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邓小平生态文明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2018-12-15 11:00李嫄
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 2018年5期
关键词:邓小平生态文明思想

李嫄

摘要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而生态文明建设在“五位一体”总布局中的占有重要地位。因而本文从“植树造林,绿化祖国”、防害于先,综合治理”、资源节约及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制建设四个方面浅析邓小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邓小平 生态文明 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因而研究邓小平生态文明思想,对推进我国当前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在邓小平的诸多讲话与实践中,体现着他生态文明思想的内容。同时这些思想充分体现了邓小平生态文明思想极其丰富,这对当时及其后来的生态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是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一笔可贵的财富。

一、邓小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提出“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改善生态的举措

邓小平在战争时期就已经提出要植树造林,1943年在谈到太行区的经济建设时,邓小平指出发动植树也是经济建设中一项非常具体的工作。1950年,建国初始,邓小平在《在西南区新闻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中提出“当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了提高。但是开荒不要鼓励,开荒要砍树,现在四川最大的问题是树林少”。1961年邓小平第一次视察大庆油田时说“农田不要再开了,要多搞些畜牧业,多种树,又可以保护草原,又可以解决肉食问题”。因而可见邓小平很早就已经开始关注经济建设中的环境问题。在文革结束之后,邓小平关于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思想已经广泛深入到了他的很多讲话和实践中。

1978年,改革开放伊始,为了解决严重的水土流失和风沙的问题,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在北方建设大型防护林即“三北防护林建设”的重大策略。这成为了我国生态建设历程中的标志性工程。1981年夏季四川发生了特大水灾,9月份时,邓小平在与当时负责林业的副总理万里的谈话中指出洪灾与过量砍伐森林有关、与林业问题有关。同时邓小平提倡全民植树,建议每人每年种树三棵或五棵,并且多种者给予奖励,不履行此义务者则惩罚。因此在邓小平的积极倡导下,1981年,我国通过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这让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成为了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1983年邓小平在北京十三陵水库参加义务植树活动时,强调“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是建设社会主义、造福子孙后代的伟大事业,要坚持二十年,坚持一百年,坚持一千年,要一代—代永远干下去。”邓小平“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思想对于生态环境的改善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提出“防害于先,综合治理”的环境保护思想

邓小平“防害于先,综合治理”的环境保护思想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早已体现出来。1961年5月邓小平在北京市密云县视察时指出“水库四周的山上就要栽树。对种树搞得好的,要奖励他。要注意水土保持,开荒得有个政策,不要烧山。果树要管理,都绿化后,气候就变了,密云不雨,以后种上树就好了”可见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早期邓小平早已有了“防害于先,综合治理”的意识。直到1979年邓小平明确提出了“防害预先,综合治理”的基本思想。1979年邓小平在回答英国代表团关于中国环境保护问题的进展时,邓小平坦然地回答代表团我国目前这方面做得还不足,但是我國将努力新建一些无污染危害同时保证环境卫生的企业,并且改造企业里的一些装置,比如钢铁企业里回收余热、回收废气。因着邓小平这一基本思路的正式提出,我国生态环境问题开始列入我国重要发展日程中来。1983年1月,邓小平在《各项工作都要有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谈话中,把生态环境的保护作为了我国农业发展的六大重点课题之一。同年12月,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领导集体的指导下,我国召开了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这次会议摒弃了“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邓小平以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来改善生态环境的思想,以防害于先、综合治理来保护自然环境的策论,是邓小平生态文明思想中具有核心地位的思想内容。

(三)提倡资源节约

在我国刚成立不久时,邓小平就提出了要节约资源的要求。1954年邓小平在关于财政工作六条方针的谈话中指出“为了把国家财政放在稳固的基础上,保证社会主义工业建设,必须节减一切可以节减的开支,克服浪费。”1957年邓小平在《今后的主要任务是搞建设》的谈话中,指出我们需要勤俭建国才能将我国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建成先进的工业国家。1975年8月邓小平在《关于发展工业的几点意见》的谈话中提出了只有提高产品的质量才是最大的节约的理念。

邓小平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我国存在资源和人口的矛盾,他提到我国在人口多,耕地少的国情下,人口太多而生产不够发展,那么吃饭教育等都将成为严重的问题。同时邓小平还指出虽然我国地大物博,可是目前很多资源都还没有勘探清楚。也没有进行开采,还不能使用上,所以我们还没有足够多的现实生产资料。因此,邓小平提出了走中国式的资源节约型的现代化道路。1980年1月邓小平在谈到我国当前的形势任务时提到,我国正在寻求一条快一点省一点的符合我国实际的道路。在讲话中邓小平还指出任何的浪费都是犯罪,要杜绝浪费,应该通过提高生产率来减少和符合质量要求的废品。提倡资源节约体现了邓小平生态文明思想中根本之策的所在。

(四)强调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制建设

邓小平很早就意识到了法制在生态环境保护的方面所不能替代的作用,所以邓小平提出了要通过立法和制定规章制度来保护生态环境。他的一些法制理念和实践是后来生态文明法制建设的重要基础。

1987年,邓小平发表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在讲话中邓小平明确指出必须要加强法制。他指出我国应该集中力量去制定相关的各种法律,其中他就提到了森林法、草原法和环境保护法。邓小平还强调指出“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同年,邓小平在宪法修正案中提出了国家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这不仅是第一次将环境保护工作列入了国家的根本大法,也将其确定为了国家的一项基本职责。正是在邓小平的高度重视下,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开始走上法制道路。1979年,在邓小平的推动下,我国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在第六次会议上通过了每年3月12日为植树节的重大决议,在第十一次会议上通过了《环境保护法(试行)》。至此,我国生态环境的保护正式步入法制轨道。1983年,全国第二次环境保护会议召开,在会议上不仅提出了摒弃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还制定了经济、城乡和环境同步发展的“同步发展战略”。这次环境保护会议之后,我国环境立法发展十分迅速,相继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等。直到90年代,我国生态环境法制建设已取得一些成果,这与邓小平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制主张是密不可分的。

二、对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作用

(一)发扬邓小平的节约思想,推行绿色消费的生活方式

邓小平不仅倡导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他还身体力行,以身作则,每年都亲自参加植树活动,并且在生活中也提倡勤俭节约的生活作风。纵观邓小平视察中国的历程,在他的很多次视察行程中,邓小平都严肃交代相关工作人员要轻车简从,一律坐面包车,还特别强调不搞特殊化,不断绝交通不影响群众。然而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提高,互相攀比,铺张浪费、炫耀消费、挥霍消费等消费方式已经普遍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这些不合理的消费方式不仅对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带来冲击,还会造成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以及严重的环境污染。在生态环境问题依然严峻的今天,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从人人做起,我们需要继续秉承勤俭节约的思想,推行绿色消费,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二)推行邓小平的法制思想,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制建设

在邓小平生态文明思想中,他始终重视完善相关立法来进行生态环境的保护,并倡导设立法律法规来保护生态环境。法律制度是生态文明建设有效进行的可靠保障,但是在如今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中,法制建设还存在诸多问题。如过去的一些法制内容已经明显落后于现实中生态环境保护的实践需要,有关民间机构参与或者公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制度没有完全建立,再如现阶段有关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执法主体过多,各自为政,分而治之,遇到问题经常出现互相推诿等。法制不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缺乏有效的保障,不利于生态文明建设健康有效的长足发展。因而我们应该大力推行邓小平在生态文明思想中的法制思想,使生态文明建设真正得到法制保障。

(三)坚持邓小平对人民群众教育的重视,提高全社会的参与意识

在邓小平生态文明思想中,处处体现了他强烈的教育意识。无论是植树造林或、环境保护或是法制建设,邓小平非常注重人民群众的教育和宣传工作,他总是倡导全民参与。他一直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始终将人们群众放在主体地位。我们当前的生态文明建设,仍然需要鼓励全民参与,不仅需要大力宣传生态文明的意义,也需要加强教育,使人们能够对生态文明具有正确的深入的理解,从而改变其仅仅是政府职责的狭隘观念,使各个行业各个阶层的人民群众都能参与到生态文明的建设中,这对生态文明的建设将会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三、結语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新时代,要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走生态文明道路是我国的必然选择。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坚定不移地以邓小平生态文明思想,可持续发展理念、科学发展观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继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与创新,着实做到与时俱进,这才能真正继续发挥邓小平生态文明思想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指导作用。

猜你喜欢
邓小平生态文明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红色读物
邓小平总书记题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