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团青组织在企业文化宣贯中的作用发挥

2018-12-15 11:00董志鹏葛智玲张士元
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 2018年5期
关键词:宣贯企业文化国有企业

董志鹏 葛智玲 张士元

摘要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会转化为一种物质力量,是影响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和民族凝聚力、创造力的源泉。企业文化作为推动企业发展的重要软实力,如何能够更好地发挥其凝聚力量和激发青年积极向上,主动以企业的发展目标为个人的奋斗目标,在企业发展中实现个人价值,本文结合工作实际,创新提出、实施了“四结合四提升”,积极引领广大团员青年用实际行动践行以敢为人先、创新不止为核心的创新文化,强化宣贯工作让企业文化的作用在企业高质量发展中得以有效发挥。

关键词西北油田 团青组织 国有企业 企业文化 宣贯

在2014年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要“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的讲话上,习近平对文化自信特别加以阐释,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在国有企业发展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特别是其孕育、发展和深化的过程中,能够很好地凝聚广大干部员工力量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不断从沉淀到提炼、从传承到创新的过程,广大团员青年作为企业文化建设者能否担当起历史的使命,对企业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在新时代,根据西北油田“提质增效升级”的核心目标和“生产稳中有升、经营扭亏为盈、队伍和谐稳定”中心任务,团青组织创新实施了“四结合四提升”,引领广大青年用实际行动践行以塔河精神为核心的创新文化,强化宣贯工作让企业文化的作用在企业高质量发展中得以有效发挥。

一、与政治理论学习相结合,提升企业文化引领力

把企业文化宣贯作为基层团支部“三会一课”和青年工作站政治理论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持续推进“为我身边的‘小油花和‘小油郎点赞”系列活动,在团员青年中广泛掀起“三老四严”的石油精神和“敢为人先、创新不止”的塔河精神的主题教育的热潮,培育和强化团员青年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意识,为团员青年营造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良好工作氛围。

二、与青年业务培训相结合,提升企业文化亲和力

将企业文化相关的课程纳入青年政治轮训班,邀请西北油田政工专家给团员青年们讲授《用创新文化建设千万吨级大油气田》课程,详细讲述了西北油田企业文化的发展历程,让参加培训的青年深切感受老一辈石油的艰辛努力和优良传统,展示着新一代的西北石油人将在“敢为人先、创新不止”塔河精神的感召下奋勇向前,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激励着新一代的青年人担负起历史的使命和发展的重任,把企业文化很好地植根于广大青年内心。

三、与品牌创建工作相结合,提升企业文化落实力

以集团公司青工委深入开展“一团一品”工作为契机,基层团青组织积极打造自身文化品牌,贯彻落实西北油田企业文化,比较典型的有采油一厂采油管理一区的“一根针”文化、采油三厂开发研究所的“小蜜蜂”文化工程建设等,在推进品牌创建的过程中对基层企业文化内涵进行不断丰富,形成了以文化为核心统筹带动全面工作的良好格局,确保了本单位各项工作的全面完成。

四、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提升企业文化影响力

当今社会进入了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西北油田团委抢占团青网络阵地,不断丰富“青春塔河”微信公众平台功能、创新利用“斗鱼”APP全网直播、组织开展网络投票等,扩大企业文化宣传广度和深度,切实增强企业文化的影响力。一是作品实现线上报送。按照第七届“西北石油”文化节的部署,在5月4日开幕式当天,举办了第五届“点燃激情、唱响塔河”职工歌手大赛。近一个月的时间里,线上参赛作品得到了广泛转发,阅读量超过了20万人次,点赞人数达3万人次,西北石油人的多才多艺和精神风貌得到了良好的宣传和展示,提振了士气,鼓舞了人心。二是活动实现网络直播。针对西北油田点多线长面广的生产特点,职工分布在南北疆,职工家属分布在全国各地的现状,依托“斗鱼”APP,让不能到场的干部职工及家属通过网络同步观看活动盛况,观众累计达到4000余人次,跨越了空间的界限,拉近了心灵的距离,受到干部职工及其亲朋好友的好评。

西北油田团青组织坚持将企业文化宣贯作为加强青年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的重要手段,将企业文化宣贯始终政治理论学习、青年志愿服务、青年业务培训、品牌创建工作、典型选树宣传、互联网+技术相结合,切实提升企业文化的引领力、亲和力、落实力、影响力,有效地推動了企业文化在基层落地生根,促进了企业的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宣贯企业文化国有企业
新时期加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思考
GB/T 34611—2017《硬质聚氨酯喷涂聚乙烯缠绕预制直埋保温管》录播宣贯
如何做好国有企业意识形态引领工作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综合研究
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培训的关联性分析及阐述
《汽车维修业开业条件》宣贯培训班圆满收官
耒阳市:宣贯新《安全生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