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少儿健康素养特征和提升策略

2018-12-27 06:53潘月红
小学科学 2018年12期
关键词:素养学校教育

◇潘月红

健康素养的概念是针对少年儿童人群提出的。这个概念把健康看作是一个综合的内容,和人的生理机能、心理机能等紧密相连。本文选取小学两个同年级平行班进行研究,通过大量的数据获取当下少年儿童健康素养的基本特征,并依次提出完善策略。

20世纪70年代由Simonds提出的健康素养概念以少年儿童为调研对象,提出了少年儿童健康素养是社会公共政策的一部分的重要论断。这使其在今后几十年的非临床发展背景下,被人们越来越多地提及与认同,逐渐成为公共卫生政策的优先发展领域,个体以健康素养为基点对社会进行适应成为新的研究方向,也使关于其特征的分析和策略的提升具有了重要的现实价值。

一、少年儿童健康素养概述

1.定义

健康素养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其中包含着人们对健康知识的认识、对健康服务的理解、对健康技能的把握等一系列指标。而健康这一概念本身的内外部因素就非常复杂,因为它不仅取决于个人每天所做的健康决策,还和人们面临的生活环境、周围人的影响等等有着关联。所以,至今人们对于健康素养的定义都是众说纷纭的。笔者综合了多家之言,总结出少年儿童健康素养的概念应该是少年儿童外部身体机能与内部情绪情感统一之后、一种有助于个体运用自身知识与技能应对各类复杂的健康事物,从而实现预防、保护、促进和服务的行为能力。而少年儿童基本上都是在校学生,所以他们对于健康素养的定义还需要关注年龄这一属性,对他们可以利用资源获取信息的能力要多一些关注。

2.健康素养形成的影响因素

影响健康素养提升的因素比较多,所以从2004年开始,相关学者就进行了健康素养概念模型的研究工作,一方面需要阐述健康素养的维度,一方面要界定健康素养的关键性内容。

健康素养作为个体与健康背景(健康信息、服务相关的人或物)的中介,在维度的确定上是和社会文化、卫生服务、教育事业等关键性因素相适应的。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健康素养水平低的人会为之后的身体发育埋下沉重的隐患。从宏观层面来看,种族特征、人口学特征、政治倾向也会成为影响健康的关键性因素。

2008年,德国生物学家Manganello结合生态学模型,提出了青少年健康素养的发展框架,认为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新新人类的健康素养不仅包括个人的年龄、性别、受教育水平、认知技能和身体机能,还包括了对媒体设备的运用能力。一个能够成熟运用媒体各项功能的青少年也必然能将卫生服务体系、教育体系、大众传播体系等等联系在一起。

2009年,法国学者Higgins以学校健康教育课程为中心,建立了中小学生的健康素养模型,他将这个模型分成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微观水平,以少年儿童个体的价值观、知识水平、情感态度、经历等等为指标;第二个层次是中观水平,以少年儿童经常活动的区域,如学校的健康教育课程、教师的讲授方法、课时长度、家庭的健康教育方式、教育频率等等为指标;第三个层次是宏观水平,涉及少年儿童所在的社区、社会的一些指标。如社区的管理水平、邻里关系、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形态等。将这些指标罗列出来之后,Higgins发现,他们的健康素养是和本人对健康问题的兴趣、理解程度,以及他们对所学健康知识应用于实践的动机紧密相关。学校对于学生获取和理解与健康素养有关的知识方面具备天然的优势,他们可以连通学校和社会,从而使学生们更深刻地理解健康素养。

2012年,社会学家Paek应用健康社会化模型着重探讨了少年儿童健康素养的形成与强化过程。他发现了两个重要的指标:一是少年儿童与父母、同伴的交往频率和交往质量;一是社会上的传播介质在健康信息上的传播频率。他认为这些外在的因素,直接影响着学生对于健康素养的认知态度,进而推动或阻滞学生健康素养的形成。

总而言之,自21世纪初针对少年儿童健康素养开展的各项研究,都指明了这一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不是自动的过程,它需要通过搭建系统框架,采用各种方法,创建外部环境等共同助力,恰如少年儿童其他素养,健康素养也是个体、社会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少年儿童健康素养的特征

我们之所以对少年儿童健康素养的相关因素进行研究,目的就在于提出改善和提升学生健康素养的策略,为这些策略的实施找到恰当的切入点,从而最大范围地整合各个层面的资源,促进学生健康素养培育的新思路的诞生。为了让研究的结果更加客观,有科学的依据,本文选取了六个年级的学生完成《小学生健康素养问卷》。该问卷由基本知识、生活方式和基本技能3部分构成的,每部分设置7个选择题,答对1题计1分,答错无分。

将总分21分换算成为百分制后,我们发现学生健康素养的形成,呈现出螺旋上升、逐层下降的特征。在一年级和六年级时会形成两个峰值:一年级的峰值是由学生个人的认知能力、价值观、已有的知识水平等决定的,我们可以看作是一个“先天性”数值;六年级的峰值则是由学生经过学校健康教育课程的教育循序渐进而来的。最低点出现在三年级,这时候学生面临低年级向中年级的第一次转型,个人的认知水平开始发挥更大的作用,整合能力较好的学生过渡不明显,整合能力迟滞的学生只能达到40分的平均水平。

在基本知识、生活方式和基本技能三项指标中,学生们的基本技能得分最高。换算成百分制,平均可以达到85分。生活方式的差异比较大,同年级中最高分(85分)和最低分(28分)之间有三倍之余的差距。可见,家庭健康教养对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差距过大的表现,也造成了学生健康素养的参差不齐。

三、少年儿童健康素养的提升策略

1.改善环境,奠定素养形成基础

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它们是构成一切素养的基础,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特指学校的环境。作为教书育人的场所,学校本身就承担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行为的责任。健康行为要想形成,学校适宜的环境是不可少的条件。小到物质保障,如能不能提供清洁的饮用水、学生运动的设施是否健全和结实、餐食是否达到了规定的标准等,大到在课程的设置上选取了怎样的教学内容、一周内的教学频次是怎样的、课程的设置有没有充分考虑到因材施教等。让学生在一个良好的学校环境中,学习和巩固健康知识,进而养成良好的个人健康行为。既可以保证学生的受教质量,还可以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远离校园暴力和网络沉迷。

2.重视技能,发展综合健康素养

学校教育的另一个职责是培养学生的技能。通过课程和多种形式的传授,来提高学生的核心知识和技能,进而提高学生的健康素养。在这个过程中,技能成为一个基点,主要帮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和体验中,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这个过程中发现问题、观察问题、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运用到逻辑思维、批判思维、创造性思维。在各种思维碰撞的过程中,学生获得了客观认识自我和管理自我的机会,他们必须通过和外部环境的不断交流和协作,来建设自己的心理能力,这就是健康素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然后,学生的综合保健技能也会大幅度提高,能够为自己的健康做出适宜的决策,提升个人的安全和幸福指数。

3.改善服务,提供健康教育中点

少年儿童的成长是一个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所以,仅凭学校一己之力去构建少年儿童健康素养的培育屏障是不切实际的。学校作为社会和家庭的一个中间基点,可以充分地利用自己的优势,把学校和学校、学校和家庭、学校和社区等各个相关的健康服务机构联络起来,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健康服务。在这个合作与连接的过程中,把服务和教育居于同等重要的位置上,促进教育和服务链条的整合。实际上,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服务。健康教育是健康服务的一个延伸。少年儿童在成长发育的过程中,身体的形态和素质处于不断的变化中,健康服务不仅要关注普遍性,还要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兼顾不同身体素质、不同健康需求的学生,提供适时必要的、一对一的保健服务和指导,而这样的状态必然是社会多主体共同作用才能形成的。

4.三位一体,护佑学生健康土壤

家庭和社会都是少年儿童成长必需的环境。在提升学生健康素养方面,我们迫切需要三位一体的宏观框架。首先应该了解家庭对学生健康素养的影响,对家长的健康观念、健康意识、健康管理能力做一个普遍性的调查,然后以提高为目的,组织家长沙龙,召开健康讲座等,让家长间的相互交流也成为一种启迪和促进的方式,从而使家长真正重视其孩子们的健康素养。而在社会这一角度,也是有相应的优势可以发挥的,社会的涵盖范围非常广泛,善于组织各类资源,例如能够将新旧媒体聚集在“麾下”,为社会公民,特别是学生、儿童、青少年提供科学、准确的健康信息和资源,帮助各个群体在面对健康决策时,能够及时、便捷地获取有关信息和支持,接受正确的健康指导,这一点是任何一个主体无法比拟的。除此以外,学校可以与家长、社区、媒体不断调整协作,共同商讨一个学生健康素养能够达到的普适性目标,设计和开展相关活动,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促进整个社会健康教育的可持续化发展,使健康素养教育真正成为少年儿童成长的源源不竭的动力。

健康素养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的框架较大,内涵丰富,是健康服务和健康促进的延伸。在这个基础上对少年儿童健康素养的特征进行分析,目的在于从社会的基础人群中提高公民的身体素质,让健康成为全社会能够共享的资源,合理有效利用的同时,也为社会的发展带来效益,让教育真正承担起将学生培养为具有健康素养的个体、成为社会各项事业的有力接班人的责任。

猜你喜欢
素养学校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