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在就业指导过程中的介入情况及辩证关系分析

2018-12-05 15:26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8年2期
关键词:内化价值观单位

王 平

(河南应用技术职业学院,郑州 450042)

0 引 言

互联网技术在就业工作中通过建立就业数据平台,能够实现信息传递、政策宣传等功能,促进各行各业信息呈爆炸式增长态势。互联网通过构建信息平台和数据处理平台能够为学生提供各方面的就业信息,但就业指导不能忽略互联网对思想意识的负面冲击。本文就以上问题,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互联网技术在就业过程中的介入情况进行调查,对其产生的作用及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

1 调查问卷的设计及实施方法

此次调查以河南应用技术职业学院14级、15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包括化工、商贸、建筑、机电、会计和信息等专业大类,其中参与调查的14级学生有290名,占32.37%,15级学生有606名,占67.63%。问卷设计使用问卷星电子问卷形式,包括单选题27道、多选题5道,涉及网络招聘信息查询、网络查询功能使用、招聘情况辨识、就业行为等4大方面。在调查过程中,笔者共发送问卷1 712份,回收问卷896份,回收率52.3%。

2 调查结果

通过问卷调查,笔者发现互联网在高职学生选择就业和顶岗实习单位时发挥了重要作用。互联网已经深深渗透进就业的各个环节,并在就业信息收集、信息加工、信息内化、稳定就业观、产生就业需要和产生择业签约行为6个环节中起到了不同的作用。

2.1 就业信息收集

自2000年以来,互联网技术逐渐普及,在商业、生活中成为不可替代的信息交流中心和平台,使人们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高职院校学生在选择就业单位和顶岗实习单位时,也毫无例外会选择互联网平台。因为,互联网平台能够提供足量的信息和简便的信息获取方式。调查显示,在选择单位的过程中使用过互联网的占94.87%,其中经常使用的占60.27%,偶尔使用的占34.6%。学生使用网络查询信息的范围涉及专业对口岗位需求、招聘企业背景、行业发展情况、感兴趣行业发展情况、其他行业薪资待遇、行业企业薪资待遇种类、行业企业薪资水平和其他专业岗位需求。由此可见,互联网在就业信息收集过程中依然发挥了信息平台的作用,信息涉及就业过程的方方面面。

2.2 就业信息加工

在调查过程中,笔者发现不少学生仍然不知道智联招聘网站(其他招聘网站)中有高级搜索模式,更加不曾使用过。其中,只有30.58%的学生知道该功能,其中又只有27.01%的人在就业选择过程中使用了该功能。招聘网站提供高级检索功能,就是为了便于检索具有相同性质或指标的单位或岗位,这种检索功能为加工和处理海量就业单位和岗位选择指标、信息提供了便利。这种高级检索的功能只是网络信息处理的诸多方式之一,而且是网站的自带功能,比较直接和简便。然而,仍然很多学生不知道该功能,绝大多数没有使用过该功能,那么学生更加不太可能使用分析工具处理网络海量数据。因此,在就业信息加工的环节中,互联网的大数据对学生选择和处理信息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

2.3 就业信息内化

从认知过程看,学生接触信息后,经过信息接受、信息编码、信息贮存、信息提取,最后实现信息使用。由此,只有信息的收集、分析处理还不足以满足学生的就业需要,也不足以指导学生就业。学生只有把分析过的各类数据内化,才能够进一步使用信息指导就业。调查显示,学生曾经把关注过的企业放在一起对比的占81.47%,而在调查信息加工环节显示学生大部分不知道、不会使用信息处理工具。由此可以看出,学生把信息放在一起对比,不是网络使用习惯,而是一种主动行为,即学生对就业信息虽然不会使用工具,但还是进行了信息内化。

2.4 就业观的建立

调查显示,无论是选择就业单位还是选择顶岗实习单位,学生都希望能够为自己下一步做最佳打算。大家选择的最主要的标准依次为薪酬在当地的水平、单位周围环境、吃住条件、保险、带薪假期,分别占比为53.13%、41.85%、40.85%、40.4%,而和自己的兴趣、梦想接近只占33.93%。由此可以看来,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偏向物质和利益型,不一定会产生持续的努力方向。同时,调查表明,大多数学生仍然靠自我感觉来作为选择岗位的依据,占49.89%,靠同学、朋友交流经验的占25.89%,靠网络信息的仅占4.91%。69.2%的学生在选择现岗位时犹豫过,然而引起犹豫的主要原因是自我感觉和朋友交流,网络信息占24.44%。高职学生对网络渠道宣传的价值观并不感兴趣。

2.5 就业需要的产生

迫切想离开学校进入单位、社会工作的学生占51.67%,略高于没有紧迫需要的,真正靠家长要求和因厌学离校的仅占7.81%,说明大多数学生有就业需要。笔者经过调查发现,61.38%的学生通过网络关注中国经济,其中有74.55%学生认为经济形势较好,更有45.2%的学生认为自己有机会在其中获得收入,真正无法产生共鸣的占18.19%。经济信息作为考察指标,是因为它比较宽泛,涵盖了一定范围的综合信息,能反映学生动机,另外经济信息也是网络信息的一部分,其他能够影响就业需要产生的信息仍然很多。因此,可以看出至少半数学生的就业需要受到网络信息的影响。

2.6 择业签约行为产生

签约行为主要考察学生是否有持续稳定的工作倾向,跳槽率在一定程度上就能反映违约情况。调查中,仅有2.46%的学生表示没有跳槽的想法,大多数学生在不同程度上是支持或认同跳槽的。75.89%学生具有强烈的跳槽意愿。强烈的跳槽意愿来源于网络平台提供机会较多的占40.18%,丰厚的利润回报的占34.6%。因此,可以看出网络平台对产生违约也有一定的影响。

3 结果分析

3.1 互联网在各个环节中发挥了双重作用

互联网在就业信息收集、信息加工、信息内化、稳定就业观、产生就业需要和产生择业签约行为6个环节中发挥的作用各不相同,大致可以分为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

其中积极作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搭建信息平台,提供企业信息。互联网作为信息中心,为学生提供了经常关注的包括单位背景、薪资待遇在内的13项信息,也为学生搭建了和企业交流沟通的平台。在调查中,就有29.24%的学生通过百度引擎搜索单位,27.75%的学生通过招聘网站搜索单位,34.26%的学生除以上两种方式外还浏览企业官网。互联网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就业信息,还为学生能够顺利查阅到相关信息搭建了平台。②提供信息加工工具。虽然在调查中只有30.58%的学生知道该功能,但仍然不可忽略互联网数据处理功能为学生处理大数据和分析、整理相关信息提供了便利条件。③提供了就业背景,刺激就业需要产生。互联网通过不同形式的信息,传递了与就业相关的各类数据。学生在处理大数据的同时,也产生了内在的紧迫感。同时,经济信号的传递使学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内化,产生了就业需要。

其消极作用主要体现在网络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创造了收入多元化的局面,导致学生作为员工不再受制于工资、行业、专业等外在因素。外在经济压力、社会舆论压力、家庭负担压力对签约、违约的影响都会明显削弱,跳槽、变化工作变的简单。主观的感情认同、兴趣认同在签约环节中的影响比重明显上升。这将会引起稳定就业方向、稳定就业率、降低违约率的工作重心,由技术层面向心理层面转移,即树立就业价值观。

然而遗憾的是,网络平台的完善,并没有有效改善就业价值观。学生并没有把信息和心理活动联系起来,用来消化就业信息和指导就业行为。

3.2 信息客观提供和信息主观处理

问卷对学生关注的单位性质展开调查,发现确信单位性质对自己有影响的只有8.71%,确定和自己没关系的占10.94%,仍然80.35%的学生保持了模糊的观点,既感觉有关,却又不完全确定。说明真正对就业需要、签约行为产生影响的不是单一的信息,而是经过学生自身分析、处理、内化形成的有效信息。没有有效信息,互联网提供的信息也就无法影响就业。

而有效信息取决于互联网和使用互联网的人,即信息的提供和信息的主观处理。互联网提供信息是产生有效信息的基础,信息的主观处理是产生有效信息的保证。没有互联网提供的大量信息,就不会产生有效信息;没有主观的处理,这些信息就会变的毫无意义。这两种条件互相依赖,最终促进产生有效信息。

3.3 择业取向需要客观的信息量和主观分析

择业取向即表征学生在择业、签约过程中稳定和持续的主观思路。其主要依赖于就业价值观是否确立、是否科学。没有科学的择业价值观,学生对企业或岗位的认识就不会深入,就会较大程度关注薪资、住宿等短期和外在的因素。相反,拥有科学择业价值观的学生,会较多或较深入关注个人在行业、企业发展中个人价值的体现和成长。而科学的价值观则依赖于对各类就业信息进行分析,指导个人如何持续实现个人价值。调查显示,择业依据个人感觉和喜好而不依据各类信息和指导的占49.89%,这些真正感觉自己所从事的行业或岗位有前景的仅占28.86%;而择业依据网络信息分析的占4.91%,这些人中感觉自己所从事行业或岗位有前景的却占45.45%。择业依靠经验交流、家长指导、就业指导课程的,也均高于依靠个人感觉。调查显示,只相信自己、很少接触各类信息的学生,很少关注长期的影响因素。没有信息和信息分析,就不会有科学的就业价值观,就不会有稳定的就业取向,就业行为也就会容易被其他因素所干扰,变为盲从或盲目。

3.4 信息对称是信息提供和处理的相互依赖点

调查过程显示,有46.32%的学生认为有“前人”就业的单位可以为自己提供更多的信息,能够获得自己需要尝试甚至失败才能明白的经验教训。另外,如果有人揭露了正准备选择单位的负面信息时,有70.98%的学生会选择进行再次调查,而后作出决定。这说明,学生希望通过收集信息保证企业和求职方的信息对称,为做出准确判断提供依据。

调查还显示,依靠自己感觉选择单位的学生,对一个企业是否获得荣誉称号等潜在信息关注比例低于其他类型人员,仅有28.86%。当人们自我需要不明确的情况下,会出现一系列没有意义的信息。以自我感觉为依据的学生,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样的企业,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样的平台,自己期望获得什么样的报酬,自己如何逐步晋升实现个人价值。这时候,潜在的企业发展信息,就会被忽略,就会变成毫无意义的信息。自我需要不明确,就是意识自我和行为自我的信息不对称的表现。

信息提供和信息处理是解决实现就业过程中存在的4种不对称的有效手段。相反,信息对称则是信息提供和信息处理的相互依赖点。

4 结 语

互联网在方便学生收集就业信息的同时,也产生了影响就业稳定性的负面作用。如果要实现互联网的作用,就需要通过保证就业过程中的信息对称,促使学生树立科学的择业取向(择业价值观),实现信息收集、处理的统一,最终获取有效信息,用来指导择业行为。

[1]兰顺东.“互联网+”背景下的大学生个性就业指导[J].科教导刊,2015(11).

[2]熊进.“微时代”高校思政课思维方式的转换[J].学习月刊,2013(8).

猜你喜欢
内化价值观单位
我的价值观
鸣谢单位(排名不分先后)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填单位 要推敲
看错单位
德鲁大叔内化营销胜过广告
协办单位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