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歧三联活菌胶囊辅助常规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可行性研究

2018-12-11 06:50王晓凤
中国医药科学 2018年20期
关键词:调节性活菌双歧

田 进 王晓凤

深圳市坪山区人民医院,广东深圳 518118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作为消化道疾病中常见的疑难病,主要是累及直肠、乙状结肠的黏膜、黏膜下层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1]。该病发病率较高,多集中在25~50岁发病,我国UC的发病率约为11.6/10万人[2],导致UC的原因主要有环境因素、心理因素、遗传因素及肠道菌群的综合作用,可启动肠道免疫及非免疫系统,促进机体产生免疫反应,导致肠道发生炎症,UC临床病程较长,迁延不愈,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治疗方法主要采取药物治疗,包括氨基水杨酸类制剂、糖皮质激素与免疫抑制剂,但上述药品不良反应较重,且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经济负担,导致患者依从性差[3]。益生菌作为新型微生态制剂,运用到UC治疗中不仅耐受性好,而且不良反应低,改善临床症状效果明显,患者依从性好[4]。双歧三联活菌胶囊由长型双歧杆菌、保加利亚乳杆菌、噬热链球菌组成,在改善UC患者肠道内菌群平衡具有较好的效果。本研究通过设计前瞻性对照试验观察微生态制剂双歧三联活菌胶囊辅助治疗UC,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共198例,纳入标准:(1)患者满足溃疡性结肠炎诊断标准[5]。(2)病情处于活动期。(3)UC病情为轻度、中度。(4)纳入研究前三个月内未接受过糖皮质激素、免疫性制剂、细胞毒等药物治疗。排除标准:(1)UC病情为重度。(2)UC临床分型为急性暴发型。(3)孕妇或哺乳期妇女。(4)依从性差或患有精神疾病者。(5)不愿签署研究知情同意书的患者。本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患者及家属签订研究知情同意书。将所有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98例,男52例,女46例,年龄32~54周岁,平均(43.2±9.8)周岁,平均病程(2.01±0.78)年,病情轻度63例,中度35例。观察组100例,男58例,女42例,年龄30~56周岁,平均(44.2±9.1)周岁,平均病程(2.04±0.76)年,病情轻度71例,中度29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病程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溃疡性结肠炎常规治疗与护理,口服抗生素、5-氨基水杨酸类制剂:奥沙拉嗪钠胶囊(浙江华润三九众益制药股份有限公司,H20010061,0.25g×24粒),1.0g/次,口服,1 次 /d,治疗周期为6个月。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与双歧三联活菌胶囊治疗,具体方法为:双歧三联活菌胶囊(上海上药信谊药厂有限公司,S10950032,0.21g×30粒),0.84g/次,2次 /d,口服,治疗周期为6个月。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UC治疗效果、治疗前后溃疡性结肠炎结肠炎症积分、CD4、CD25调节性T细胞占CD4 T细胞比例及IL-10水平。

UC治疗效果结合患者临床症状、内镜下黏膜情况分为[6](1)痊愈: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完全消失,内镜下可见病变黏膜恢复正常。(2)显效: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消失,在内镜下可见病变黏膜部分恢复正常,或病变程度减轻。(3)无效: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未消失,或出现加重的情况,内镜下可见黏膜病变程度加重。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总例数×100%。

结肠炎症积分评判标准由两位病理学检验人员对6块活组织进行双盲评定,在3个高倍镜观察下取平均值,分为:0分,显微镜下黏膜完全正常;1分:显微镜下上皮或黏膜下出现轻微的炎性渗出、水肿或糜烂;2分:显微镜下1分的区域超过50%;3分:显微镜下可见溃疡深达黏膜肌层或黏膜下肌层,可见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的炎性渗出[6]。CD4、CD25测定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进行分离,加入抗人CD4-FITC与CD25-APC,在空白对照管内加入同等量的FITC与APC标记过的Ig-G,在4℃低温下保存30min,将未结合的抗体洗去后加入破膜固定剂,1h后加入PBS溶液,使用流式细胞仪测定CD4、CD25占调节性T细胞比例。IL-10测定采取ELISA法,抽取清晨空腹静脉血5mL,-20℃保存后使用IL-10单克隆抗体试剂盒进行检测。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采取SPSS23.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符合正态分布的独立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及结肠炎症积分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4.00%,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74.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结肠炎症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结肠炎症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及结肠炎症积分比较

表2 两组治疗前后CD4、CD25、占调节性 T细胞比例及IL-10水平比较(± 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CD4、CD25、占调节性 T细胞比例及IL-10水平比较(± s)

组别 CD4/CD25 CD4、CD25占调节性T细胞比例 IL-10(ng/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n=98) 35.32±4.08 33.01±3.98 5.56±0.85 6.69±0.91 15.32±1.88 16.02±1.79观察组(n=100) 35.01±3.98 26.21±4.32 5.58±0.91 9.41±0.77 15.61±1.92 19.92±2.01 t 0.541 11.523 0.160 22.683 1.074 14.425 P>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2 两组治疗前后CD4/CD25、占调节性T细胞比例及IL-10水平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CD4/CD25、占调节性T细胞比例与IL-1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CD4/CD25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CD4、CD25占调节性T细胞比例明显大于对照组,IL-10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现代医学对于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机制研究的还不透彻,目前认为影响UC的因素主要有遗传、环境、饮食、心理作用,此外肠道菌群可影响肠道免疫系统,导致肠道炎症进一步加重[6]。研究表明[7],虽然UC发病影响因素较多,但多具有关联性,如精神心理因素可导致交感、副交感神经兴奋,产生一系列免疫功能调节异常。关于UC治疗方法除常规运用5-氨基水杨酸类制剂、糖皮质激素及细胞毒药物外,微生态制剂逐渐被人们所重视。研究表明[7],UC患者的肠道菌群处于失调状态。微生态制剂除调节肠道菌群具有较好的效果外,不良反应也较少,患者经济负担小,依从性较好。

本研究主要对比观察双歧三联活菌胶囊辅助治疗UC的效果,结果发现,观察组服用双歧三联活菌胶囊后UC治疗总有效率为84.00%,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歧三联活菌胶囊主要由长型双歧杆菌、保加利亚乳杆菌、噬热链球菌组成,这三种菌群为重要的肠道益生菌,不仅能够促进肠道内菌群平衡,还有利于维持肠道微生态内环境,可以有效阻止病原体的侵入[8-9]。本研究观察组结肠炎症积分治疗后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双歧三联活菌胶囊能减轻结肠黏膜炎症水平,对UC患者结肠炎症具有一定的缓解或治疗作用。研究表明[10],双歧三联活菌胶囊能有效降低UC患者临床症状积分与结肠炎症积分,与本研究结果一致。关于双歧三联活菌胶囊在UC中的药理机制目前研究还较少,但对于奥沙拉嗪治疗UC药理机制较明确,即作为新型5-ASA衍生物,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并增强细胞膜通透性,从而减轻或抑制炎症反应[11],但UC患者一旦停服奥沙拉嗪,病情就会反复,且长期服药带来的不良反应:腹泻、软便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2]。所以辅助用药就显得尤为关键,本研究发现双歧三联活菌影响免疫系统主要通过影响CD4、CD25细胞,而这两类免疫细胞具有免疫抑制性、免疫无能性两大特征[13-14],其作用于免疫系统是通过抑制免疫性T细胞活性,促进抑制性细胞因子例如IL-10、TGF-β的活性,从而起到抑制炎症反应的作用[15]。本研究观察组治疗后CD4/CD25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占调节性T细胞比例明显大于对照组,IL-10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了双歧三联活菌胶囊对CD4、CD25的直接影响作用。目前认为[14-15],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变化可能与肠道菌群有关,一方面CD4、CD25细胞是由于肠道在正常菌群产生的外源性抗原诱导产生,此外,肠道正常菌群可组织非成熟树突状细胞成熟,从而促进CD4、CD25调节性T细胞成熟,因此,正常菌群失调可导致CD4/CD25细胞比例发生变化[16-17]。

综上所述,双歧三联活菌胶囊辅助运用于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中,能有效提高治疗效果,降低结肠炎症积分,改善患者免疫功能,值得临床运用。

猜你喜欢
调节性活菌双歧
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联合蒙脱石散治疗腹泻患儿的效果分析
益生菌产品中双歧杆菌计数培养基的比较研究
死菌活菌,健康作用不一样
双歧杆菌及其产品缓解肠炎症状的研究进展
酪酸梭菌活菌散剂治疗小儿感染性腹泻对血清IL-6、PCT水平的影响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蒙脱石散联合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效果分析
斑秃或与免疫细胞缺陷有关
糖皮质激素对重症肌无力患者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中Foxp3及其胞内CTLA-4表达的影响
母乳婴儿源产细菌素双歧杆菌的分离鉴定
调节性B细胞在慢性炎症疾病及自身免疫疾病的作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