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语文》课程教学

2018-12-13 02:05张玉荣
新西部·中旬刊 2018年9期
关键词:大学语文传统文化教学改革

【摘 要】 本文分析了高校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困境及原因,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性,提出了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改革措施。要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有机结合;融合文化的多元性与民族性;创新教育方式;转变师生关系。

【关键词】 传统文化;大学语文;教学改革

一、高校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1、传统文化课程的实施现状

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了传统文化系列课程,实践结果并不是很理想,尤其是理工类院校“重理轻文”,使传统文化的传播面临着困境。一个理工类的大学生可以熟练地掌握英语,通过托福、雅思考试,却对那些承载着传统文化精髓的中国经典作品缺乏整体认知;能够熟练地掌握计算机和互联网等最新技术,却不认识屈原、杜甫;一个大学生毕业工作后连一篇总结、工作汇报都无法完成;踏入社会后的大学生无法快速进入状态,缺乏社会责任感、没有团队意识等;这些无不说明中国传统文化被忽视的现象与结果。

2、传统文化课程实施困境的原因分析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经典文化作为载体,重视道德修养,强调宽容和仁爱,有利于塑造中国人的优秀品格。南怀瑾先生说过:“一个国家、社会的兴衰成败,重点在文化,在教育”。但是,传统文化在实践过程中面临困境,有如下三方面的原因。

(1)社会原因。在加入WTO之后,各国之间的交流变得日益密切,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多的西方文化。高校学生在多元化的文化面前,往往会因为缺乏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西方社会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风气似乎更会被高校学生接受和模仿。如:高校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不重视,却乐于去过“圣诞节”、“平安夜”等“洋节”。

(2)学校原因。部分高校为了追求较高的就业率,普遍对优秀的传统文化重视不够,大部分高校设置的传统文化课程相对较少,而且是作为选修类课程开设。在招生专业的设置上文科类专业偏少,专业设置趋于功利化,造成专业结构失调,例如:在学校条件有限的情况下,依旧开设热门专业,课程内容安排脱离现实等。

(3)学生自身的原因。高校学生在宠溺的环境中成长,慢慢地养成坏习惯,学生普遍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学习上积极性不高、进取心不强。再加上就业压力大,使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接受有一种排斥心理。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性

傳统文化在中国社会中形成、发展,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博大精深的文化。钱穆说:“一民族文化之传统,皆由其民族自身递传数世、数十世、数百世血液所浇灌,精肉所培养,而始得开此民族文化之花,结此民族文化之果,非可以自外巧取偷窃而得”。

1、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迫在眉睫

(1)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政治、经济、科技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在知识经济时代,中国想要进一步提高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就需要不断地提升文化实力。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传统文化,党的十八大报告就指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其中明确指出,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意义重大。

(2)是高校发展的需要。大学教育对于如何培养具有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已成了当代大学发展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问题。然而,大学校园中出现了诚信缺失、责任感不强、追求功利、相互攀比等风气,矫正这些现象就需要中国传统文化的渗入,优秀的传统文化包含自强不息、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等美德。因此,大学不仅要通过文化教育当代大学生,而且在继承传统文化方面责任重大。如何从传统文化中吸收合理成分,帮助大学生品格的培养、信念的树立,是当前高校发展过程中重要的工作之一。

2、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语文》课程中的现实意义

语文课程自身就囊括了丰富的文化,而语文教学就是为了宣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新形势下各国之间不仅是各国经济、科技力量的较量,也是对国家文化实力的考验。新时代为高校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目标总的来说,是应该具备适应当今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同时具备优秀的传统文化知识。因此当代大学生无论选择什么专业,都应该学习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1)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实际中的语文课堂在经济社会的打击下,很难发挥其原有的作用。所以,有很多人认为语文教育的首要问题是严重轻视了语文教育是人的教育,忽略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缺乏人文精神,学生将不会拥有健康的人格、独立的个性、崇高的品德、丰富的情感。《大学语文》课程原本应该可以依赖着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

(2)提高语文能力。中国传统文化是古代先贤智慧的结晶,在学习过程中,既能提高大学生的阅读水平,同时也能从中汲取丰富的写作经验。

(3)传承民族文化。文化作为国家的一种软实力,中国想要在世界之林中立于不败之地,彰显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这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一种现实的需求,提升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是很有必要的。21世纪的大学生,更应该重视我国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

三、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改革措施

我国大教育家孔子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看法,所以,在《大学语文》课堂中培养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传承文化的关键。

1、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

在《大学语文》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并未处理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关系,对于文化的传播追求稳定、忽视了创新,从而使语文教学没有把传统的与现代的文化相结合。现代文化因自身所具有的创新精神,使其具有与时俱进、把握时机、积极探索、永葆活力的特征。而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文化的传承过程中,内容、形式上都发生着变化。

2、融合文化的多元性与民族性

21世纪,中国语文课程在国际化的进程中,面临着来自世界上多元化文化的挑战。中国语文教学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在面对多元化文化冲击时,语文课程应该以本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更多的文化营养。《大学语文》课程在初中、高中的基础上不断地深化以“仁爱”为核心的儒家文化精髓,始终激励着中华儿女。语文课堂应该以其厚重的文化为基础,去不断地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民族文化意识。

3、创新教育方式

《大学语文》课程作为一门传统文化课程,在授课中要取得效果,就必须在教育方式上进行创新。中国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凭借一张嘴、一本书、一本教案的教学手段显然使学生的接受知识受到了限制。如创造性地使用课堂情境模式,将小组讨论形式带进课堂等教学模式是值得实践的。这种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才能打破固有的教育、教学观念,能够培养学生的身心发展,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4、转变师生关系

在大学课堂中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话语权,而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扮演着“局外人”的角色。中学学生更多的是在高考指挥棒下进行学习,无法真正地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美感。那么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应该注重师生关系的转变,实现学生与教师身份的平等,使学生有更多的话语权,这样使学生逐渐对语文课产生兴趣,进而接受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四、结语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在传承传统文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何引导大学生在学好自己专业知识的同时,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自身修养,成为社会所需的人才;如何在大学体现中华文化的精髓,也为《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语文》教师如何通过课堂教学,使大学生在文化氛围的熏陶中,达到身心受益并且将民族传统发扬光大,仍然需要当代教育者进行深入的探索。

【参考文献】

[1] 李申申.传承的使命: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 高宁.教育的嬗變和文化传承[M].湖南:湖南大学出版社,2008.

[3] 刘丽.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人格教育中的作用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7.

[4] 袁金.学习与传承——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融合渗透[J].教育科学,2010(12).

[5] 纪连功.充分发挥传统文化教育的积极作用[J].中国高教研究,2000(9).

【作者简介】

张玉荣(1987.5—)女,汉族,陕西富平人,西安理工大学高科学院助教,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猜你喜欢
大学语文传统文化教学改革
2019年成人高校专升本招生考试模拟试题 大学语文(一)
2019年成人高校专升本招生考试模拟试题 大学语文(二)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2018年成人高等学校专升本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大学语文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