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服刑人员的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及解决策略

2018-12-19 10:53姜玉兰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 2018年12期
关键词:服刑人员女性心理健康

姜玉兰

【摘要】女性服刑人员是社会的特殊人群,关注女性服刑人员的心理健康问题和现状,有利于针对实际情况加强对女性服刑人员的改造,帮助女性服刑人员克服心理障碍,有利于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以女性服刑人员的心理健康问题为出发点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旨在提高女性服刑人员个体生命质量,促进社会稳定。

【关键词】女性 服刑人员 心理健康 问题 策略

女性服刑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关系着整个监狱改造工作的有序进行,针对当前女性服刑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的要素,进行及时的调整有利于积极改造女性服刑人员,将惩罚与改造相结合,旨在改造女性个体的生命质量,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女性服刑人员开展健康心理教育和正确的引导,帮助他们在出狱之前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提高女性服刑人员的社会再适应能力及综合素质有重要作用。

一、影响女性服刑人员心理健康的因素

1.不同监区疾病对女性服刑人员的心理健康影响

监狱里常见的影响身心健康的疾病较多,如湿疹、心血管疾病等。心血管疾病中多发的高血压病症主要表现为头痛、胸闷等,导致女性服刑人员在长期的服刑过程中处于紧张情绪的状态,使她们容易焦躁,引发女性服刑人员的脑植物神经紊乱,再加上女性服刑人员在这期间只是单纯的靠吃药来进行缓解,而忽略了心理健康对身体的重要性,其健康意识缺乏。

2.不同犯罪类型对女性服刑人员的心理健康影响

(1)邪教类犯罪

女性犯邪教类罪行主要是由于自身文化程度低、没有科学的文化知识和主观辨别是非和事物的能力。她们大都表现过于极端且固执,对一切与自身事物无关的认知均过于偏激、狭隘、片面;由于他们过于敏感,自认为在任何情况下自己都会受到伤害或者是摧残。例如,因制造并散布迷信邪说、外来宗教、气功等蒙骗社会的女性犯罪人员普遍自我评价较高,常常以“救世主”蛊惑社会,心理过于偏执且自私。

(2)暴力型犯罪

根据女性暴力的相關研究表明,大多数的女性暴力产生于对女性的偏见和歧视。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可以发现对女性的歧视主要表现在语言暴力、伴侣暴力、社会暴力。这样女性暴力在现实生活当中无处不在,如职场上的潜规则、就业时对女性的偏见、婚姻中对剩女的歧视等,导致现实生活中产生越来越多的暴力事件,招远麦当劳杀人案就是其中一个典型事例。在女性暴力的偏见驱动下,导致有些女性在对待受歧视的问题时,不能正确的平和的看待问题,也不善于用自己的语言流畅的表达,只是一味地认为可以靠拳头解决问题,无视道德法律法规。她们普遍对正常的生活行为不相适应,且适应能力差,使得与环境中的事物极易相冲,直接导致犯罪率提升。

(3)财产、破坏犯罪等

除了上述的邪教类犯罪和暴力犯罪之外,女性服刑人员常见的犯罪行为还包括财产犯罪、破坏犯罪、风俗犯罪以及智能犯罪。这几类服刑人员对自己所犯罪行的性质和严重程度缺乏正确的认识,常认为自己是被形势所逼,错不在自己。有部分人是自身文化程度低,缺乏对事物的善恶分辨,容易受到他人的蛊惑而发生犯罪。还一部分人可能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利用网络来进行诈骗获取一定的利益或是为了满足自身虚荣的物质欲望。

3.改造环境和劳动强度对女性服刑人员的心理健康影响

女性服刑人员在生产监区的劳动改造压力较大,她们均有加大的压力且紧张的情绪,且这种压力长期不能得到释放。加上在监狱的服刑劳动改造活动十分单一,使得她们的心理容易枯燥,产生饱和状态,容易导致“逆向改造”的倾向。“逆向改造”主要表现在女性服刑人员的思想倒灌、言语攻击、技能退化这三方面。具体表现在女性服刑人员在教育改造的过程当中,由于其中少数服刑人员掌握了一定的社会、政策信息,通过利用信息话语进行抗改,依据自身的功利主义对改造活动进行逃避和反抗的服刑心理。同时,由于监狱区的民警更加注重的是生产改造而不是心理健康的调整,使得女性服刑人员的心理辅导改造过于形式化,难以保证其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与此同时,由于改造环境相对十分封闭且单一,导致具有同性恋倾向的女性服刑人员在心理上出现问题。女性服刑人员长期与同性关押在同一个封闭空间,很少见到异性导致逐渐形成性别隔离,从而直接导致同性服刑人员极易产生同性恋行为。

4.监狱民警的心理健康状态和监狱管理模式中可能存在的影响因素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犯罪形式越来越多样,犯罪手段越来越隐匿,而且出现了很多新式的高科技犯罪,给监狱民警的管理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如果监狱民警还是采用传统的管理办法和管理模式,很可能达不到较好的管理效果。如果监狱民警不能科学、高效、人性化的进行管理,也会让女性服刑人员产生逆反心理,从而不愿意接受民警的管理和教育,导致改造效果差。

二、当前女性服刑人员心理矫正中存在的误区

虽然当前的监狱女性服刑人员进行心理矫正工作处于有序预防和治疗范围内,但是在进行劳动改造和心理矫正的过程当中,心理矫正只是一味地重视治疗和劳动改造方面,而忽略了预防心理健康疾病和激励的有效作用。尤其是女性服刑人员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再只是对待个别案例上的咨询和治疗,而是针对当前的总体环境,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从起初开始就对女性服刑人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她们懂得如何运用自身的技能进行心理调节和稳定,从而积极促进服刑人员的心理向健康正确的方向发展。

三、解决女性服刑人员的心理健康问题的有效措施

1.建立健全完善的健康教育体系,树立积极的教育理念

监区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需要监狱的工作带领人的高度重视和关注,因此,首先应当全面加强对监狱分管各个领导和工作人员的培养教育,主动提倡全方位、全员参与的管理方法,重点强调心理咨询师的专业性,以监区心理咨询师和辅导员为工作骨干,以女性服刑人员的家属为后援,建设面向全体社会、监狱文化、媒体等多方面为一体的心理健康网络体系。

2.积极开展文化教育引导女性服刑人员的人性情感。

对女性服刑人员的教育改造重在改变她们以往的不符合道德要求的心理环境,旨在提高女性服刑人员的法制观念。只有不断通过课程和实践的课程对其进行教育思想的转变,让她们正确认识到中国公民该有的思想价值观和价值取向、以及行为规范和道德素养等,有利于女性服刑人员养成良好的传统文化意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3.交互运用心理咨询和团体辅导的教学模式

团体辅导是心理辅导的一项重要形式,主要通过“团体”的形式、以“活动”为主,帮助女性服刑人员建立良好互助的人际交往关系,让女性服刑人员在团体活动中展现自身的特长,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在活动过程中体验、改變认知和宣泄不良情绪。其中心理情景剧表演、音乐疗法、绘画疗法等表达性艺术治疗是当今社会比较主流的团体心理健康治疗技术,通过活动参与或观察,提高自身的洞察力和行为能力,让女性服刑人员自我觉察、体悟、自我改变,有利于帮助女性服刑人员缓解情绪,促进她们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

4.重点强调个别教育的区别对待

对于顽危犯等难度较高的心理教育转化工作,需要监狱根据个别实际情况制定相适应的实施方案和转化目标,对个别女性服刑人员进行特殊的危险型、顽固型的重点教育,重在转化这些人群的顽固思想,并制定规定的考核标准对其教育程度和转化的现状进行评估。

5.监狱管理模式的不断改革创新和狱警自身心理资本的建设

狱警的心理健康直接关系到服刑人员的心理健康、人格发展和改过自新。为适应不断出现的高科技、高智商、高危害、高隐匿、年轻化等新犯罪特点,监狱管理机构应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大胆探索适合本地监狱管理实情的新思路、新模式,同时加强应监狱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和心理资本的建设,从社会层面,对监狱管理系统进行改革,创设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氛围,改革绩效考核制度。重视社会、家庭对警察心理问题的影响。同时,应尽量为狱警提供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福利及社会保障制度,提高他们工作的积极性、生活质量,增强职业成就感,充分实现其自我抱负。从管理层面,监狱系统可充分利用国家、社会、监狱自身等方面的力量与资源,成立狱警心理健康中心,聘请资深心理专家,设立心理咨询门诊、咨询热线电话、咨询信箱、咨询网站等,为有心理问题或障碍的狱警提供倾诉渠道,及时对各种心理失衡问题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疏导,提供减压技巧与,增强警察的心理承受能力。建立狱警心理预防机制,对心理健康存在问题的狱警进行及时的诊断与治疗。从个人层面,监狱管理机构可积极调配有关教育资源对狱警进行再教育,灌输终身教育的理念,提高其自我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提高自身应激水平与耐折能力,使知、情、意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努力创设文明、和谐、人文的监狱文化氛围,提高监狱系统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与政治生活水平,从根源上解决监狱民警的心理健康问题。如此,通过社会关注、系统管理机构的模式更新、个人心理健康水平的不断提升,以期促进监狱改造的法制化、科学化、人文化管理,不断提高监狱的管理水平。

四、总结语

综上所述,女性服刑人员的心理健康问题受到身心疾病、不同劳动强度以及犯罪类型等各个方面因素的影响,要想对当前女性服刑人员的心理健康状态进行心理矫正和改造,需要不断加强对服刑人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强调个体咨询与重点教育相结合的改造方式,重视思想教育与劳动改造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帮助女性服刑人员在监狱中克服心理困难和障碍,从而达到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目的,有利于促进将来女性服刑人员出狱后的社会稳定和安全。

参考文献:

[1]王蕊颖,王卫红.近十年我国社区服刑人员心理健康状况的元分析[J].福建警察学院学报,2016,(6) :33.

[2]朱舒翼,曾祥岚.服刑人员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6,(5) :701.

[3]林敏,余玲娟,陈志丹.服刑人员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基于人格的中介作用[J].龙岩学院学报,2016,(1) :111.

[4]杨玲,曹华,耿银凤.社区服刑人员领悟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6,(6) :555.

猜你喜欢
服刑人员女性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监狱管理局厅官充当服刑人员“保护伞”
服刑人员生育权论要
大选登记
论女性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服刑人员抑郁水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