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学科育人功能的实现

2018-12-25 10:59周同学梁青
中国德育 2018年22期
关键词:化学学科科学

周同学?梁青

在以立德树人为教育根本任务的新时代,学校教育应致力于教书和育人、教学和教育的统一,使德育成为学科教学的内在价值追求,而不是学科教学的额外任务。本文以鲁教版(五四学制)初中化学八年级第五单元第一节第一课时“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为案例,探索初中化学学科德育实施的路径和过程。

一、引领学生深度感悟化学学科的独特价值

化学学科是在分子、原子的关系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探究物质体系内各微观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改造或创造物质以满足社会需求的应用学科,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对物质世界组成与变化的基本认识,掌握独特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方法,树立正确的科学伦理观念与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学会遵守科学规范并养成科学的生活习惯。以“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一课为例,笔者经过反复研读《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质量守恒定律二级主题中的标准,将这一课中学科德育目标归纳为以下四方面:一是引领学生认识到化学变化中这一基本的、普遍的自然规律,旨在培养学生质量守恒的唯物主义思想和崇尚科学的世界观;二是从宏观物质的变化现象和微观分子、原子反应原理的角度去认识化学变化,引领学生进一步形成变化观和元素观,旨在培养学生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的学科思维方法和见微知著的思想;三是引领学生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学科的重要意义,懂得定量研究为化学学科开辟了一片新天地,特别是引领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发现、推出质量守恒定律,引导学生认识遵守实验规则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性,深刻体会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科学分析的推理方法,深度体验感悟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科学意识和责任担当;四是引领学生感受科学发展的曲折历程,学习科学家敢于质疑、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激发他们的创造力。由此,笔者认为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引领学生感悟化学学科的独特价值。

第一,引领学生学会化学学科中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的独特思维方式。为了凸显化学学科独特的思维方式,笔者在本课中指导学生观看了过氧化氢分解的微观过程,变抽象为具体,辨析质量守恒的根本原因,帮助学生形成见微知著的思想。指导学生利用元素守恒观去科学辨析“水变汽油”的真伪,引导学生经过思考作出理智、科学的判断,培养学生崇尚科学、远离迷信的科学世界观。指导学生理解质量守恒的微观实质,学会用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独特视角看待物质世界的化学变化,深刻理解物质“不生不灭”哲学思想的科学基础,引领学生意识到物质的变化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从而逐步养成追求真理、坚持真理、崇尚科学、自觉运用科学原理和客观规律做事的求真精神和科学品质。

第二,引领学生掌握化学学科必备的研究方式—科学探究。教师引领学生学习科学家思考、探究、解决问题的方式,并不是为了让他们将来人人都成为科学家,而是为了使学生体验和熟悉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保持和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各种化学现象的好奇,且由好奇产生浓厚的探究欲望,转移到深入揭示物质变化的基本规律和内在的化学原理上来,以具备适应未来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科学素养。本节课对学生来讲,理解质量守恒定律比较困难,原因是他们日常生活中关于这方面的生活经验不多,阻碍着学生对该定律的建构,对很多学生来说,这也是第一次从定量角度去思考化学反应前后物质之间的关系。为了引导学生亲身经历以“提出问题—科学猜想—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微观探秘—知识迁移—评价反思”为主线的科学探究过程,笔者首先指导学生自觉探究教材中三个化学反应前后的质量有无变化的科学事实;随后引导他们敢于根据事实独立思考,用科学的语言描述出来,逐步梳理提炼出理性的知识;最后启发学生自主建构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定义。由此,引领学生深刻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养成自我建构知识的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科学推理能力、实证意识和诚信意识。

第三,引领学生具备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化学学科必须坚定的核心价值。因此,引领学生进行实验方案再设计和实验操作再创新就显得特别重要,有助于启迪学生不迷信权威,培养学生敢于实践、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品质。例如,实验中关于白磷在密闭的锥形瓶内燃烧这一步骤,教材中用酒精灯隔着石棉网加热锥形瓶等方法比较繁琐。为此,笔者引导学生进行了创新,设计了一个新方法:由锥形瓶、橡皮塞和铜条组成的装置,铜条一端砸成了一个小勺,用来盛放白磷,利用铜的良好传热性加热铜条点燃白磷。经过实际测验,这个新装置只用了83秒的时间就达到了应有的效果。这激起了学生们极大的兴趣,他们开始自发地积极改进和探索,经比較发现,新装置操作简便、点燃方法简单快速、刷洗方便、用仪器少、安全性高。通过这一教学设计,既能引领学生主动实践,获得积极的体验,又能培养学生实践创新、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第四,引领学生感受绿色化学的独特价值。在教学中,笔者有意识地引领学生选择生活废旧物品替代实验仪器,拉近了化学与生活的距离,给学生树立了废品不废的观念和物品再利用的理念;科学开展微型实验,引领学生自制教具,在动手实践中切身体会到微型实验具有仪器简单、用剂量少、反应时间短、现象明显等特点,增强了学生的节约意识;指导学生课后进行废物、废液的绿色回收,使学生感受劳动的艰辛、资源的珍贵,体验绿色化学在人类可持续发展中的巨大价值,激起学生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科学觉醒和责任担当。

二、引导教师注重教学中的学生道德体认

以知识为载体进行学科德育,必须通过学生的道德体认来进行教学,其基本过程是德育的体验—辨析—内化—引领。道德体认总是从体验开始的,体验是基础,是以身体之、以心悟之的过程。辨析是对道德情境等的辨别、分析,目的是使道德品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引领实践的方向,形成自己的价值信念。在“质量守恒定律发现历史”这一知识点的教学中,笔者设计了如下过程引领学生完成道德体认。

1.引领学生体验伟大思想的起源,感悟中华民族的精神。首先,引导学生阅读思考:“物质不灭”的思想在历史上是谁先提出的?是如何表述的?对此你有什么感想?旨在引起学生对伟大思想的心灵共鸣。其次,启迪学生明白伟大思想起源之根是古人有科学的唯物主义思想和敏锐的观察力,善于观察和思考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现象;有非凡的想象力,能透过现象思考其本质。只有在具备了这些基本能力和素养的基础上,才可能形成伟大的科学成果,推动世界的发展。最后,引领学生了解中国古人超前的科学理论和思想,激发学生身为华夏子孙的自豪感,学古人智慧面向未来,为祖国之强大而奋力前行。

2.引领学生辨析科学真理产生的曲折历程,顿悟科学精神的宝贵。首先,指导学生认识和探寻在发现质量守恒定律中功不可没的两位科学家—波义耳和罗蒙诺索夫。其中,波义耳仅仅是发现了一个重大的科学现象,而罗蒙诺索夫对波义耳发现的“嘶嘶”声产生了疑问,紧紧盯住细小的现象,想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可贵的是能运用天平进行定量研究,由此发现了一个伟大的真理。紧接着,引领学生从这两位科学家的事例,体悟成功的必备条件。罗蒙诺索夫善于观察、思考意外,进而能提出一个有巨大价值的问题,并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运用新的科学方式去深入研究,有敢于质疑、勇于探索和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以这样的方式展开教学,学生的收获远远比一个知识点更加丰富。科学家的真实经历和成就能激起学生的思想涟漪,使他们认识到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和严谨求实的科学品质的重要性,牢记“提出问题”是一个人最大的智慧。可见,教师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便能够更加合理利用化学史的知识点开发化学课程中的德育资源。

总之,在化学学科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将学科德育与学生的成长融为一体,教育引领学生主动实践和进行道德体认,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精神,唤醒学生的责任担当和国家认同,这是学科德育的要求,更是化学教师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和方式。

【周同学,山东省莱州市柴棚中学,正高级教师;梁青,山东省烟台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高级教师】

责任编辑︱何 蕊

读者热线:010-62003990

投稿邮箱:zgdy_huati@163.com

猜你喜欢
化学学科科学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超学科”来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