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心育之花”在语文课堂绽放

2018-12-18 08:59李福刚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8年35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李福刚

〔摘要〕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一要加强修养,展现自身魅力,努力构建“双边型”的师生关系,营造健康的课堂氛围;二要充分利用文本资源,积极挖掘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三要优化教学过程,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和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35-0062-03

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学习文质兼美的经典佳作,“目视其文,耳醉其声,心同其情”,在语文素养不断提高的同时,学生高尚的情操、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也会逐渐形成。可见,语文学科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在初中这个学生心理素质成长的关键期,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努力把握语文教学要求与学生心理需求的结合点,有计划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和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一、展现教师魅力,构建“双边型”的师生关系,营造健康的课堂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只能靠人来建树。”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求教师必须具备高尚的人格、坚定的意志、渊博的知识和高雅的情趣。教师要把微笑带进课堂:走上讲台,情绪要饱满,要用有感染力的语言、渊博的知识阐释作品的内涵和作者的人生感悟;教师要把激励带进课堂:要利用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的特点,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鼓励学生主动交流、积极表现;教师要把求知意识带进课堂:要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教会学生通过图像、音响等手段,主动探求知识,激发学生潜能……这样,学生会以高度的注意力、愉快的心情、积极的情绪去学习,从而对老师、对语文学习及文化产生积极的感情。教师这种自身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是说教所不能代替的。因此教师必须丰富自身的内心世界,依靠自身的魅力影响、带动、感染学生,使学生不但具有渊博的知识、熟练的技能,还拥有健康的心理。

融洽的师生关系,良好积极的课堂氛围,能使学生在课堂上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教师在师生关系中的地位是平等中的首席”,因此,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建立“双边型”的师生关系。这种关系首先是和谐的,“爱”是核心,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进步,及时鼓励,恰当表扬,因材施教,从而使师生心灵相通,同享成功之喜悦,共担挫折之煩恼。其次是合作的,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教师的作用在于“你不会学习,我来指导你学习;你不愿学习,我来吸引你学习”。再次是互动的,教师要与学生共同参与到心育渗透活动中去,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透彻,洞察学生隐蔽的内心世界,进而形成一种愉快活泼、乐观向上的课堂氛围,从而使学生大胆地释放自我,呈现出一个真实的自我。这种情感交流中,学生表现出对教师充满期望和信任,就较容易把这种潜在的情感意识转移到教师所教的内容上,从而形成一种积极的学习情绪,产生一种自觉进取的健康心态,个性品质也会得到很好的发展。

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认可、相互补充,在课堂上共同创造出的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是一种隐性的教育,对学生学习具有潜在的影响,是学科渗透的关键。

二、利用文本资源,挖掘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

语文教材是由一篇篇生动、形象、富含哲理与情感的文章构成的,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教师要善于挖掘深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寻找与语文教学和现实生活的最佳结合点,潜移默化地去渗透,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

(一)利用文本资源,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

现实生活中关于中学生的暴力事件屡现网络、报端,报复、自杀现象触目惊心。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有意识地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让学生认识生命的本质、生命的意义,教师责无旁贷。语文教材中有大量可以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内容:如《紫藤萝瀑布》《敬畏生命》《谈生命》《再塑生命》《热爱生命》等课文,在教学时要让学生意识到善待生命、敬畏生命、感恩生命,对待生命须有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意志和豁达乐观的精神;又如文天祥的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李清照的名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孟子的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到人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生命要有意义。

(二)利用文本资源,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

“有志者事竟成”,语文教材中许多形象为初中生意志品质教育提供了好素材: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钢铁般的意志和坚强的性格,《海伦·凯勒》一文中海伦的自强不息、刻苦好学、不向命运屈服的精神,《微笑着面对一切》一文中桑兰与病魔顽强搏斗的人生态度……教师要通过这些鲜活生动的形象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二章》),当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要振作精神,要有持之以恒的态度、百折不挠的精神、坚忍不拔的意志和良好的抗挫能力,要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三)利用文本资源,激发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从《春》《济南的春天》《海滨仲夏夜》等文章中,学生可以充分领略大自然的美丽,激发他们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沉浸在《白杨礼赞》《白蝴蝶之恋》等一些文章中,学生能感受到生命不可遏止的力量,重新认识生活的喜悦,从而更加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在欣赏语言美的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去领会文章的精魂,去品味课文中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情趣。

(四)利用文本资源,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资源。《背影》中浓浓的父子深情,《我的母亲》流露出的《子欲孝而亲不待》的遗憾,《陈情表》表达出的“孝”心,至情至性,感天动地,亲情无限;《羚羊木雕》《赠汪伦》则表现了友情的弥足珍贵;《中国石拱桥》表现出民族的自豪感;《三峡》赞美了大自然的绮丽壮美;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境界,“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无私奉献,孟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的为人处世的人格箴言……教师要充分挖掘这些表现亲情、友情、爱情的情感教育因素,通过师、生、文本三者的对话,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自然,充分感受人世间的真善美,提升学生的情感温度,树立正确的是非观、荣辱观、善恶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心理品质。

三、优化教学过程,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这种意识应贯穿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因此,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尤为重要。首先,教师在备课时要针对学生实际和文本内容精心设计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点和内容,有计划地为重点辅导的学生设计一些必要的环节,以增强他们的健康心理意识;其次,要以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变课堂为学堂,培养学科“小先生”,尝试着让学生走上讲台,让学生自主、参与、竞争、求效的心理特点充分体现出来;再次,课堂中可适量布置作业,让学生思考,鼓励他们发表独特见解,培养自信心。

依据初中生特点,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 “导学式”“启发式”“自学讨论式”“精讲多练式” “探究式“等方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和人格,促进他们心理健康成长。

(一)互动品评法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让文本中丰富的人文思想和生活哲理在互动交流合作探究中,深人到学生的心里,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心理。 教学《孟子二章》《岳阳楼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可引导学生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感受作者的美好道德情感,孟子的“舍生取義”、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杜甫的“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情怀,滋养了学生的心灵,会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进而升华道德价值取向;在学习《爸爸的花儿落了》时,让学生阅读后体会,一是从父亲角度体会父爱的深沉博大,二是从孩子的角度理解孩子应该承担起的责任,最后设计一个教学环节,让学生代表在父亲墓前对父亲告白。这样,学生不仅深切地感受了父女深情,也进一步理解了父母严格教育的良苦用心,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与家长的代沟问题。学习古文与诗词,教师要教导学生吸收精华,剔除糟粕。互动品评法使课堂变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置身其中,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开发,个性得到了张扬,自信心得到了提升。

(二)说写结合法

写作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写作的技巧,在内容的选择上,更要引导学生投射在表达自我,剖析自身上,为自己的心理保健筑起一道“防线”。在实际操作中,教师设置的作文题目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可采用说写结合的方式。如作文训练“我是这样一个人”,可先进行口语训练“自我介绍”,让每个学生用“我”开头连说五句话,但是不准“自报家门”,要说出其个性来,这样,学生既训练了口语表达能力,也正确认识了自我。然后,形成书面文字,写出真实真正的“我”。写“我与某某”“给老师(父母、朋友)的一封信”这样的作文,也可以用这种方式,加入如何孝敬父母、尊重老师等内容口语训练活动,让学生学会正确处理朋友之间、师生之间、亲子之间的关系。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恰恰是心理健康的重要表现。

(三)情景再现法

把一些教育性极强的课文改编成剧本,让学生合作表演,会达到很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学生改编剧本要深入教材中去,用情感和心灵去感受课文内容,与作品对话,从而去发掘课文的主题。将课文的内容以舞台剧的形式表现出来,合作者之间要相互关注、相互交流和团结协作,使文字变得声、色、情并茂。在这样一个丰富的教学情境之中,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更深、更真,获得的教育会更深,教育效果会更好。教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让学生将本诗改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学生在情境中亲身体验到杜甫当时的艰难处境,与杜甫的情感产生了共鸣,进而体会到杜甫“推己及人”的高尚情怀,学生的心灵深受震撼和感染。同时,在合作表演中,学生学会了交流,学会了接受同伴的建议,学会了在困难面前前进,有力地促进了心理健康发展。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让“心育之花”在语文课堂绽放,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和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语文教师任重而道远!

(作者单位:河北省沧县风化店乡中学,沧州,061000)

编辑/卫 虹 终校/肖亦华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教育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基于“教、学、评”一致的初中语文作业一体化实践模式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群文阅读与单元教学比较谈——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