转成了G大调,似乎变得舒展而明朗,节奏也变得淳朴而明快,与作品的前后两部分的悠然自得,安静祥和形成鲜明的对比,随着切分的节奏,音乐开始变得急促,这也奠定了中部的感情基调,表现了强烈的生活气息和民族舞蹈的情感,也凸显俄罗斯独有的民间文化底蕴。

19世纪以来,很多音乐家开始注重了民族自己的文化更注重民族性,多采用民族的文化习俗,运用民族的旋律和节奏,增强了民族色彩感,正因如此,在柴可夫斯基的《六月——船歌》中也处处都能找到俄罗斯民族的元素。

费利克斯·门德尔松,生于德国汉堡,当代许多文人来往他家做客,如歌德、席勒等,由于受德国古典主义文学的影响,门德尔松音乐注重古典性、民族性,加之对音乐有着严肃的态度,作品给人一种纤细、精巧之感,作为德国浪漫主义时期最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注重对自然、情感、生活的描写,与柴可夫斯基所处的19世纪动荡不安的时期不同,门德尔松笔下的自然有着柔美、恬静的特质。《威尼斯船歌》正是这样的特点,旋律多以平稳徐缓的级进为主,仿佛身处波光粼粼的水面上荡漾,沉醉于迷人的大自然中,微风拂过,心旷神怡。

陈铭志改编钢琴《乌苏里船歌》作品后,保留了原先的主旋律框架,音乐从开始的A宫调转到D宫调,采用了不带偏音的五声民族调式,为整首作品奠定了“民族味”的根基,传统的民族调式配上,四度、六度的音程进行,加上琶音和装饰音的烘托,使民族风韵更加凸显。

(二)不同节拍节奏,不同的民族元素

门德尔松《威尼斯船歌》(op.30.No.6),是一首较快但又表现安宁、平静的船歌作品。全曲6 /8节奏形式生动形象的刻画出船在水面的摇曳,描绘了微波荡漾的水面上的诗意景象。(如图4)

相比之下,柴可夫斯基的《六月——船歌》并没有按照我们传统理解运用3/8、6/8等常用节拍,来体现船的摇曳感,而是运用了4/4拍的节奏,引子部分的运用就营造了意境的带入感,依然保存着三拍子的律动,第四拍犹如余声回荡,随着两小节的引子引出了旋律如歌的主题,这个主题在全曲中出现了多次,每次出现真切地勾画出船起浆落的摇曳感,如上图1(引子部分)。

尽管《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撰写的“船歌”(barcarolle)词条中认为船歌的“基本特征在于节拍标记,6/8 拍,用一种明显欢快的节奏来描写船的运动”,认为6 /8拍是船歌的基本特征,但中国《乌苏里船歌》与前两者都不同,除了开头引子部分的“散板”外,其余部分是2/4的节奏,在二拍子的律动下,表现出一种欢快的情绪,描绘出民歌中浓厚的生活气息,引子部分的“散板”也充分的表达了民族的韵味,中国许多钢琴引子部分都会运动“散板”节奏,如钢琴曲《白毛女》《浏阳河》等,钢琴曲《乌苏里船歌》也不例外,引子部分在“散板”情绪下,配合连续三连音带有装饰音的组合,模仿演唱中的“啊郎赫尼哪 赫雷赫尼哪”,仿佛就是在乌苏里江畔向远方呼喊,充分地表达了当地民歌的风情韵味。

三、总结与思考

三首作品无论调性,节奏、创作背景,都有着不同之处,虽然都属“船歌”,但在总结共性的同时,背后本民族的音乐特色却悄然凸显。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间音乐文化,但是对于传承与发展,这是所有音乐文化都需要思考的,“船歌”最初也算是众多欧洲民间音乐文化之一,但它为世界所知,为世界所学习,那么是不是在学习它的同时,更应该思考我们的音乐文化该如何传承与发展呢?

传统民间音乐与生活息息相关,音乐也不是单纯的“作品”,而是鲜活的,是动态的,它不是单纯的“静态作品”、听觉艺术,而是一种文化,那么本民族的传统音该如何保存与传承,且在不变成“别人”的情况下,仍然能大众所熟知,这是不是该思考的问题呢?就如《乌苏里船歌》不从赫哲族的民歌改编为“作品”那样才为人们所知,如果不被改编为“船歌”,这样的民族民间文化是不是就一直淹没直到消逝呢?

西方后殖民理论中常提到一个术语叫“他者”,由于“本土”和“他者”在后殖民中的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特殊关系,那我们是不是在学习我们眼里“他者”的同时,也该思考如何更好的保存“本土自我”,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传统文化,但正因为文化的不同,才能有更好的“对话”,正如彩虹的美丽是因为丰富才多彩。

猜你喜欢
乌苏里船歌门德尔松
“他者”与“自我”的双向互利:试析1917年前俄国南乌苏里边区朝鲜移民的“东正教化”
懂得回家“猫冬”的鱼
——乌苏里白鲑
往事
汉江船歌
门德尔松音乐作品创作风格浅析
春到乌苏里(外一首)
散文诗章
“浪漫派大师”门德尔松的故事(二)
门德尔松的诚实
诚实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