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游记文

2018-11-30 09:27蔡敏敏
中国教师 2018年10期

蔡敏敏

《颐和园》是一篇风情、游记类文章,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首尾照应,结构完美;移步换景,顺序清晰;语言优美,具体形象;容量饱满,描述生动;洋溢着作者的赞美之情。全文运用了“三”的写作思维,一写长廊,二写万寿山,三写昆明湖,要言不烦,重点突出。课文描述手法特点:一是移步换景;二是段的写法变化。

这篇文章是学习游记类文章的典范,针对以上特点,我制定了以下目标:1.通过画“游览图”,介绍游览路线,理清游览顺序;2.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典型范例,初步认识和学习游记类文章的基本写法,并尝试迁移运用;3.品味语言,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激发喜爱之情,背诵课文。围绕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三个“用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

一、画游览图,理清游览路线

1.读:请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2.思:思考作者游览了哪些地方,画出相关的语句。3.说:让学生画出“游览示意图”,介绍游览路线。

这一学习活动从整体阅读入手,在理清文章脉络的过程中,连句成篇,不仅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还能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本文“移步換景”的写法,在整体感受游览顺序的同时,感知写游记的基本规律,做到授之以渔。

二、品味语言,感受景物特点,发现表达之妙

1.板块一:朗读活动,读出长廊的长和美

(1)自由读,感受长廊的“长”。学生自由读,圈划关键词句,体会长廊之“长”。(2)想象读,感受长廊的“美”。边读边想象,把文字转换成画面,体会长廊之“美”。(3)分句读,感受描写的具体。分别读“长度”“画作”“花木”三句,体会作者从三方面具体描写突出长廊之“长”“美”。(4)配合读,感受描写的顺序。师生配合读,体会作者从内到外的描写顺序。

2.板块二:仿用句式,体会“倒装句”的表达效果

比较句式。出示两个句子:(1)佛香阁是一座八角宝塔型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2)一座八角宝塔形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

师:这两句读起来感觉有什么不同?生:这句式一变,顺序一变,就写出了惊喜,写出了激动,很好地表达了作者的心情。师:同样的句子,有时只要变化一下顺序,就能更好地表达情感,这就是语言的魅力。这种表达很特别,把这句话用波浪线画下来,背一背。

仿用句式。能不能用“______那就是____ ”这样的句式写一句话,描述一下你印象深刻的祖国、家乡的大好河山。生1:一座横跨两岸,由一块巨石因势而成的桥展现在我面前,那就是溧水天生桥。生2:像一条巨龙穿行在大地,曲折蜿蜒、连绵起伏,那就是长城。

同样是写景,这里的学习活动的设计与“长廊”不同,抓住这一小节的语言特点,不断变换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一片断的活动,用变换句式的方式与学生一起对比着读,读中比较,体会倒装句的用法,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佛香阁的高、美,同时让学生仿写一句话,让其明白在文章中适当使用倒装句表达的效果更精彩。

三、仿用段落,选择不同观察点描写景物

1.批注、背诵

默读第四、五小节,圈画出有关词语,写批注。学生交流批注。

生1:我从“葱郁”“黄的绿的”“朱红”感受到这里景物的颜色很丰富。生2:把静的昆明湖和绿的昆明湖比喻成镜子和碧玉,昆明湖就写得很形象、很生动。生3:我觉得“滑”字写出了游船、画舫在这样的“镜子”上、“碧玉”上滑过 ,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似乎不忍心打破这宁静而美丽的湖面。生4:“隐隐约约可以望见”让人感觉这里树木葱茏,景物有一种朦胧的感觉。

……

在与学生对话的过程中,我顺势指导学生从“色彩美”“形象(比喻)美”“动态美”“隐约美”等方面背诵,同时领会“动静结合”的描写方法。

学生以昆明湖的美为重点,兴趣盎然地自学、品词析句,这样的学习活动,学生不仅体味了语言文字运用的妙处,而且学习了语言文字表达的规律。在教学中抓住这些关键词句,引领学生反复吟诵,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最后自然成诵,水到渠成。

2.比较读:发现观察点的不同

师:同样是写昆明湖,作者为什么分成两个自然段来写呢? 比较读。生1:作者按照由远到近、从上到下的顺序,写了站在万寿山与走到昆明湖畔看到的景物。生2:同一景物,站在不同的观察点,所看到的景物特点也各不相同。

3.段的仿用

创设情境:让学生想想自己曾经去过哪个地方,选择站在不同观察点(不同视角),写一写自己印象深刻的景物。指名展示,师生共同评价、修改。

生1:来到傅家边梅花山下,梅花开得色彩夺目:有红的,有白的,有粉的,还有淡绿的……这么多的梅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走在这样的花海之中,怎能不让人飘飘欲仙,如痴如醉呢?

登上梅花山最高处的亭子,从这往下看那漫山遍野的梅花就像是缠绕在山上的一条条五彩缤纷的彩带。

生2:远远望去,一座由一块巨石因势而成的桥远远地展现在我面前,那就是溧水天生桥。它横跨于绚丽多姿的胭脂河上,桥梁全长为64米,跨径55米,桥宽2.2米,从远处看它就像一条线拴在山间,气魄非凡。

船开到天生桥下,发现天生桥是当年开山造河时留下的一块巨大的岩石,其表面的岩石千奇百怪,形状不一,有的如一把锋利的尖刃,有的如连绵不绝的山峰,有的如训练有素的士兵……

【课例点评】

《颐和园》一文教学在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内化情感等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全课由三个主要的学习活动构建而成:第一个学习活动——画游览图,理清游览路线。学生在勾画线路图的过程中不仅实现对全文的整体感知,而且很直观地了解游记的写作顺序,如此巧妙地突破教学难点,为学生展示了一条清晰的学习主线。第二个学习活动——在朗读、品味语言中,感悟“游记”根据不同景物的特点而运用不同描写的手法(列举数字、变换句子的顺序、比喻等)。这样的活动,立足语言,关注文本的表达形式和方法,变“讲内容”为“学语言”,让学生既得言又悟法。第三个学习活动——创设情境,迁移写法。充分发挥文本的范例作用,发现观察点的不同,读写结合,加强语言文字运用,变“教教材”为“用教材”,真真切切地教学生学语文,用语文。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肖佳晓

xiaojx@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