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与情感:孟浩然与华兹华斯诗歌的比较研究

2018-12-08 11:15肖家燕候雨杉刘君
戏剧之家 2018年29期
关键词:自然观主题比较

肖家燕 候雨杉 刘君

【摘 要】孟浩然与华兹华斯是中英文学史上著名的“自然诗人”,他们在山水田园诗歌上的创作各具风采。本文通过对孟浩然与华兹华斯诗歌的比较研究,探讨中英山水田园诗歌在自然观、主题、意象选择上的异同,分析差异背后内在的文化根源。

【关键词】自然观;主题;意象;比较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29-0199-02

中国的山水诗歌產生于魏晋时期。作为中国山水诗歌的鼻祖,谢灵运创作了大量咏颂自然山水的诗歌。中国的山水诗人通过诗歌歌颂人与自然的和谐美好,体现了浪漫主义的审美观和天人合一的独特审美意趣。孟浩然是继陶渊明、谢灵运、谢眺之后,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派的第一人,“兴象”创作的先行者,他的诗歌以其独特的风格给开元诗坛带来了新鲜的气息。他的诗歌中包含了清新自然的诗风、丰富的山水诗歌意象、创造性的诗歌主题表现、独特的诗歌自然观。孟浩然不仅是唐代而且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大量创作山水田园诗的诗人。《孟浩然诗集》现存的山水田园诗,仅从题目上看,约有80首[10],但就其诗句而言,则几乎篇篇都可归入此类。因为《孟浩然诗集》中的每一首诗歌,基本上都有一至两句在述写山水与歌咏景物。[10]无独有偶,英语文化语境中山水诗歌一度盛行。西方的山水诗歌起源于古希腊,由古希腊诗人忒俄克利托斯首创,由古罗马大诗人维吉尔发展而成。西方的山水诗歌的发展经历了两次高潮,第一次是文艺复兴时期,巴格莱率先创作田园诗而被称为英国的“田园诗人之父”。第二次是资本主义发展伊始,启蒙运动和浪漫主义运动的相继兴起,出现了以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为代表的“湖畔派”诗人。他们于1798年和柯勒律治合作发表了《抒情歌谣集》,寄情山水,在大自然里寻找慰藉。

孟浩然与华兹华斯在山水诗歌的创作上各具风采,由于二者所生活的时代背景不同,宗教信仰等文化语境差异,以及具体文学流派的影响和地理风貌的迥异,使得他们诗歌创作中的自然观、意象、主题等方面都存在显著的差异。本文对比研究孟浩然和华兹华斯诗歌,剖析二者在其山水诗歌创作中的自然观、意象、主题三方面的差异 。

一、“物我为一”与“物我二分”的自然观比较

孟浩然和华兹华斯自然观的相同之处在于:都在观察山水中抒发自己的情感,都在描写自然山水时把他们的灵魂与整个广袤空间的大的灵魂融合到一起,在人与自然的接触中净化人的心灵。此外,对自然山水的向往与憧憬都蕴含着真、善、美统一的美学观。但是二人之间的区别也是显而易见的,孟浩然受到中国“天人合一”、“民胞物与”、“万物与我为一”的天地人浑然一体的观念影响,在诗歌中更多地追求人与自然同一,人与社会协调,人自身的情与理的交融,故以善为美,美善统一,审美在情。[1]在西方人的观念中,人们的美感更多地与“真”联系在一起。华兹华斯受其“天人二分”、“物我二分”的影响,诗歌中更多的是征服自然,故以真为美,美真统一,审美在形。[1] 二者之间产生差异的原因在于以下三方面:

首先两位诗人所生活的时代背景及不同的人生经历影响了他们自然观的形成。孟浩然出生于一个世代“重儒风”的家庭,受到儒家文化安贫乐道、顺应自然的影响,又因祖先留有田园,为隐居提供了条件。并且他自幼受到“襄阳美会稽”的秀丽山水的陶冶,又受到故乡古代隐逸高风的熏染,形成了企慕隐逸、流连山水的情怀。但孟浩然并不是一个一生只求高卧云山的隐士,他有出仕之意,曾两度入京求仕,但是却被迫再次隐居。所以,孟浩然的诗大多借景抒情,来表达自身忧郁、凄凉、怀才不遇的情感。华兹华斯处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转型期的英国,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急剧过渡;物质富裕的同时,人的心灵却日益贫乏。因此华兹华斯逐渐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产生了深深的幻灭感,厌恶资本主义的城市文明和冷酷的金钱关系,并转向大自然中寻找心灵上的慰藉。

其次,中国儒道佛三家的哲学、文学思想对中国山水诗歌的主题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儒家认为“天之根本性德,即合于人之心性之中”,主张安贫乐道、顺其自然。道家强调无为而治,没有造作,超越一切价值判断的自在自为的心灵之境。佛家更以“澄圆妙明清净心”为境界,认为参禅可以达到圣境,回归自然。禅宗更加注重的是“无我之境”。[3]这些观念深深影响着孟浩然的创作观,正如孟浩然诗中“江清月近人”一句清晰地传达了“天人合一”、“无我之境”的超然物外的心态。而西方山水诗歌的宗教背景是源于基督教的“圣经”文化。[3]“圣经”文化认为主宰世界万物的是至高无上的上帝,人只是造物主的创造物之一,但人作为都一个个体,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平等自由的,其个性及人格都会得到尊重。

最后,综合地形、气候、资源等要素客观上对于两位诗人的创作产生了影响。中国幅员辽阔,腹地纵深,地形地貌复杂多样,气候适宜,资源丰富,产生了自给自足的农耕文明。农耕文明集合了儒道佛三家文化为一体,使中国人形成了“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自然哲学观和中庸和谐的社会道德观。[1]这样的文化渊源使中国的山水诗歌人景融和为一体。西方文明的发源地是古希腊。 希腊半岛和爱琴海地区多山地,土地贫瘠,雨水偏少,资源相对匮乏,不宜农耕,希腊人便很早就从事海上贸易,使得希腊文明呈现出强烈的海洋性,发展了西方社会经济的商业文明,西方社会形成了崇尚奋斗、张扬个性的海洋性外倾型民族文化心理特征。这些表现在山水诗歌中,往往是“天人相分、物我相隔”的思想观念。[1]

二、“寄情山水”与“热爱自然”的主题比较

中英两国诗人对山水诗歌有着显而易见的相似之处,即对自然风景细致观察的想象,诗歌自身及其本性的描绘,大自然风光和人类之间融合的气氛,以及这种融合中所隐含的一丝深意。[13]但是在自然风光与人类融合之外也存在着差别。孟浩然诗歌以描写山水田园风光见长,寄托自己的情感于自然。其诗不事雕饰,清淡简朴,几乎都取材于自己的日常生活和闲居的感受,亲切真实,生活气息浓厚,富有超妙自得之趣。如《夏日南亭怀辛大》、《秋登万山寄张五》、《过故人庄》、《春晓》等篇。

猜你喜欢
自然观主题比较
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观与奥康纳自然观的区别
同曲异调共流芳
浅谈园林艺术
农村幼儿园“幼小衔接”的“五步走”
托福听力指南:如何搞定“比较”和“递进”结构的讲座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