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包容的几个面向

2018-12-25 10:59张雅慧
中国德育 2018年22期
关键词:包容性教学方式老师

印度电影《嗝嗝老师》自2018年10月在中国上映以来,感动了无数观影人,口碑炸裂,虽算不上经典,但可与《放牛班的春天》《死亡诗社》等相媲美,引发人们对教育的广泛关注与热议。

电影聚焦于一位身患图雷特氏综合症(多发性抽动症,一种神经性疾病,患者会无法控制地打嗝)的女老师奈娜,虽有教育学学士、理学硕士学位,但由于身体缺陷,在面试中被18所学校拒绝。幸好她的母校圣蒂克斯在拒绝了她5次后抛来了橄榄枝,电影从这里开始,讲述了她与因为公立学校土地被征用而不得不并入圣蒂克斯这所“私立高端学校”的9F班14位“贫民窟”的“问题学生”的故事。由于中产或富裕阶层的“圣蒂克斯土著”学生和老师流露出的歧视、嘲讽态度,加之家庭本身的问题,9F班的学生叛逆、荒废学业并恶搞老师。而奈娜老师的到来,改变了他们的人生。她包容了他们的叛逆与顽劣,努力引导他们向善、成人。这部电影反映出教育中的多个问题,如教育平权、阶层分化、贫富差距、集体认同、家庭暴力等,但笔者感悟最深的是“教师包容”问题。

首先,教师要做到对教育目的层次性的包容。教育目的关乎把教育对象培养为何种社会角色和具有何种素质的人这一根本问题,不求人人可以成才,但求人人必须成人,即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向善的人。比如奈娜老师坚信培养学生的首要目的在于培养好人,即品德至上,其次才是教会学生知识。不管9F班的学生出身如何,她都信任他们的品质,14个学生有对社会的责任感,也有对集体的认同感。虽然有学生禁不住诱惑拿到了考试的试题卷,但在其他学生义正言辞的劝说下坚守住了良知。教育目的的层次性为教师检验其工作效果提供依据。比如9A班的老师一味给学生灌输知识,忽略品德的培养,导致如下事件的发生:9A班的一位男生认为9F班的学生不配享受教育资源,为将其赶出圣蒂克斯,竟买通学校监工造成他们作弊的假象。好在9A班的反派老师最后以自身的反省为该生上了无言的一课,让其有所醒悟。教师的包容性应在教育目的的层次中体现出来,在要求学生学会做人、拥有健全人格的基础上,教会学生知识,掌握学习技能。

其次,教師要做到对教育主体多元化的包容。教育主体具有多元化的特点,个体的主体性构成了教育主体的多元性,在通过教育路径实现个体全面发展的过程中,教师往往会忽略学生个体的主体性,从而将教育主体看成一元化的“教育囚徒”,因此,对教育主体多元性的包容与接纳赋予了教师破解此种困境的可能。该电影展示了印度典型的“格差社会”,即贫富差距导致明显的社会阶层,民众之间形成严密的阶层、等级。这个阶层不仅体现在贫民窟人民吃水困难的艰辛日子中,也体现在学校从A到F所做的班级划分中,教育资源随着阶层问题显现出明显的倾斜。但奈娜老师却跨越阶层鸿沟,在9F班家长会无家长到场的情况下,进入贫民窟进行家访,在家访过程中看到了这些学生的不同生活,听到了家长迫于生计但仍对孩子报以的期许:“整个世界都在贫民窟外面,我们仅希望孩子能做到自己从未做到过的事情。”奈娜老师以一己之力,靠着一腔担当之勇,为学生营造了一场包容之境。教育成为她生命中无法取代的信仰,一如牧师布道般做着这份神圣的工作,也虔诚且无隔阂地爱着这些差异化的孩子。

再次,教师要做到对教育内容、方式多样性的包容。传统的教学思想重整体综合,轻部分分析;重直觉领悟,轻逻辑推理;重结果目标,轻过程方法。随着社会、文化、经济多元化的相互碰撞,学生的个性化比以往更加明显,这就对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内容提出更高要求,教师应兼容并包,整合教学内容,优化教育方式,使用合乎学生差异性及个性的教学方法。比如奈娜老师在给学生讲课时将生活与学科内容相结合,重逻辑推理,打破教育空间之局限,将户外任何一个场地皆变为教室。在地理课上给学生讲解船员依靠北极星作为指引方向的工具,并带着学生去海边感悟北极星的位置;在篮球场上让学生通过抛球的方式演算数学问题,并画出方程式。同时,她在教学中将多学科进行融合,比如在体育场上通过抛鸡蛋的方式讲解抛物线原理,体会施力、受力的不同,既讲解到了数学知识,又涉及物理与生物知识。此外,关照学生的差异性合理教学,有效见证了学生的转变,比如让街头赌博的少年给学生们讲解数学知识,让以腌制秋葵为生的姑娘讲解化学知识,让唱rapper的黑人小伙改编课本内容。她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不仅仅是对9A班教师克迪亚传统教学方式的冲击,也是对当今教师遵循教学标准与大纲进行教学的冲击,电影中奈娜对克迪亚说“难道只有写进教学大纲的方法才是对的吗”,这似乎也暗含着对传统教学方式的质疑与拷问。

最后,教师要做到对教育结果差异化的包容。差异既是个体的特征,也是教育的目的,更是一种方式,对教育结果差异化的包容才能实现对教育主体多元化的关照。奈娜老师面对14个禀赋差异、性格迥异、爱好多元但学业成绩一直不及格的学生,能够接纳并包容他们的不足,尊重他们的生活经验与兴趣,客观公正地对待每个学生,不轻易否定每个学生。正所谓,“一般的老师教学生知识,更好一点的老师教学生理解,更更好一点的老师激励学生”。在奈娜老师看来,教育并不是一桩优胜劣汰的工程,而是依循着生命本真的大爱,用情感、善念去呵护孩子,引导他们遵守规则,并拥有约束自己行为的力量。

教育之启蒙在于对人之“奴性”“物性”的打破和解蔽,而教师之包容则是对人之差异与善恶的接纳与改造。2017年11月在加拿大国际教育机构(CIEO)举办的题为“21世纪包容性教育环境的创设”的论坛上,一些学者提到“包容性社会是世界发展的趋势,教育必须跟上这一步伐”。教育包容性是无可争议的事实,是教育的本真所在,可减少排外和边缘化的事情发生,冰释或弥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与鸿沟。教育包容性于教师亦或学生而言都是一种教育的救赎,《嗝嗝老师》以一种饱含人文关怀的情感基调,渲染上“教育包容”这一理念,着墨于格差社会这一底板之上,向我们传递出了教育的真谛。

【张雅慧,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谷 月

读者热线:010-62027510

投稿邮箱:zgdy_guancha@163.com

猜你喜欢
包容性教学方式老师
从拉威尔的《波列罗舞曲》议印象主义风格的包容性
包容性设计专题引介
“真”学习:基于“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式改进
浅谈新型信息化教学方式的困境及解决策略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包容性金融统计框架初探
六·一放假么
企业文化的包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