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路手术治疗310例腰椎结核的疗效分析

2018-12-04 08:57何磊蒲育何敏李海李邦银蔡玉郭刘林刘勇
中国防痨杂志 2018年12期
关键词:前路植骨抗结核

何磊 蒲育 何敏 李海 李邦银 蔡玉郭 刘林 刘勇

2017年WHO[1]《全球结核病报告》指出,全球结核病防治工作仍任务艰巨。脊柱结核作为最常见的肺外结核,约占全部结核病的3%~5%,占全身骨关节结核的50%~75%[2]。脊柱结核中腰椎结核发病率最高,病变发展到一定程度会致脊柱不稳、脊柱后凸畸形或脊髓神经功能障碍,甚至截瘫;具有治疗困难、高致残率、高复发率等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3-4]。随着脊柱外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对结核病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治疗脊柱结核有了更为多样的选择,但也存在很多争议的问题。本研究回顾性分析行单纯前路手术治疗腰椎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提高对前路腰椎结核手术适应证、术中病灶合理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及疗效的认识。

资料和方法

一、患者资料

1. 一般情况:收集2006—2016年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外科收住入院、行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的310例腰椎结核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97例(63.55%),女113例(36.45%);年龄19~74岁,平均(46.00±20.56)岁;19~岁年龄组患者93例(30.00%)、29~岁年龄组患者83例(26.77%)、39~岁年龄组患者46例(14.84%)、49~岁年龄组患者55例(17.74%)、59~岁年龄组患者31例(10.00%)、69~74岁年龄组患者2例(0.65%)。病程1~36个月,平均(9.00±12.40)个月。病变累及1个椎体者194例(62.58%)、2个椎体者116例(37.42%)。15例(4.84%)患者术前有窦道形成。后凸畸形患者38例(12.26%),后凸角(Cobb角)11°~46°,平均(25.26±7.34)°。入院时对患者进行脊髓神经功能 Frankel分级[5],其中A级5例、 B级8例、C级10例、D级23例、E级264例。

全部患者均有腰椎疼痛症状,128例(41.29%)有午后低热、盗汗等全身结核中毒症状,258例(83.23%)并发肺结核;术前血红细胞沉降率(ESR)为(48.39±10.63) mm/1 h,C-反应蛋白(CRP)为(31.24±13.86) mg/L。胸椎X线摄影(图1,2)、CT扫描(图3~6)和MRI检查提示椎体破坏、塌陷、死骨形成,椎间隙狭窄、消失或伴有椎旁脓肿、后凸畸形、脊髓受压。

2.患者纳入标准[6]:(1)经临床症状及体征、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为活动期腰椎结核患者,且病变不超过2个脊柱节段,未累及脊柱后方结构者;(2)手术方式仅采取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缺一不可;(3)有巨大寒性脓肿或经久不愈的窦道形成者;(4)病灶内有较大的死骨或空洞者;(5)脊柱2个节段以内后凸角>30°者;(6)椎体破坏严重、稳定性丧失者;(7)患者局部疼痛剧烈,使用常规止痛药无效者;(8)脊髓受压,神经功能进行性损伤者;(9)患者可以并发肺结核或其他部位结核。

3.排除标准[6]:排除脊椎附件受累、病情危重的患者,并发器质性疾病难以耐受麻醉及手术者,有精神疾病不能配合手术治疗及抗结核药物治疗有效性不能明确者。

二、手术方法

1.手术时机:所有患者术前均请结核内科专家组拟定抗结核药物治疗方案,术前根据初治或复治患者既往用药史、地区耐药情况等选定4~6种抗结核药物联合方案治疗2~3 周,期间定期复查ESR、CRP及血常规、肝肾功能等,常规行术前抗结核药物治疗的有效性评价。若患者经规范抗结核药物治疗后,出现咳嗽咳痰、潮热盗汗等症状好转,体质量增加,菌阳阴转,血ESR、CRP下降,肺部结核病灶吸收,椎旁脓肿缩小,均提示治疗有效,无需等待ESR、CRP等指标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即可接受手术[6]。对于血行播散性肺结核、结核性脑膜炎、多部位结核、耐药结核病等患者,由于目前无统一认识的手术时机选择,应慎重选择手术时机;我院通常采取延长术前抗结核药物治疗时间至8~12周,评估抗结核药物治疗有效后再安排手术治疗;但对部分脊髓压迫症状进行性加重的患者,只要抗结核药物治疗后有结核中毒症状减轻、血ESR、CRP下降等有效征象,我院即采取尽早手术,解除脊髓压迫,挽救脊髓功能[7]。

2.手术方式及操作:采用前路经腹膜外切口,行结核病灶清除+取髂骨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患者气管内插管全麻,侧卧位且椎体破坏严重侧在上,采用腹膜外入路,术中采用C形臂X线摄影确认病变节段,保护邻近重要脏器,结扎椎体节段血管。术前通过CT扫描实时进行精确测量,确定术中所需切骨范围,合理清除结核病灶,包括椎旁冷脓肿、肉芽组织和干酪样物质、游离死骨、病理性增生骨赘、坏死椎间盘;保留部分硬化骨,合理修整植骨槽,大量过氧化氢(H2O2)、生理盐水、碳酸氢钠溶液冲冼,显露上下椎体侧方皮质,置撑开器撑开椎间隙,恢复椎体前柱高度,镶嵌打压植入三面皮质髂骨,检查植骨块稳定,安置内固定器于前路钉板系统、钉棒系统,固定钉可选择置于残留病椎上。放置引流管,严密缝合各层。

三、手术观察指标和术后随访

观察术中出血量;术前及术后3个月Cobb角、ESR、CRP的变化情况;手术前与末次随访时脊髓神经功能变化情况(Frankel分级标准);末次随访时植骨融合情况(Bridwell前路融合标准[9]);术后并发症及随访情况。

术后每个月行血常规、ESR、CRP、肝肾功能、X线摄影复查,每3个月进行脊柱CT三维重建复查,以了解植骨融合及内固定器情况。每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36个月内。

四、评定标准

脊髓神经功能采用Frankel分级[5]、肌力分级[8]标准,Bridwell前路植骨融合标准见文献[9]。

五、统计学处理

结 果

一、患者手术情况

310例患者手术时间为110~220 min,平均(154.46±32.11) min;术中出血量为220~600 ml,平均(380.64±108.35) ml。

二、患者围术期治疗

所有患者术后及时抗感染治疗3~5 d,并加强营养和全身支持治疗,增强免疫力。当连续3 d引流量少于50 ml/d,且复查手术区域无明显积液后可拔除引流管。术后常规物理、药物治疗预防深静脉血栓,多模式镇痛,加快术后康复。术后继续行抗结核药物治疗12~18个月;并采用结核分枝杆菌DNA、利福平耐药实时荧光定量核酸扩增检测技术(GeneXpert MTB/RIF,简称“GeneXpert”)、结核分枝杆菌改良罗氏培养基培养检测,以及药物敏感性试验(简称“药敏试验”)结果等调整抗结核药物治疗方案,并进行抗结核药物治疗全疗程的临床监测。

下床活动根据术中脊柱固定的稳定情况决定,若短节段植骨内固定,鼓励患者术后2~3 d离床活动;行跨节段植骨内固定者,若植骨内固定可靠,也可嘱患者佩戴支具早期离床活动,无需延长卧床休息,可加快术后快速康复、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术后支具保护一般12~18周。

三、手术前后观察指标变化情况

1. 随访情况:310例患者中279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9~36个月,平均(18.00±8.11)个月;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均获临床治愈。31例患者术后3个月内未再到医院复查,仅定期进行电话随访,未发现并发症发生。

2.术前及术后3个月Cobb角、ESR、CRP的变化情况:术后3个月时共计279例患者观察ESR、CRP水平变化,38例术前脊柱后凸者完成观察Cobb角变化情况;3项指标术后3个月变化水平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值均<0.001),具体见表1。术后Cobb角度矫正8°~21°,平均(15.00±4.72)°;末次随访时,Cobb角度矫正丢失0°~6°,平均(3.70±1.56)°。

3.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术后3个月时, 279例末次随访患者中46例术前有神经功能损伤,末次随访结束时34例(73.91%)于术后 3~12个月内恢复至正常(E级),8例(17.39%)分别在术后14~21个月时恢复至D级,2例(4.35%)6个月时恢复至C级,2例(4.35%)至末次随访时未恢复,具体见表2。

4. 植骨融合情况:在完成随访的279例患者中,植骨融合均符合Bridwell Ⅰ级标准,植骨融合率100.00%,融合时间4~17个月,平均(8.10±5.31)个月;至末次随访时未出现内固定器断裂患者。X线摄影(图7,8)及CT复查(图9)均可见植骨块周围骨痂生长,植骨块与植骨床间透亮间隙消失,骨质连续。

5.术后并发症:310例患者中,术后3 d出现脑脊液漏1例,采取保守治疗10 d后脑脊液漏治愈。术后肺不张5例,经保守治疗后复张满意。2例患者分别在术后9、20个月时出现内固定松动,但植骨融合良好,来院取出内固定器,后期随访情况良好,未发现有疼痛、植骨塌陷及吸收等情况。3例患者术后形成窦道,其中1例发生在术后3个月,调整抗结核药物治疗方案1个月后再次行病灶清除术,术后随访未再复发;其余2例分别发生在术后1、6个月,调整抗结核药物方案并门诊局部换药1~2个月后伤口痊愈,未再复发。形成冷脓肿者2例,其中1例患者术后4个月时再次形成冷脓肿,调整抗结核药物化疗方案治疗3个月后椎旁冷脓肿吸收;另1例患者术后5个月时再次形成冷脓肿,调整抗结核药物化疗方案治疗7个月后椎旁冷脓肿吸收。2例患者均未再次行手术治疗。本组患者术后复发率为1.61%(5/310),并发症发生率为4.19%(13/310)。

讨 论

脊柱结核系全身性结核病变的体现之一,有效的抗结核药物治疗是基础,符合适应证的外科手术干预是关键,合理病灶清除、全疗程监控服药是保证,长期、联合、规律、适量、全程是抗结核药物的治疗原则[10-11]。手术治疗的目的在于清除病灶,防止或减轻脊柱病理性骨折、畸形,解除脊髓、马尾神经压迫,恢复和重建脊柱的生理功能[6]。

一、腰椎结核的抗结核药物治疗

脊柱结核是常见的继发性肺外结核,在术前抗结核药物治疗有效性评价的基础上[6],对有适应证的脊柱结核患者采取积极的外科治疗,可达到合理清除病灶、有效减压、纠正后凸畸形和恢复脊柱稳定性的要求[12]。抗结核药物治疗是脊柱结核治愈的关键,尤其对于复治或者耐药结核病患者,抗结核药物治疗是手术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13]。由于患者既往用药史、地区耐药情况、医师个人临床经验及用药习惯均会对抗结核药物治疗效果产生影响,我院为保证患者抗结核治疗效果,术前均请结核内科医师会诊协同拟定抗结核药物治疗方案,初治患者选用WHO推荐的标准化治疗方案,复治或耐药患者根据既往用药史、耐药检测结果等合理调整抗结核药物治疗方案,术中组织样本送抗酸染色涂片镜检、改良罗氏培养、GeneXpert、结核分枝杆菌DNA检测,以明确药敏试验结果,指导术后用药。

表1 手术前与术后3个月患者的ESR、CRP、Cobb角的变化情况

注ESR、CRP观察例数为279例;Cobb角观察例数为38例

表2 279例患者手术前及术后末次随访结束时的Frankel分级情况(例)

图1~9患者,男,24岁,腰3、4椎体结核。因“腰部疼痛超过1年,盗汗5个月,加重1个月”于2016年4月26日入院,于2016年5月10日在气管插管全麻下行前路病灶清除+取髂骨植骨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术。图1、2为术前腰椎正、侧位X线摄影(2016-05-05),可见腰3、4椎间隙狭窄、椎体骨质破坏,椎旁软组织肿胀。图3~6为术前腰椎CT平扫(2016-05-05),可见腰3、4椎体骨质破坏、椎间隙狭窄、椎旁冷脓肿形成。图7、8为术后3个月腰椎正、侧位X线摄影(2016-08-10),可见植骨块、内固定器位置良好,植骨部分融合。图9为术后12个月腰椎CT扫描三维重建(2017-05-26),可见植骨块融合良好

二、前路手术治疗腰椎结核的优势

脊柱结核病灶大多位于椎体前柱,前路手术可直达病变部位,直视下广泛清除结核性病灶组织(包括脓肿、干酪样物质、游离死骨和肉芽组织、坏死椎间盘组织)。对于不超过2个脊柱单元固定节段、未累及脊柱后方结构时,都可采用前路手术[14]。前路内固定对畸形矫正和稳定性重建较后路固定更为有效,如无特殊情况均可考虑进行前路内固定[15]。本研究中,38例脊柱后凸者术前Cobb角为(25.26±7.34)°,在术后3个月即降为(15.17±6.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患者术后Cobb角度矫正了8°~21°,平均(15.00±4.72)°,达到有效矫正后凸畸形的目的。

前路植骨多于椎体间前柱结构,主要承受轴向压力,更容易达到牢靠的骨性融合,有着很高的成功率[16]。本研究中植骨融合均符合Bridwell Ⅰ级标准,植骨融合率100.00%,进一步证明该术式术后骨性融合易达到、更牢靠。前路植骨通常使用自体骨移植,包括自体三面皮质髂骨、自体肋骨、自体腓骨,以前者的应用更为广泛,也是我院腰椎前路植骨的主要选用材料,未使用同种异体骨及钛网,植骨疗效可靠,在279例随访患者中植骨融合均达到Bridwell Ⅰ级标准,建议可作为临床首选材料,广泛使用。

腰椎结核并发神经功能障碍或截瘫需行减压者,由于脊髓压迫多来自椎管前方或侧前方,前路手术可有效解除前方压迫,为脊髓功能恢复创造有利条件,是活动性短节段腰椎结核理想的手术入路[17]。本研究中,术前并发脊髓功能障碍者46例,除1例术前Frankel分级A级的患者术后Frankel分级级别无改善外,其余45例患者术后Frankel分级级别均有不同程度改善,说明前路手术减压效果良好。

本组患者手术时间为110~220 min,平均(154.46±32.11) min;术中出血量220~600 ml,平均(380.64±108.35) ml,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19%(13/310)。有学者认为,前路手术的术区暴露良好,操作便利而用时短,椎旁血管可直视而使得止血可控,且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及固定在同一切口内完成,有利于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18]。但在多项胸腰椎结核采用不同手术入路临床效果的比较研究显示,前路手术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与单纯后路手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优于前后联合入路[19-21]。

三、前路治疗腰椎结核使用内固定器的优势

在脊柱结核的手术治疗中,使用内固定物对提高植骨融合率、矫正后凸畸形、减少病灶复发、维持脊柱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并且可使患者早期下床进行功能锻炼和康复训练,尤其对于有神经功能障碍者,可以尽早进行针对性康复治疗,最大程度地改善患者神经功能[22]。已有研究表明,结核分枝杆菌不易在钛合金表面形成完整生物膜,钛合金内置物对结核感染愈合的影响较对其他化脓性细菌小[23]。大量临床实践也表明,脊柱结核患者使用内固定物安全有效。

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适用于预计固定节段不超过2个脊柱运动单元、椎体破坏及脊髓压迫主要来自前方的脊柱结核患者[13]。有研究发现,病椎内固定可以减少患者术中出血量及引流量,促进患者神经功能康复与腰椎Cobb角矫正[24],与后路或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患者相比,前路术式直视下清除病灶更彻底、脊柱稳定性支撑植骨重建更有效[25]。相较于后路固定,前路术式可以更直接地撑开塌陷的椎体、损失的运动单元更少,病椎残留椎体可安放螺钉、进行单节段的固定,对矫正后凸畸形、提高矫正率、维持有效畸形矫正有重要意义[26]。前路病灶清除内固定可提供高效的畸形矫正率,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良好,并发症发生率较低,结核病复发少见;在活动的结核感染中应用金属内置物也已证明是安全牢固的[27]。我院310例腰椎结核手术患者中,未出现内固定器断裂患者,进一步说明前路内固定术是治疗脊柱结核安全有效的方法。

四、腰椎结核术中病灶清除范围

脊柱结核病灶清除范围,目前能达成共识的是干酪样肉芽组织、脓液、坏死椎间盘、游离死骨均需彻底清除,而对硬化骨是否需要切除仍存在争论[28-29]。我院患者前路手术硬化骨均未全部切除,随访均达到了植骨融合的效果,提示植骨融合时间与是否切除亚健康骨甚至健康骨无明显区别,结核复发率与相关报道的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30],而随之带来的好处是切骨范围相对较小,术中尽量采用短节段固定、病椎间融合,可保留更多的脊柱运动单元,避免过多地牺牲正常的脊柱功能单位,减少了对患者脊柱运动功能更多的限制[31],保证了术后患者较高的生活质量。故笔者认为,术前在CT扫描实时监视下精确测量确定术中所需的切骨范围,保留硬化骨,也许会更为妥当。

综上,在抗结核药物有效治疗的前提下,严格掌握手术指征,腰椎结核前路病灶清除+取髂骨植骨+内固定手术是治疗腰椎结核的有效手段,具有病灶清除彻底、矫形及植骨可靠、对脊柱稳定性影响小的优势[32],可达到缓解疼痛、矫正畸形、高效植骨融合、有效降低并发症的目的,其疗效较好,可临床广泛使用。

猜你喜欢
前路植骨抗结核
Herbert螺钉合并桡骨远端松质骨植骨治疗陈旧性舟骨骨折
苏州工业园区朝前路实验学校 博雅教育 奠基人生
显微镜辅助下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颈椎病疗效研究
牙槽突裂植骨前后上颌扩弓对上颌牙槽骨位移影响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免疫功能和SAA、MMP-9、MMP-14在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中的临床评估
前路
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376例分析
能谱CT在钛笼椎间植骨融合评估中的应用研究
初治肺结核患者发生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的危险因素分析
老年糖尿病合并肺结核采用早期规则抗结核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