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大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情怀的培养与塑造

2018-12-02 22:30秦磊毅
北方文学 2018年27期
关键词:人文情怀大学语文

秦磊毅

摘要:大学语文课程在高校培养学生人文素质中发挥着重大和直接的作用。本文将以大学语文“现当代散文”教学内容为研究对象,解读散文作品教学中“人文情怀”的生命意识、乡土情结、诗意生活等主题的内容思想、艺术手法,使学生在文学阅读欣赏与对文化、历史的哲学思考中,逐步孕育和养成高尚、健康、充满正能量的人生情怀与理想追求。

关键词:大学语文;现当代散文;人文情怀;主题内容

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重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积极加强在校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教育,引导学生学习优秀的文化传统,培养高尚、健康、向上的人生情怀与理想追求。大学语文课程作为培养和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塑造健康高尚人格的一门重要公共基础课,其教学效果直接影响着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与塑造。因此,研究和深化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将文学教育、品格教育、审美教育的“人文主题”探究教育和独立思考的应用能力培养,日益成为高校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一项重要课题。

虽然当前高校大学语文教材内容多样,但是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素质上形成了较为统一的共识,选取的作品主要是具有文学、史学、哲学和艺术等人文学科知识等系统所反映的经典代表篇目。其中,现当代散文这类文章具有典型的代表性。散文这一文学体裁相较于其他文学体裁,具有主题丰富多样、抒写内容广博、表现形式自由、陈述清晰直白、理解共识明确等特点。在这类文体中,其展现的“情怀”因素在人文素质表现得尤为突出与明显。“人文”广义上讲,是指社会中各种文化现象;“人文情怀”是指对某个地区性、某种社会现象的文化传承、习俗与文化的自然景观产生了依依不舍的情感和怀念。大学语文课程的人文情怀主题丰富,笔者围绕“现当代散文”体裁,以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柯洁的《乡土情结》和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分析和阐述在教学中对学生的情怀人格内化的教育引导的体会。

一、感知生活意义,高扬生命情怀

在大学语文教学内容中,散文所涉及的内容广博。但无论是文学、历史学和哲学,归根到底都是人学。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就是这样一篇关于“生命意义”的人学哲理作品。它抒写了作者在特定的遭遇、特定的环境中对自然、人生、母爱的深切体验和深沉思索,表现出作者在苦痛与焦灼中挣扎、奋发的坚韧性格和意志,是有关人性和人生活意义的一种思想与行为,蕴含着生命的哲学主题。

在作品解讀中,让学生感知到作者用多种事物比喻四季,一方面象征着时光的更迭,另一方面象征“我”对自身酸甜苦辣的经历和人生命运复杂多变的种种复杂感受。“地坛”对作者而言,已不是一般的人文景观,已成为其生命内容的一部分,成为其栖居的精神家园。作者虽然写了地坛的外观,但他没有对地坛的历史进行考索和介绍,作者情所独钟,抓住的是地坛作为历史生命长河那种对他心灵具有对生活本质感受和生命存在意义的启发的味道。概括地说,作者以点铁成金的眼睛,发现了地坛在看似沉寂、荒凉、萧瑟之中的那醇厚博大的历史沧桑感和喧嚣不已中的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识,在其中感悟到赖以支撑自己生命的人生哲理和情思。地坛由此而成了史铁生生命的组成部分。

面对当下社会日益激烈的竞争,年轻人普遍抗压能力不强的现状,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史铁生在双腿残疾的逆境中对生命的珍视和关爱;让学生明了,在对命运之神的信仰与救助崩塌以后,正是信心和精神使史铁生重新扬起生命的风帆,发掘出生命的生生不息;让学生认识到,人生最可宝贵的,莫过于生命。同时引导学生不仅关爱自己,还须延及他人,遵循人道、尊重人权,以人为本的人性。

二、体会乡土情结,培养家国情怀

当前,随着城镇化发展步伐的加速,许多年轻人越来越模糊了故乡印记,越来越淡化了乡土情结。“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这是作家柯灵在散文《乡土情结》中对家乡充满深情与真情的吟诵。这番吟唱给青年学子以故乡的呼唤。

文章主题“乡土情结”包含故土之思、故国之情的丰富内涵,是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文中引用了唐代诗人王维《杂诗(其二)》、韦庄《菩萨蛮》、孟浩然《留别王维》及清代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等大量的古诗文、史料来表现“乡土情结”;文中的“洛阳秋风、巴山夜雨、良辰美景、鸟恋旧林、鱼思故渊、胡马依北风、狐死必首丘”等古诗文与典故的词语和景物出现,极富“乡土情结”和“家国情思”的文学意境和文化内涵,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情味、文化内涵,为大学生在阅读欣赏中,生动、形象、真切地感受“乡土情结”的丰富内涵和久远历史的特点提供了很好的意象。在教学中抓住这些特点,与学生共同展开思考与讨论:故乡在每个人身上打上深深的烙印,为什么人在离家时这种思乡之情表现得更加强烈?从而引起学生的联想、想象,对故乡的景物产生回望、眷恋的特别感情,激起学生爱国、思国之情的共鸣,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感受浪漫生活,成就诗意情怀

有人曾说过“生活和生存之间,有时不是钱的问题,只是差了一个‘精致的距离”。这个“精致”放在具体生活中就是生活的“品位”。因此,真正的文学教育不仅仅在于了解多少文学上的理论和史实,而在于通过文学阅读与思考,培养出纯正、高雅的人生趣味与品位。

郁达夫的散文《江南的冬景》就是“诗意生活”的代表之作。作者抓住江南冬天“晴暖温润”的特点,从各个角度描写江南的冬天,从“聆听天籁”表述自然之美,从“感悟自然”体会自然风物引起的人生感怀,描绘出一幅江南暖冬的水墨画,以“欣赏山水自然景物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与人生的心情”,抒发了作者对生活的深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作者引用“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等古诗句,配以“灰云、霜白、红叶、雪白的桕子、赭色的草根边带绿意、青天碧落、乌蓬小船、红黄的垂暮天”等五彩绘景的文字,并通过自己的品评,避实就虚、巧借诗句意境,将“江南的冬景”生活意境推到一个新的境界。这在郁达夫的各类作品中鲜有这种欢愉、浪漫的格调。

在当下物欲喧嚣尘上的浮躁的社会,让学生通过对这篇景物、意境优美的散文,用自己的眼睛去欣赏自然景物的美,用心去感受生活的乐趣;去激发热爱美的生活、享受生活的美的热情,看到生活不止柴米油盐酱醋茶,还有琴棋书画诗酒花,感受生活的浪漫与精致。并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浪漫、精致的生活与财富的多寡没有直接的关系,它是一种生活态度,不管读书学习、工作事业、家庭生活、运动健身等等其中任何一样,只要以追求浪漫、渴望完美的应有生活态度去对待,都会成就诗意情怀的美好人生。

总之,理性思考能力的培养是教育的重要目的,但人文精神的熏陶更是不容忽视的,毕竟人是需要融于社会。在大学语文的教学中,一方面通过学生自身的主动阅读去理解那些极具人文性的东西,另一方面通过散文等体裁教学,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一步引导,那么对于他们情感的熏陶作用无疑是巨大的,意义是深远的。

参考文献:

[1]张丽杰.信息化时代大学语文教学人文情怀的培养[J].黑龙江教育,2014(4):67-68.

[2] 张成恩.基于人文关怀背景下的大学语文教学模式建构[J].现代语文,2015(12):71-73.

[3] 吴玉霞.艺术院校《大学语文》教学对学生人文情怀的培养[J].华章,2012(29): 21-24.

猜你喜欢
人文情怀大学语文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大学语文人文素质培养功能的探索与实践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美育实践研究
浅谈《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
立足听读说写,渗透人文情怀
基于公安职业特色的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究
大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