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固定支架联合VSD技术在下肢严重开放性骨折并皮肤缺损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2018-12-11 06:50冯健传
中国医药科学 2018年20期
关键词:开放性创面下肢

冯健传

广东省广宁县人民医院骨科,广东肇庆 526300

开放性骨折属于临床最常见的一种骨折类型,当患者出现骨折时,易合并覆盖骨折部位的皮肤及皮下组织出现损伤、破裂,使骨折断端与外界相通;开放性骨折好发于下肢[1-3]。当患者出现下肢严重开放性骨折并皮肤缺损后,如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会导致患者皮肤出现感染、皮肤坏死等,严重时还会导致骨髓炎、骨和内固定外露等严重并发症[4]。在临床治疗中,传统治疗只是对创面进行清洁,之后实施骨折外固定支架治疗,但需要术后多次换药,增加了患者疼痛感,且治疗时间较长,术后并发症多,直接影响预后效果[5]。故寻找一项有效的治疗措施,对提高治疗及预后效果具有积极作用。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外固定支架联合VSD技术应用于下肢严重开放性骨折并皮肤缺损患者临床治疗中,可有效提高预后效果[6]。本次研究基于以上背景,分析外固定支架联合VSD技术在下肢严重开放性骨折并皮肤缺损中的应用价值,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自2014年2月~2018年2月收治的60例下肢严重开放性骨折并皮肤缺损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下肢严重开放性骨折并皮肤缺损诊断标准,根据计算机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均30例。实验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22~73岁,平均(47.5±10.1)岁,体重56~82kg,平均(69.5±10.4)kg,软组织创面 4~ 10cm,平均(7.5±2.5)cm,病程 1.2~ 5.5d,平均(3.6±1.4)d;对照组男20例、女10例,年龄21~72岁,平均(46.7±10.9)岁,体重 55~83kg,平均(70.4±10.7)kg,软组织创面 5~ 11cm,平均(8.0±2.3)cm,病程1.1~5.7d,平均(3.8±1.5)d。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次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并全程参与研究。本次参与研究的患者均经X线、MRI确诊。纳入标准:符合诊断标准者;保肢手术者;与我院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排除标准:合并严重脏器疾病者;治疗依从性较差者;精神疾病者;手术禁忌证者。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确诊病情后,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治疗,即实施外固定支架治疗,清洗创面后,修整皮损区域,用削骨刀去除暴露在空气中的坏死骨头,将大块游离的碎骨片应用碘伏浸泡10min后,将其放置于原位,给予患者抗生素,对骨头进行钻孔,固定好外固定支架,在皮损位置应用纱布包裹,之后再应用纱布实施加压包扎,术后定期更换敷料,将分泌物及坏死组织清除,直至没有分泌物出现[7-8]。之后根据实际情况,实施皮瓣转位术。实验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VSD技术治疗,以患者实际情况为依据,剪切好相应的VSD材料,将其覆盖于创面上,使其与创面充分接触,对创面周围的皮肤应用酒精清洁,对VSD及创面的皮肤用丝线进行缝合,之后选用半透膜对整个创面进行封闭,连通中心负压,对负压情况进行密切观察,负压引流10d左右,将VSD拆除[9-10]。如创面肉芽组织生长良好,实施皮瓣转位术;如患者创面的脓性特质较多,实施二次清创后行VSD负压引流。

1.3 分析指标

治疗3个月后,对两组治疗总有效率、临床指标(创面愈合时间、骨折愈合时间、疼痛程度、换药次数)、并发症发生率进行随访,并作以相应的记录。治疗总有效率评价标准:治疗后,患肢无疼痛,患肢受累关节活动度超过70%,X线片表示骨折处没有透亮影,检查显示复位较好,X线没有松动,皮损恢复良好,创面没有出现感染的肉芽组织为显效;治疗后,患肢活动时会出现轻微不适,但可承受,且患肢出现轻度的疼痛及肿胀,休息后可缓解,关节活动度在50%~70%,X线检查骨折有模糊的透亮影,X线松动不明显,骨折复位情况、位置良好,皮损恢复较好,没有感染为有效;治疗后,患肢明显痛疼、肿胀,患者难以难受,需要用药缓解,受累关节活动度低于50%,X线片下骨折出现明显的透亮影,X线明显松动,骨折复位较差,皮损恢复较差,创面出现感染为无效[11]。治疗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23.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实验组显效26例、有效4例、无效0例,治疗总有效率100.0%(30/30);对照组显效20例、有效5例、无效5例,治疗总有效率83.3%(25/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55、P=0.020)。

2.2 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比较

临床指标对比实验组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比较(± s)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比较(± s)

组别 n 创面愈合时间(d)换药次数(次)实验组 30 27.6±13.1 6.3±3.1 3.2±1.8 8.7±6.2对照组 30 58.6±14.3 8.8±3.1 6.4±2.0 22.1±4.0 t 8.755 3.123 6.514 9.947 P 0.000 0.003 0.000 0.000骨折愈合时间(月)疼痛程度(分)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实验组出现骨感染1例、骨组织及软组织同时感染1例,并发症发生率6.7%(2/30);对照组出现骨感染5例、骨组织及软组织同时感染4例,并发症发生率30%(9/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55、P=0.020)。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进步,从而增加了下肢严重开放性骨折并皮肤缺损发病率,对患者生活质量及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在临床治疗中,多采用常规手术治疗,通过早期清创、闭合,对骨折及皮缺部位进行处理,但此手术需要多次换药,治疗周期较长,从而增加了患者疼痛感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概率[12]。故寻找一项有效的治疗措施,对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概率具有积极作用。

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与发展,VSD技术的出现,将其应用于下肢严重开放性骨折并皮肤缺损的临床治疗中,可快速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临床实践表明[13],外固定支架联合VSD技术应用于下肢严重开放性骨折并皮肤缺损治疗中,能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VSD技术可将开放性创面覆盖,将开放性伤口转变为闭合性伤口,使创面免受异物及细菌的感染,有效降低感染发生率[14]。外固定支架在治疗过程中,不需要剥离骨膜,可有效减少对组织的损伤,同时避免了二次损伤,保障骨折近远端血运情况,有效重建骨折处骨痂的形成,对骨折段起到较好的固定效果。将以上两种治疗技术联合后,不仅可以缩小暴露创面,缩短手术时间及患肢病程,降低治疗成本,提高治疗效果的同时提高患者满意度[15]。此外,VSD是应用医用聚乙烯酒精进行覆盖及封闭的,提高清创效果的同时,促使伤口尽快愈合;同时还可经泡末材料过滤,并将其引出,减少堵管出现,保持引注管通畅;同时还可阻断外界对创口的影响,有效降低感染、污染等发生概率,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概率[16]。故本次研究,并发症发生率实验组6.7%、对照组30%,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综上所述,外固定支架联合VSD技术在下肢严重开放性骨折并皮肤缺损中应用价值较高,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开放性创面下肢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术后强化护理预防下肢骨折老年患者便秘及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的研究
高频超声联合彩超在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诊断价值
探讨浓缩生长因子(CGF)在糖尿病足溃疡创面治疗中对溃疡创面愈合的作用
透明质酸基纳米纤维促进创面愈合
负压创面治疗技术应用的研究进展
例析三类开放性问题的解法
初中英语开放性探究式阅读教学策略
如何在初中化学开放性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标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开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