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与课程改革的新概念

2018-12-08 11:15储飞
戏剧之家 2018年28期
关键词:角色体验互动

储飞

【摘 要】学校课程改革中,引入“角色”“体验”“生成”“互动”等概念,它们融教学与呈现、认知与感悟、现实与可能、主体与客体于一体,既为课程改革,也为立德树人提供新维度、新价值。辩证法强调的从来不是静止和狭义、而是变化和广义的概念观,特别是概念在不同领域之转换运用,能进行新析、产生新意。

【关键词】角色;体验;生成;互动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28-0201-01

为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在学校课程改革中,引入“角色”“体验”“生成”“互动”等概念,它们融教学与呈现、认知与感悟、现实与可能、主体与客体等关系于一体,既为课程改革、也为立德树人提供新维度、新价值。

一、“角色”——关注“戏如人生、人生如戏”的语境切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1]较长时期以来,教育最关注或最擅长的是书本知识灌输或理论教条阐释,殊不知,针对青少年身心成长规律,对他们最合适的认同引导和习惯养成,可能就是包括角色塑造在内的语境之切换。

课程改革,尤其是一些富有思想教育价值的人文课程改革,用艺术形式将角色演变的真实过程由学生自己当众展示,其效果肯定极具感染力。我们的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在自己可完成和可体现的范围内拼搏,这一过程虽然朴实、平淡,但也有闪光的人生真理颗粒。

二、“体验”——强调既有个体感受更有集体提升的收获

体验,原来多运用于演员塑造艺术人物时的一种创作手段。好的学校教育,尊重学生的课程改革,必须借鉴包括体验等概念在内的、对学生教育具有明显效果的经验。

“体验”,从艺术到生活的延伸。艺术创作需要体验,课程改革也需要体验。前者的体验更多服从于专业的、职业的工作需要,后者的体验更多服从于普及的、教学的感悟需要。上海课程改革二十多年,一根红线始终贯穿,即“各科提出的教学目标,不只是认知目标,还包括了情感领域的目标特别是德育目标。”[2]为了实现德育目标,除理论讲授外,最好的路径是学生亲自感受。

“体验”,从感悟到表现的迸发。学生相对成熟时,就有较多的体验积累,就有自信的体验表现。

三、“生成”——树立“立足当下、志存高远”的志向

生成既是一种现代哲学概念的抽象表达,也是一种现代教育实踐的生命展示。在艺术教育中,它指的是一种既有文本严谨又有即兴冲动的教育展示、生命思考。正如建构主义教育的课程目标之一“生成—表现性”所强调的,在教育情景中随着不同问题的不断解决而生成的与教师和学生个体的主观价值紧密相连的目标,其特点是强调目标的“非终极性”和参与者个性紧密相关的“个体性”。[3]

生成,催促着师生自觉把“非终极性”和“个体性”有机结合,既不放弃显性成绩的获得,更不忽视隐形成果的追求,是一种培养学生心态端正、眼光长远、动力持久的处事方法和人生坐标。它对于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善学校美育工作,特别是确立“要以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培育为重点” [4]的价值导向具有重要意义。

四、互动——活跃的是教学气氛,打造的是师生形神兼备的人文气质

互动,是现代社会人际沟通的重要环节,也是引进课程改革后的另一个重要概念。互动向我们警示:现代课程教学,绝对不是教师业务水平的炫耀、尖子生知识能力的作秀、学校单向灌输的应试。互动催促我们:是教师思想和业务水平伴随学生德育提高和智育发展一起进步,是淡化尖子生和普通生区别、学生整体人文素质和学习能力平均快速提高,是学校施教全面的紧迫感和学生受教系统的主动性相向而行。

一位现代主义教育家所言:“教学应该成为意义的积极生产过程,而不是对意义的单纯复制。”[5]互动的关键,是强调教与学的角色互换。为活跃教学关系的生动氛围,改变课程教学在大部分学校目前还比较保守僵化的现象,用进取的工作态势和科学的教育理念强调互动,不仅使教师克服在教学理念与方法上“照本宣科”“一意孤行”等局限,还能让学生从“步步为营”的防守态势进入“得寸进尺”的进攻态势。

上海戏剧学院近年来重视与大中小不同层次学校开展校际合作,其目的是借舞台创作的合作带动学生在学习中的合作。立德树人不仅在校园、也在社会进行。“它有力地证明了学校育人的转化工作,不仅是从理论到实践或者从实践到理论的转化,还是从不合理性到合理性,从无知和习惯到理解和反省的转化。”[6]

“角色”“生成”“体验”“互动”等概念,虽不足以涵盖课程改革的全领域,但确实体现了课程改革的前沿要求。我们相信,对于这些概念的深入理解和创新运用以及由此衍生出的评析,必将使教育事业的理论更完备、实践更进步。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人民日报[N].人民日报社,2017-10-19.

[2]孙元清,徐淀芳等.上海课程改革25年[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6,103.

[3]黄志成. 西方教育思想的轨迹[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386.

[4]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学校美育工作的若干意见[J/OL].新华网,2015-9-28.

[5] (英)史蒂文·康纳.后现代主义文化[M].严忠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123.

[6]叶澜.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4,338.

猜你喜欢
角色体验互动
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角色问题研究
体验视角下文化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
浅谈粉丝经济与网络造星的互动关系
立足生活,挖掘习作的丰富素材
奥巴马与劳尔本周“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