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入绘本,让国学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2018-11-30 02:34刘慧琴
小学教学研究 2018年9期
关键词:绘本

刘慧琴

【摘要】国学课恰当地引入绘本,可以让国学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在课堂中尝试使用KWL教学模式,尊重学生既有经验、主体意识、认知规律,促进现代与传统的融合,推动经典与经典的碰撞。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和创造力的课堂中,以“古”照亮“当下生活”,由“典”进至“躬行实践”,从“典”而入,由“绘本”而出,推动学生对“孝”的螺旋式上升。学生整个学习过程是吸收、接纳、抒发情感的过程,更是表达情感、创造美好的过程,可以说,这是学生们一次温暖而美丽的心灵旅行。

【关键词】国学课堂 KWL教学模式 绘本 心灵旅行

北京府学胡同小学是一所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学校。如何让国学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是府学国学教师一直不懈的追求。在专家的引领下,我们一直在探索一种开放的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在“研学经典”中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让孩子在主动性和创造力的发挥中感受传统的魅力。与此同时,我们也在积极探索国学教育与绘本的创新融合之路。

《孝在敬养》是我校高年级国学校本教材《论语》的第七课。课文共选取了三个条目,围绕着“孝”这一主题,分别阐述了“孝”的精髓、“孝”的态度及“孝”的行为。整节国学课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典”的学习,我们尝试使用“KWL”教学模式(详见下文释义);第二部分是“表达认知”“导行”的环节。将“典”的学习同生活实际相结合,旨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行和习惯,“绘本”的适时引入,则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色彩的变换、情感的抒发延展经典教育的时空,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能力。两者相得益彰,让国学课情理交融,韵味深长,让国学课充满生机和活力。

在学“典”部分,北京师范大学姚颖教授推荐了一种极具挑战的教学模式——“KWL”,这种教学模式是蕴含深厚的人文情怀和认知。“KWL”教学模式始于阅读教学,分为“知——思——学”三个阶段,“K”(know)表示“你知道什么”,“W”(wonder)表示“你想知道什么”,“L(learn)”表示“你学会什么”。这种阅读模式引导学习者以既有的经验和学习需求为起点,融教学驱动与教学反思为一体,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种模式下的课堂与传统的课堂相比更加开放,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往往使师生在课堂上出现很多思维碰撞的火花,使教师在课堂上能够顺学而导。

首先,我把KWL模式中的三个核心问题贯穿第一大环节——学“典”,将三个问题结合“孝在敬养”这一主题,进行“知——思——学”的教学设计。结合课堂教学我把问题的顺序进行了灵活的调整。知:你读到了什么?思:围绕“孝”,你又学会了什么?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谈一谈。学:你还想知道什么?在三个问题的设计中,教师从表象入手,指导学生先读懂表面意思,结合自己的知识生长点谈读懂了什么。再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学习收获。最后再结合自己的兴趣点,深入发掘自己更想了解的知识。整个教学设计呈螺旋式上升的形态,学生在不断深入的思考中提高自己的认识。其中每一个教学环节涉及的问题又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开放性和主体性。下面,笔者对这些要点作具体分析:

一、尊重学生的既有认知,触发学生的智能增长点

上课伊始,教师就抛出了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是孝顺的孩子吗?能简单地说说理由吗?学生们先异口同声地回答“是”,接着纷纷举起手来。有的说:“我帮买东西的妈妈拿东西。”有的说:“我帮下班的妈妈拿拖鞋。”还有的说:“我有好吃的给父母吃。”在初始问题的引导下,同学们各表其情……

接着,教师提问:“同学们这样做就是‘孝了吗?其实,孔子的弟子子夏也曾问过这样的问题。”教师的问题,使学生们立刻安静下来并开始思考。于是,教师揭题:“同学们,你们一定会通过今天的学习,对‘孝有新的更深的认识。”

六年级的学生,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能够脱口而出的,更像是教师和学生们的聊天,但是作为教师很快从回答中发现,学生们对“孝”的认识,仅停留在表面上,对“孝”还缺乏深入和理性的思考。一个貌似简单但从生活实际中来的问题既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知识生长点,同时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还点燃了学生对“孝”的学习热情,为下一阶段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尊重学生学习中的主体意识,顺学而导

在带领学生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的基础上,学生进入学习模式的第一个环节。教师先结合文言文学习的特点,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和译文读懂文言文的表面意思,接着学生自学,最后围绕核心问题,“你读到了什么”进行汇报。

开放性的教学设计,可以让学生完全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汇报学习收获。现以第二条为例,分析学生们呈现出的“和而不同”的情状。

有的学生直接用译文汇报:子夏问怎样做是孝。孔子说对父母和颜悦色是很难做到的。有事情,年轻人赶快去做,有酒饭,让长辈吃喝。难道这样做就是孝吗?有的学生把译文的意思变成了自己的语言进行汇报:我们对父母保持和颜悦色是很难做到的事,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有好吃的想着父母,这样做就是“孝”了吗?还有的学生完全表达了自己的见解:父母是我们最亲近的人,我们虽然能为父母做很多事情,也能做到有好吃的先給父母,但是在他们面前保持和颜悦色是很难的,如果不能,也不算是孝啊。

开放的教学设计,可以最大限度地听到学生有层次的回答,看出深浅有度的认识,学生各抒己见,体会学习乐趣,营造出同学习、共探究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当之无愧的主人。

第二个环节是:围绕“孝”,你又学会了什么?可以结合生活实际交谈。

当学生学懂了字面意思,进入学“典”的第二个环节。教师组织学——小组讨论,围绕“孝”,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学会了什么?学生要以现有生活为起点,谈出《论语》条目带给自己新的启发。每个学生的生活是不同的,大家结合自己的生活,没有任何限制地表达自己的认识,教师“顺学而导”,提高学生的认识。

生:老师,我懂得了对父母的孝顺最根本的是要心存敬意。比如以前妈妈让我帮忙倒水,我就是直接把水端过去,还会有点不耐烦呢!

师:那现在呢?你又会怎么端水呢?可以用你的神色和动作表达你对父母的敬意吗?我们来演示一下。(教师随手拿起了桌子上的一个笔袋,竖起来当作杯子)

生:我现在会双手端起杯子,微笑地对妈妈说:妈妈请喝水!同时轻轻鞠一躬。

师:这是我喝过的最甜的水。

(大家为他鼓起掌来)

师:看来这样一个小小的举动的变化,其实是来自于内心的改变。

在这样一个小环节中,教师的角色变成了妈妈。引导学生在表演中感受端水这个生活中再普遍不过的生活小事,却因细小的举动变化,就可以表达对父母浓浓的敬意。

生:我学会了向父母劝过时,要心存敬意。比如我爸有抽烟的习惯,我以前劝他时总是和他急。

师:再劝呢?

生:我会好好说。

师:那又是怎么说呢?

生:低头,嗯……

师:说不清楚,我们可以演一演。老师现在就演演那个爱抽烟的爸爸。

(大家笑了)

生:爸爸,抽烟对身体不好。

师:没事,我身体特壮实,放心吧!

生:我看到资料上说是抽过烟的人的肺部比健康人的肺部患癌癥的概率要高出60%。

师:这个数据听起来还是挺吓人的。还倒是有理有据啊!

师:我想问问爸爸心目中最担心的是谁呢?你把这个因素考虑进去,再来劝一劝。

生:是我。

生:爸爸,如果您抽烟,女儿就会吸到您的二手烟,甚至如果您因为抽烟生病了,女儿可就苦了!

师:女儿啊,别说了!为了你我一定戒烟!

教师总结:这就是有情啊!看来劝过父母,一定要做到有理有据,还有情,这样才是智慧的。

从这一小段教学中,我们看到,学生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出部分收获。但是收获的表象是概括性的,在“导行”上还是模糊的。于是教师的引导就表现为不断地创设情境,不断地变换角色。教师结合语录的内容,从妈妈变成老师,再从老师变成嗜烟的老爸,这种角色的变化都以学生的需求为准,在角色中引导学生学习该如何行孝。《论语》的学习不仅要读懂经典,更要指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感受《论语》历久弥新的价值,这种价值就是能切实地帮助学生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钥匙,感受处世智慧。

生:从这句话里我懂得了虽然我们为父母做很多的事情,但是不能做到和颜悦色,也不能算是孝顺。

师:“色难”是怎样的表情呢?我们可以学学吗?

生1:(演出)愤怒。

生2:(演出)痛苦。

生3:(演出)无精打采。

(所有学生哈哈大笑)

师:孩子们,你们的父母看到你们这个样子可笑不出来。

生:是的,父母是最疼爱我们的人,看到我们这个样子,他们会很伤心,更会担心。

(所有学生沉默了)

生1:老师,学到这里,我有个问题,难道我们有了不好的情绪就要在父母面前忍着吗?人又不可能一直开心啊,难道有时候需要我们强装愉悦吗?

生2:是的,老师,我也有同样的问题。我是一个急脾气的人,我经常管不住自己,难道我们需要一味克制自己的情感吗?

师:这个问题很有价值。

师:人就是有喜乐哀愁,尤其在父母面前要保持和颜悦色到底难不难呢?

师:我们可以辩论一下,把你的思考展示出来,一定要具备充分的理由。

(学生思考、讨论)

生1:我认为很难,老憋着情绪是会生病的。

生2:我也认为很难,父母是我们的朋友,我们应该保持真实。

生3:我认为不难,当我们心中对父母心存敬意的时候,也就是你的父母在你心中有足够重要的位置时,我们就不可能和父母急了。

师:此时,老师也想给大家开出一剂良方,那就是当我们有不良情绪的时候,要学会用更健康的方式管理,我们可以唱歌、吃美食、与宠物玩耍,如果还是很难过,也可以大哭一场。但是在情绪平复之后,还要平和地与父母沟通解决问题。

开放性的教学设计,可以使学生鲜活地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同时还能使学生大胆质疑。教师此时能在学生活跃的思维状态中,及时组织一场并没有任何预设,这其实并非无中生有,而恰恰是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而水到渠成地生发出来的辩论。学生在辩论中解惑、启智、明理,更在辩论中表情达意。

第三个环节:你还想知道什么。

学生在学习完三条语录后,我结合整节课的学习,引导学生思考,你还想知道什么?

在KWL学习模式中学生在“知道了什么”“学会了什么”的基础上,教师结合本节国学课的特点又设计了“你还想知道什么”,这个问题的设计是在前两个问题的基础之上,不仅是发散性的,更是学生结合所学有针对性的深入思考。

学生在安静思考一段时间之后,有的学生问:“我想知道为什么都是向孔子问孝,但是面对不同的学生,给出的答案却不一样呢?”

有的学生问:“我还想知道关于孝,孔子还有哪些教诲呢?”

有的学生问:“我还想知道,老师在家里是怎样做的?”

面对学生的提问,教师重点回答了第一个问题。后两个问题,我们可以在课下继续探讨。此时学生表达的学习需求,是他们在已有学习基础上的。通过分析他们的学习需求,我们看到学生对本节“孝”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渴望围绕“孝”这一主题有更深入的学习。

三、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借助“绘本”表达学生情感

阅读,对于儿童来说应该多元化,但首先应该吸收和了解本民族的文化。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为儿童首选的阅读,一定是本民族的。阅读世界经典并不是坏事,那些200年来经典的绘本会给学生带来非常惊喜的阅读体验,但在博览世界的同时,需要从故乡出发,既能远行他乡,又能牢记回家之路,这是我们教育的根本,也是育人的上策,更是读书写作的佳境。

国学经典就是学生通往回家的一条路。通过国学课走进学生的日常生活,规范他们日常行为,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指南针”。中国书画同源,隐藏着对事物的摩画、概括和期盼。经典从形态到内涵,不仅仅是独特的文化符号,而且是一种形象生动,有社会文化背景、生命意识、民族思想、生活智慧的文化元素。

绘本阅读则是当下很受学生喜欢的一种阅读形式,很多教师都在致力于绘本教学策略的研发。不管是日本久负盛名的绘本阅读的推广者松居直,还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杰洛姆·布鲁纳,他们都一致认为,教师得先为儿童读故事,因为绘本是通过优美的语言和圖画表现出来的。

在课堂上,教师在学生“学典”之后,巧妙选择绘本——《有一天》,这本绘本讲述的是母亲爱孩子的生活点滴,包含着简单而深厚的感情。当教师把绘本的故事用美妙的声音来讲述时,这种快乐、喜悦和美感才会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绘本的体验才会永远地留在学生的记忆当中。教师在学生阅读绘本时,把看书、思考的空间留给学生,引导学生体会、寻找绘本中“最能打动你的东西”,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来品味故事,让他们的体验和感受经过时间沉淀,再慢慢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和智能。学生们有的围绕着夸张可爱的“图”,有的围绕着意犹未尽的“文”,在兴致盎然中不知不觉地交流表达,被绘本故事所感动,想要表达行孝之心的情感再次被激发。这是愉悦阅读体验基础上的吸收、倾吐,更是一种享受,产生了一种美好的内心体验。

如何让学生把自己认知输出并导行,这是本节国学课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借鉴了绘本形式,鼓励学生学用绘本的表达形式,以“有一天”的视角,表达学习后的理解和认知。学生们画一画,写一写,联系自己的生活,捕捉各自最感人的亲子瞬间表达心中所想。学生流畅地表达情感,固化收获。

这是全新的角度,我们尝试找到传统的文化课与绘本相统一的结合点。将学习的两大板块巧妙结合,促进了现代与传统的融合,更是经典与经典的碰撞。文本的意义在于学生在兴致勃勃的参与中得以重构,文本的意蕴在儿童的个性化语言的召唤中得以延展。学生在融入了自己的情感和智慧后进行二次创作。学生和教师共同感受着中国传统国学与美国最美绘本碰撞的无限魅力,学生们有感而发地在课堂上绘制了自己对“孝”的理解。

整节课以“古”回归“当下”,由“典”至“生活表达”,以“典”为入,以“绘本”为出,呈现出学生对“孝”的螺旋式上升的认识过程。教学只有保障学生的人格、价值和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性和需求,遵循学生的心理及认知发展规律,才能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注:本文系2015年度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重点项目“北京市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ABA15013)阶段性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绘本
绘本
绘本
绘本
绘本
绘本
绘本
绘本
绘本
绘本
绘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