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民宿”产业助力成都乡村振兴的研究

2019-01-04 14:02朱自强
安徽农学通报 2019年18期
关键词:民宿特色旅游

祁 玲 朱自强

(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崇州 611231)

近年来,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民宿已成为旅游产业中“一颗闪亮的新星”。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我国民宿从业者已近90万人,分享住宿市场交易规模约243亿元,各地旅游市场的民宿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1 成都乡村民宿发展现状

随着成都建设世界旅游目的地目标的提出,成都旅游市场越来越受到民众的关注和热捧,旅游市场一派欣欣向荣,散客旅游、度假旅游及乡村旅游成为了旅游市场的主旋律,民宿业也应运而生,尤其是乡村民宿业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各区市县的民宿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如龙泉尘外民宿、三姑民宿、隐约民宿,崇州闲来民宿、花见客栈,都江堰向东漫生活、上山上、坐忘森林酒店,蒲江素舍民宿,大邑杨柳的院子,彭州果徕民宿、麓岭晓苑,温江淼兮帐篷酒店等堪称成都乡村民宿业的精品。树屋、田园观景房、天窗房等精品民宿,无一例外地选址在环境优美、空气清新、远离世俗喧嚣的安静乡村,给客人营造出家的温馨和味道,让客人感受到家人般的温暖,巧妙地迎合了现代都市人向往慢生活、追求环境美的心理需求。

2 乡村民宿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乡村民宿发展是市场化的产物,也是田园综合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和经营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证照不全民宿合法经营所需的6个证件:卫生许可证、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特种行业许可证和消防检查合格意见书、食品流通许可证或餐饮服务许可证。看似简单的6个证件,办齐却并不“简单”,因民宿的土地产权归属、用地性质问题,消防证书的办理成为了大部分民宿的“痛点”。由于证照不全,房屋安全和消防安全成为了客人入住的最大隐患。

2.2 内涵欠缺乡村民宿普遍能够结合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进行改造或装修,或古朴,或清新,或独特,从硬件配备上看,大多采用了乡村原滋原味的材料,如木材、竹子、鹅卵石等建筑材料,进行建造和装修,形式上也有诸多雷同之处,或山景房、河景房、田景房、树屋、帐篷等形式。这导致许多地方的民宿建造都出现了复制的现象,从建筑材料到建筑风格都很难做出特色,过分注重外在的形式,而忽略了内涵建设,并未结合当地的自然特色和文化特色进行建设。以都江堰为例,乡村特色可以体现出熊猫、山水特色、文化也异彩纷呈,有道家养生文化、林盘文化、诗歌文化、书画文化、盆景文化、竹编文化等。不同的地区若结合本地不同的自然风光,或以山水点缀,或以花竹装饰,展现出浓郁的地域自然风光特色;再进一步以道家养生文化、书画文化、诗歌文化为载体,可开发出特色体验产品。

2.3 服务不足民宿服务员不是经过标准化的训练可以做到的,而目前的民宿市场要么是按照酒店的标准化进行管理,要么是按照农家乐的经营方式进行管理,都是极为不妥的。

3 民宿植入文化内涵建设的必要性研究

随着国家相关民宿政策的逐步完善,作为民宿经营者和管理者,有必要深入思考未来民宿的发展道路。民宿发展离不开硬件和软件建设,纵观酒店业的发展,住宿接待业除了适应日益发展的需求市场外,亘古不变的经营法则便是建设企业独一无二的文化特色。

3.1 避免同质化建设当前,民宿建设呈现出遍地开花的趋势,如一味模仿复制成功经验,进行同质化建设,必将引起顾客的视觉疲劳。因此,民宿的建设也应该因时因地进行设计,硬件设计上,要尽量体现当地特色,以都江堰为例,民宿建设可以结合都江堰川西民居风格进行,或典雅、或古朴、或清新的川西民居风格设计。不同的地域结合自身所处地理环境和文化底蕴进行内涵建设,如林盘农耕文化、猕猴桃农产品特色、精致的竹雕工艺等进行打造,各自形成自身的特色,避免同质化给客人带来的审美疲劳。

3.2 顾客品质化需求当代人生活和工作压力的倍增,导致城市人对乡村生活无比向往,田园综合体应运而生,但是其在追求乡村宁静、优美的乡村环境的同时,也有了对住宿的品质化需求,需要民宿经营者营造出高品质的住宿环境,让顾客既能欣赏到山水田园风光,又能享受到舒适的住宿环境,并且感受到家的温馨,缓解工作压力,愉悦身心。民宿经营者应尽量选择生态环保的材料,贴近大自然的建筑风格和装饰风格,方便且人性化的设施设计,高品质的床上用品和洗漱用品、干净整洁卫生的环境营造等方面着手,打造清新自然又不失档次的民宿新业态,并结合高科技元素、信息技术等实现设施设备的智能化操控。例如,充分发挥都江堰“地球仓”项目的可移动性、环保、科技等优势,使得民宿的选址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房间的智能设计,使仅有的空间既可以变成会客厅,也可以成为卧室,满足客人多功能的需求。

3.3 民宿特色化趋势近年来,主题酒店的兴起便是文化竞争的必然产物,文化的植入使得酒店向特色化、差异化、品质化的方向转变。同样,民宿业也需要进行特色化建设与经营,而文化是特色化经营最好的切入口,也是让民宿保持长久生命力的源泉。以成都周边民宿为例,各区县市均可围绕自身文化特色进行差异化建设,如都江堰以道家养生文化为切入点,也可以设计众多与道家养生文化相关的体验产品,如养生食品开发、太极活动体验、养生论坛举办等。结合地域文化,从硬件和软件建设入手,打造不同地域,不同风格,各具特色且不可复制的民宿样板。

4 “文化+民宿”助力成都乡村振兴实施的路径

成都市制定了建设世界文创名城、世界旅游名城、世界赛事名城、国际美食之都、国际音乐之都、国际会展之都(“三城三都”)的目标,这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巴蜀文明,推动天府文化繁荣和发展的重要决策部署。建设世界文化名城,对乡村振兴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乡村文化的复兴和乡村旅游的兴起是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重要抓手。乡村振兴除了环境和经济条件的改善,也包含乡风民俗的振兴和崛起,因而民宿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将起到必要的服务配套支撑作用,也是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同时也承担了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职能。民宿不仅是给外来游客提供住宿的场所,也是展示乡风民俗等乡村文化的载体,只有结合当地文化,民宿才能保持持久的生命力,从而推动乡村振兴。

4.1 民宿硬件配套与文化的结合民宿与文化结合的外显形式便是从硬件入手,从建筑外观到设施设备都可注入当地文化。

4.1.1 建筑外观与文化的交融 帆船酒店之所以能成为迪拜的地标,就是因为其外形与环境的完美融合,如同一搜即将扬帆起航的帆船矗立在大海中,从一处旅游配套设施转型成为了世界知名的旅游吸引物,这便是建筑外观与文化完美结合的范例。民宿作为旅游配套设施,同样也需要从文化入手,挖掘当地文化内涵,将文化与建筑外观相结合,形成外观独特、形象鲜明的地方文化代言。以都江堰七里诗乡黄家大院为例,淳朴的川西民居与当地林盘文化相结合,让一座座民居小院都坐落在竹林中,再在院墙上写上当地农民诗人创作的诗歌作品,完美地将川西民居、林盘文化和诗歌文化进行有机结合,凸显了当地的独特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成为了不可复制的民宿精品,同时也是宣传当地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4.1.2 设施设备与文化的交融 民宿的打造是由外而内的,有了地方风格的建筑外观,还需要将内部设施设备结合当地文化进行设。比如,都江堰六善酒店,在设施设备上全部采用木材作为原材料,突出当地木材丰富的特点,也是倡导环保的表现。有的民宿则创新采用竹子作为装饰材料,突出民宿古朴风格的同时,也展现了川西竹文化。在民宿装饰品的设计上,可更多地考虑采用当地特色的元素,挖掘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中的地方文化特色,便可进行当地独具特色的设计,让当地资源通过民宿产品呈现给旅游者。

4.1.3 酒店布草与文化的交融 布草是民宿文化体现的重要载体,通过客人入住的体验无形地感受。不少主题酒店都将其主题文化呈现在布草上,比如青城山鹤翔山庄,将道家文化相关的图案,如仙鹤、松树等通过床单、被套、毛巾、睡袍等载体展现,让客人感受无处不在的道家养生文化。另外,民宿也可充分利用客人使用的物品,将当地民风民俗或传统文化等进行展示,在振兴乡村文化的同时,也宣传了当地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了客人入住体验的亮点。

4.2 民宿软件服务与文化的结合民宿是提供家一般温暖和温馨的住宿场所,因此,除了硬件上文化的注入,还应关注软件服务,要通过服务来传递家的温暖和舒适,让客人感受到家的文化氛围,这就需要民宿主人了解当地文化,并对服务员进行培训,让每位服务员都熟悉当地文化。如都江堰当地的李冰父子故事、张道陵传道的故事、张大千在青城山作画的故事、熊猫闯入城市等非常有名的故事,还可以了解当地的一些有关乡风民俗的小故事,不仅要了解,熟悉,还要能熟练地讲出来,在客人需要聊天时讲述,通过轻松愉快的形式传播当地文化,将优秀的民俗文化进行传播,丰富民宿的服务内容。另外,民宿还可以结合当地文化开发出相应的文化体验产品,比如动手做竹编、陶器、画画、朗诵诗歌等,丰富客人的体验,传承天府文明。当前,成都的乡村振兴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通过引导乡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乡村旅游,改善乡村环境,造福乡村百姓,民宿作为发展乡村旅游的产物,承担着为旅游服务功能,更承担了文化传承的重要职能,通过文化与民宿的结合,必将推动成都乡村旅游的健康稳定发展,也将推动成都乡村振兴事业不断的向前发展。

猜你喜欢
民宿特色旅游
孪生院子民宿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医的特色
选择民宿出行的你,真的了解“它”吗?
完美的特色党建
你是民宿达人吗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