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在体育教学中注重学生科学素养提升的意义

2018-12-06 08:51李宝玉
运动 2018年16期
关键词:全息共生科学素养

李宝玉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北京 101101)

公众科学素养关乎国力,在科学技术正日益深入影响我们生活的今天,科学素养的高低已影响到个人生活质量,同时也在不断影响和改变国民的价值观。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多次提及“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包括了解必要的科学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崇尚科学精神3个方面。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已成为生物、物理及化学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体育作为基础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涉及物理学、生物学等多门科学课程的相关知识,在体育教学中普及科学知识和方法尤有意义。本文旨在分析体育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必要及价值所在,以期引起体育教学工作者对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视。

1 融通理论知识,促进共生发展

共生理论认为,事物的共生,是共生单元在共生环境下以一种共生模式共同存在和发展。包含共生单元、共生环境、共生模式3要素。共生单元是构成共生关系生产和交换的单位,是基本物质条件;共生环境是影响共生体的所有外部因素的总和;共生模式是指共生单元相互作用的方式。其中,共生模式是关键,即共生单元以怎样的关系相处。共生模式有寄生、偏利共生和互利共生3种形态:寄生是一种附庸关系;偏利共生的特点是对其中一方有利;而互利共生则是共生单元能够和谐生存、相互增益的平等伙伴关系。

体育素养是指一个人平时养成的在体育方面的修养,是在先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与体育教育影响所产生的。包括体育知识、体育意识、体育行为、体育技能、体育品质等方面综合体育素质与修养。其中,理论知识是素养提升的基础,包括体育史、运动竞赛与欣赏、体育锻炼的原则、运动基本技术技能、身体素质的练习方法、体质测量与评价、卫生保健、运动营养等,其中涉及物理力学、生物力学、解剖学、生理学等多方面的科学课程理论知识。例如,运动前要进行准备活动,提高身体器官兴奋性,降低肌肉黏滞性,预防运动性疾病和运动损伤的发生;前抛实心球要注意上肢各关节的快速发力与制动,形成鞭打发力产生最快出手速度,获得最远抛掷距离;在进行单杠练习前,在单杠和手上涂抹适量的镁粉,增大双手与单杠接触过程中的摩擦力,提升动作的完成质量,防止掉杠等。可见,有许多科学课程理论知识与体育相关知识是互相融通的,二者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在教学讲解与示范的过程中,科学知识原理的阐释会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动作技术和锻炼方法,而学生在进行动作技术的应用和练习的同时会反复应用和深入理解相关的科学理论,形成科学意识,提升体育素养的同时发展科学素养,二者存在互利关系。实现在学校教育教学这一共生体中,体育素养与科学素养这2个共生单元的互利共生。

图1 体育知识与科学知识之间的关系

2 形成全息观念,综合运用知识

所谓全息方法,是人们依据客观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因果制约原理,通过了解事物的部分信息去认识事物整体的方法。对于事物内在规律性的全息认识方法的运用水平将直接影响一个人的决策效果。运用全息认识方法的能力则来源于丰富的知识储备及由此积淀出的高超的思维能力——见微知著,即在获得少量信息的条件下判断出事物的内在规律及发展趋向。

体育课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技艺类课程,身体的肢体活动由骨骼、关节和肌肉共同完成,不同的运动形式,三者的组合结构也会有所不同。此外,配合身体不同系统的相互协作完成身体运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讲解、示范,配合语言讲解使学生理解骨骼、关节、肌肉的组合和身体各系统的作用机制,使学生形成更好的空间感和动作控制能力。伴随长期的学习和练习,学生在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及运动生物力学等方面的内容逐渐丰富,对于动作的理解也逐渐深入。在自主进行动作练习的过程中,学生会在教师示范、讲解的动作技术和相关科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自我指导和相互指导,通过一个肢体动作,分析和评价内在关节、肌肉和身体系统的作用过程,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见微知著,通过全息观念由表及里的发现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综合考虑,采用科学方法处理运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例如运动过程中因为长时间大强度运动产生小腿后群肌的疼痛感和肌肉的跳动可以分析出是因肌肉长时间的强直性收缩导致肌肉痉挛,处理原理就是要消除肌肉强直收缩的状态,采用反向牵拉(舒张肌肉)和按摩等方法进行处理。运用科学原理全息理解体育运动并综合运用科学方法解决运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实践与潜移默化引导学生将全息认识方法引入日常生活之中,形成全息观念。

3 贯彻三维观念,自信融入社会

体育作为人的活动,无论从社会宏观角度或个体微观角度上看,各种体育现象和活动都是由生物、心理、 社会3方面众多因素交织在一起综合作用的结果。作为个体健康、全面发展的强化途径,体育教学追求增强个体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应将其放入生物、心理、社会这个三维空间中系统地、 动态地进行考察和实践,走向科学化,通过科学方法实现体育教学目标。

国际科普理论学者认为,科学方法是科学素养中最重要的内容,公众理解科学,最重要的就是理解科学方法并应用这些科学方法解决自己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问题。因而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相关科学理论知识的指导和应用,使学生能够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在丰富理论知识、强化运动技能和增进身心健康的同时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有效沟通,以自信的状态融入群体与社会。例如,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部分学生因为运动天赋不高,运动成绩不是特别理想,会逐渐对体育课及体育运动失去兴趣。面对这部分学生群体,可以通过生物力学、物理力学及运动技术等科学知识的普及,使学生了解动作完成的内部机制、外在肢体控制及发力,通过动作的准确性提升运动成绩。同时促使学生在群体运动过程中自信地与他人进行沟通和交流,促进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的同时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掌握正确的运动技术技能,提升群体适应能力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运动兴趣,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

作为学校教育中互利共生的单元,在体育教学中发展学生体育素养的同时注重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能够融通理论知识,促进共生发展,有利于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和深入的理解;使学生形成全息观念,综合运用知识,在实践与应用科学方法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形成科学观念;贯彻三维观念,促进全面发展,使学生能够自信的融入社会生活。

猜你喜欢
全息共生科学素养
全息? 全息投影? 傻傻分不清楚
让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学科的交叉渗透教学中得到提高
全息“魔镜”在身边
如何培养学生真实记录的科学素养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关注实验数据 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在体验中走向共生
手机看三维全息影像有望成现实
全息,何以为全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