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枪支文化的形成

2019-01-04 03:30帕梅拉哈格李小龙
书摘 2018年9期
关键词:枪支文化

☉[美]帕梅拉·哈格 著 李小龙 译

美国枪支文化的历史来自传说和大众记忆,如果未经删减,大概是这样的:美国生来就是枪支文化社会。美国人民与枪支有着独特持久的关系。这种关系在独立战争时期由民兵开创,自此之后不断发展。这种关系有人赞美,有人谴责;然而,无论是赞美还是谴责,都属于正常现象。枪支一直以来都是美国人民生活的基本组成部分。宪法《第二修正案》贯穿现行枪支政策的始终,具有历史性意义,保证了枪支的独特地位。枪控思潮是近来才兴起的。平头百姓与个体公民构成美国枪支故事的主要内容,这些人里面,有些持枪变成英雄,比如边疆开拓者、只身在荒野长途跋涉的丹尼尔·布恩、爱国民兵;有些则沦落为恶棍,比如罪行累累的凶犯、逍遥法外的歹徒。枪支的传奇主要形成于19世纪初暴力横行的西部边疆地区,这种传奇关乎个人权利:它保护个人权利不受政府侵犯,保障公民自由和地方自治。

枪支不是特殊商品,与铁铲别针无异

关于枪支,在美国最有影响力的陈词滥调应该是枪支例外论。无论是枪支论辩的哪一方,许多人都认为美国与枪支有独特的关系,不管这种独特的关系应该得到赞美还是遭到谴责,它都是美国枪支文化形成的基础。人们普遍认为,美国人一直喜爱枪支,或者说,“枪支是美国人身份的一种象征”。

美国之所以形成枪支文化,并不是因为枪支是美国人固有属性的象征,也不是因为它是美国文化中的特殊存在。事实恰恰相反。从商业贸易的角度来看,枪支是非例外主义的产物。在枪支制造的初期,政府认为枪支是用于战争和国防的特殊武器,它的有效生产有利于发展保障性合同和市场,吸引外界慷慨投资,增加保护性关税收入,促进国家兵工厂与新生私人企业间自由的创新互动。后来在一段关键时期,枪支不断扩散,又经过许多年之后,枪支才像带扣和别针一样成为普通的商贸产品。枪支就像铁铲一样,人们不会因为使用它而遭受良心的谴责,也没有专门针对枪支的规章条款、禁令、价值观念,枪支生产和销售都不带任何神秘色彩。事实上,在1898年总统武器禁令权正式生效之前,没有针对国际枪支贸易的特别规定。总而言之,枪支的存在绝非例外。

比较讽刺的是,如果我们在枪支贸易的早期就将枪支定性为特殊商品,美国有可能不会形成枪支文化。那样,我们的政治、法律和其他监管力量可能会和世界其他地方一样早早地限制或规定枪支生产和销售。美国的枪支文化是以商业活动为原型形成的,因此它被贴上了历史学家约翰·布卢姆所说的“商业与道德无关论”的标签,这一标签或许无法消除。今天,虽然美国约有3亿支枪在流通,但是美国枪支文化的出现毫无征兆。美国枪支文化深深地刻上了枪支产业资本家的烙印,是他们个人品格和雄心壮志的反映,但是并没有受到外交官、政客、将军和政要的影响。宪法《第二修正案》并没有设计、发明枪支,没有给枪支提供专利,没有大规模生产枪支,没有替枪支搞宣传、做营销,也没有销售和分配枪支,而如今的枪支政策都是关于《第二修正案》的辩论。事实上做出这一系列行为的真正主体是枪支产业,而枪支政策中涉及枪支产业的内容却寥寥无几。

正是在商业与道德无关论和非例外主义盛行的社会背景下,温彻斯特将企业命运和财富都押在性能更高的改良型步枪身上。温彻斯特虽然这么做,但是他本人并不是枪匠或枪支爱好者,而只是一个19世纪的资本家。后来有人回忆,温彻斯特自己从来没有私人枪支,从来不在家里展示枪支,靠枪支成家立业和发家致富的他也从来没有开过枪。起初,他只是男式衬衫加工商。如果说他和某类人相似,那一定是靠自己力量取得成功的先锋阶层,他们轻视艰难晦涩的学问,但是可以借助企业、机械和科技的力量掌控世界;他们可以将世界击得粉碎,然后重新设计重新组装,使之变成能获取更大利益的模式。奥利弗·温彻斯特对工业生产的技能痴迷不已,但是对产业目标并不关心。因此,他做起了枪支生意,就像同行转行做束酸带或锤子一样。

是人们需要枪支,还是枪支需要消费者?

美国枪支文化中的第二大陈词滥调,正如社会学家詹姆斯·怀特所言,是认为“有需求才有供给”。有些人相信,在一个充满愿意挑拨是非的持枪者的国度,枪支已是司空见惯的东西,正是因为前期需求的客观存在,才有了后期的枪支生产。然而,枪支产业分类账簿上记录的内容则迥然不同。从分类账簿上我们可以看出,枪支市场上的创造与发现、发明与再发明是枪支生产资本家工作中的“有形之手”,它们是循环往复的活动,是枪支交易的基础。

在手工艺发展阶段,美国已经生产了大量枪支,人们对枪支的需求量还是很大。到了工业化生产阶段,塞缪尔·柯尔特和奥利弗·温彻斯特创立了私营兵工厂,取得专利生产新式六发左轮手枪和速射连发步枪;这一时期,机器能生产多少枪支,美国就有多少枪支。从枪支产业资本家的角度来看,供应创造了需求。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枪支和其他商品没什么区别。

毫无疑问,美国军队是枪支出售最便捷的市场。为了寻求政府支持,柯尔特在华盛顿威拉德国家大酒店举办了香槟酒会。公司的财务主管,也就是柯尔特的堂兄对此非常恼火,他说:“你以为用几瓶陈酿马德拉酒就能让公司生产的枪支得到认可?”从19世纪40年代到内战爆发,柯尔特和温彻斯特都在努力争取和政府签订枪支销售协议。在此期间,他们灵机一动,决定开拓其他市场。为了争取一位普通客户,柯尔特在纽约炮台公园展示了自己的手枪,但是收效甚微。其原因正如这方面的一位专家所说,是“普通民众不需要连发手枪”。在纽黑文,人们一听说温彻斯特的工厂“每天可制造200杆步枪”,纷纷认为他“失去了理智”。柯尔特专利武器制造公司档案里面有一本书信册,详细记述了该公司与其经销商联盟就“推动”多少枪支销量问题而展开的激烈辩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迫于战时工厂扩建和累累负债,温彻斯特连发武器公司只能再次扩大销售规模。为此,公司主管草拟了一份宏伟规划,即国家“少年计划”,目标是让全国10~16岁的少年买枪。该公司内部销售函件解释说:“一旦当地的孩子长到12岁,他们就成了公司的潜在客户。”这是该公司采取的新举措。这时,该公司宣布在全国进行“世界史上”最大规模的枪支营销活动。枪支市场和需求只能由枪支贸易开辟和创造。

由这个例子可以引出另外一个关键点。大多数人都以为枪支只是“出售自己”,以为枪支产业靠的是原始需求驱动,这种需求不受产品促销和市场营销的影响,而企业数据表明,现实情况并非如此。有些需求一直存在,而且永远都会存在,这是事实。然而,枪支产业需要通过大批量销售来支撑大规模生产,而这种大批量销售往往能起到作用,这也是事实。另外,随着枪支产业发展壮大,无论在什么时代,也无论在什么条件下,大批量销售都会不断发挥作用。

21世纪的枪支政策里还有一个陈词滥调,就是认为美国人对枪支的喜爱之情是永恒的,或者至少美国有史以来人们就一直喜欢枪支。

实用性弱化,枪成了情感依托

可以肯定,有了枪支就有了枪支方面的专家;纵古观今,无论书中记载,还是口头相传,总是能找到证据证明人们对枪支怀有各种情感,这种情感可能是喜爱,也可能是厌恶。从温彻斯特公司早期的广告可以看出,那时枪支和耕犁一样,是日常使用的工具,而不是带有文化因素的东西,也不是人们崇拜的对象。在很大程度上,那时的广告强调的是枪支的功能,一些枪支生产巨头也通过《美国农学家》这样的平台寻找市场。温彻斯特连发武器公司设想的主要客户是“普通枪支用户”,比如农民或乡村猎人。

到了20世纪初,枪支产业的性质发生了变化。此时,国家的城市化水平提高了,西方的武力征服也结束了。因此,从理论上来说,枪支销售量会随之减少。然而,在1890年至1914年间,温彻斯特连发武器公司依然生意兴隆。这段时间,该公司资产净值增加了1550万美元。1875年,该公司枪支出售量为9800件;1880年,枪支出售量为26500件。到了1914年,该公司枪支出售量达到292400件,分别是1875年和1880年出售量的13倍和11倍。随着枪支实用性减弱,枪支逐渐成为带有情感价值的东西;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必然结果。为什么美国人喜爱枪支?一个很简单的原因就是一旦生产、销售枪支的商家隐藏了枪支的实用价值和功利价值,曾经需要的东西只能变成如今珍爱的东西。这表明,人们对于枪支的情感和政治依托,或许只是我们站在20世纪回首19世纪时产生的一种后视现象。

大名鼎鼎的温彻斯特M1873系列,被称为征服西部之枪

有些人根本不需要枪支,对温彻斯特连发武器公司的产品不感兴趣,该公司依然通过内部公告的形式,指导销售人员如何争取这些客户。到了今天,一些商家仍然看好温彻斯特公司主管的这种做法。这再一次说明,在当今全新的消费文化中,枪支并不是商业趋势的例外,不管商业活动的产品是肥皂还是步枪。温彻斯特公司将现代美国枪支推向看似完全相反的两极:一极是奢侈品,就像“帕卡德汽车、高尔夫球具、钻石”这类非生活必需但让人梦寐以求的东西;另一极是自然或本能需要的东西,从现代心理学角度来说就是所有“真男人”都想拥有这种东西。无论是哪一极,枪支都是令人渴望的东西,而顾客想买枪支,主要是出于商家的引诱。

随着20世纪第一个十年接近尾声,枪支产业的目标客户逐渐由“普通枪支用户”转变为“枪迷”。“枪迷”有强烈的恋枪情结,他们会出现在枪支制造企业的通讯录和枪支杂志的封面上。由此,最初需要枪支但不是特别想要枪支的人,最终变成了想要枪支但不是特别需要枪支的人。

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政府为了加强国防,同武器制造商展开军工合作,这种做法实际上促进了公民枪支贸易的泛滥。这是非常重要的事实,但是几乎被人遗忘。在此期间,联邦政府首次提出进行枪支管控,在国会上引起争论。美国战争部、枪支制造商和其他方面认为,如果私人武器制造商不能在和平年代找到市场,就无法在战时提供公众所需。因此,即使美国人民对暴力犯罪提高警惕,对世界大战深恶痛绝,枪控政策仍然无法在政治上获得通过,部分原因就在于此。

讽刺的是,20世纪和21世纪的枪控政策都将关注的焦点放在枪支所有者和“沉溺于枪支的人”身上,而非枪支制造商身上,因为前者热情高涨、易受鼓动、情绪用事,而后者客观冷静、充满理性。21世纪的枪支政策在此基础上开始定形。现代枪支本是19世纪机械生产的产品,却不幸成为20世纪政治生活的产物。

美国枪支暴力的悲剧起源于世俗的枪支贸易。有一点人们已经忘记,却是不变的事实,那就是:促进美国枪支文化形成的是不受道德原则支配的商业贸易,而非“死亡贩子”(军火商)的罪恶意图或枪手的西部探险。当今美国枪支文化的形成,得益于对广大新型市场孜孜不倦的追求,这些市场对美国社会的影响非同寻常。即使如此,枪支政策依然专注于解读枪支的奥秘。一提到美国枪支文化,人们就会联想到很多东西,比如《第二修正案》、民兵、狂野西部枪手、牛仔、边疆地区、个人主义、黑帮团伙、暴力犯罪、电子游戏、男子气概和好莱坞。总之,一切的一切都被归结为美国枪支文化的来源,殊不知这种文化只是商业贸易的产物,以前是,现在也是。

猜你喜欢
枪支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枪支无法鉴定,能否构成非法买卖枪支罪
谁远谁近?
巴西成为全球因枪支死亡人数最多的国家
“枪支共享”
澳大利亚民众上缴逾5.7万支非法持有枪支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