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建谋主任医师醒脑开窍配合头针治疗顽固性呃逆临床经验概述

2019-01-06 04:39吴伟兵谢建谋
中医外治杂志 2019年3期
关键词:胃气醒脑顽固性

吴伟兵,谢建谋

(1.福建中医药大学 中医学院,福建 福州 350122;2.福建省龙岩市中医院,福建 龙岩 364000)

呃逆一病是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连续或间断发作、不能自止为主要表现的病症,现代医学又可称之为膈肌痉挛。其病情轻浅,不治而愈。而持续48 h以上的顽固性呃逆,甚或昼夜不停甚至持续数天、数月不愈[1]。谢建谋主任医师依据呃逆的病机创新提出了醒脑开窍法配合头皮针治疗顽固性呃逆的方法。疗效显著,现将其治疗经验报道如下。

1 理论依据

呃逆为胃气上逆,浊气上扰膈间而成,气机不畅而气逆。《景岳全书》所云:“致呃之由,总由气逆”之说。又如《灵枢·经脉》言:“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肺有邪,失于肃降,亦可使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动膈发为呃逆[2]。临床针刺治疗呃逆常选用天突、膻中、上脘、中脘、足三里、内关、丰隆等穴。其较轻者呃逆可止,重者却频频发作,疗效较差。醒脑开窍针刺法是石学敏院士基于中风病基本病理机制“窍闭神匿,神不导气”归纳出的针刺法。选穴以“以阴经穴为主,阳经穴为辅”的方法,以“开窍启闭”改善元神之府大脑的生理功能为主,同时疏通经络之气为辅,以达到醒神、调神、安神[3]。神为一身之主导,而脾胃乃后天之本,水谷之海也,《灵枢·平人绝谷》曰:“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神受脾胃水谷精气之濡养;《素问·宝命全形论》曰:“凡刺之真,必先治神”,可见针刺调神之重中之重。

2 治疗方法

2.1 醒脑开窍法

醒脑开窍法站在现优医学的角度,同时又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正如《内经》云:“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主”乃神之主导脑腑,“诸阳之神气”“血苑于上,使人薄厥”“血之与气,并走于上”,论述了与神相关疾病的病位在脑,石学敏院士以此提出了“窍闭神匿,神不导气”的病机。针对这一病机特点,创立了“醒脑开窍”针刺法。运用内关、人中、三阴交为主穴的方法。

2.1.1 操作要点

取穴:内关、水沟、三阴交、太冲、其中先直刺内关穴采用提插捻转泻法,出现酸麻胀感;再刺水沟穴,向鼻中隔方向斜刺,单向捻转使之滞针,采用雀啄泻法,至眼球湿润或流泪;又刺三阴交,沿胫骨内侧缘与皮肤呈45°角斜刺,采用提插捻转泻法;再刺太冲,采用捻转平补平泻手法,出现酸麻胀感;同时针刺头针膈区,快速进针沿穴区由下向上进针,快速捻转;最后接电针治疗,之后每过10 min行针1次。

2.2 头针膈区

头针是在传统的针灸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早在《素问·脉要精微论篇》中就指出“头为精明之府”。头为诸阳之会,手足六阳经皆上循于头面,六阴经中,手少阴与足厥阴经直接循行于头面部,所有阴经的经别和阳经相合后上达于头面。以传统的脏腑经络理论生物全息论在大脑皮层的功能定位在头皮的投影,选取相应头穴线在临床中治疗疾病。

操作要点:针刺头针膈区,快速进针至帽状腱膜中与颅骨之间,沿穴区由下向上进针2 cm~3 cm,以每分钟200次的频率捻转,持续30 s~60 s,而后接电针治疗仪,选用连续波,频率3 Hz,电刺激30 min。

2.3 疗效标准

根据《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4]判定。治愈:治疗后呃逆停止,伴随症状消失;好转:治疗后呃逆减轻或持续时间缩短或间隙时间延长;无效:呃逆持续时间及发作次数无明显改变。

2.4 治疗结果

谢建谋主任医师《醒脑开窍针刺法加头针治疗顽固性呃逆36例》中,治愈32例,好转4例,无效0例,治愈率88.89 %,有效率100 %。

3 典型病例

陈 ×,男,26岁,2018年2月22日初诊。主诉:持续性呃逆17 h余。患者缘于昨日下午3点口服地塞米松、头孢拉定后开始出现持续性呃逆,喉间呃呃连声、洪亮而频,持续发作、不能自止,在家中上网搜索相关缓解办法未果后求诊我院门诊。刻下见:喉间呃呃连声、洪亮而频,持续发作、不能自止,上脘部闷胀感,口干口渴,无头晕头痛,无发热恶寒,无恶心呕吐,无腹痛腹泻,纳寐差,二便平。查体:舌红苔薄黄,脉弦稍数。

证属胃失和降,浊气上逆,发而为呃。针灸处方:主穴:内关、水沟、三阴交、太冲、膈区;配穴:脾俞、胃俞在下针得气后,行针期间,患者首先自觉肚腹胀闷不舒,然后嗳气连连,呃声响亮,待平静后呃声消失,病愈而归。

4 讨 论

从上述病案可知呃逆一病,病因有饮食不当,情志不遂,脾胃虚弱。再观其病程,多属饮食不当或过服寒凉药物,致寒气蕴蓄于胃,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并可循手太阴之脉上动于膈,使膈间气机不利,气逆上冲于喉,发生呃逆。何来寒凉一说?究其根源,查其多有地塞米松、头孢拉定使用史,此多是消炎药物,消炎之药,就如中药之清热药,清热药多属寒凉,其入胃如《丹溪心法·咳逆》云:“咳逆为病,古谓之哕,近谓之呃,乃胃寒所生,寒气自逆而呃上。”呃逆一病最早出自《内经》,提出其病位在胃,与肺有关;病机为气逆,与寒气相关。《素问·宣明五气篇》有云:“胃为气逆为哕。”《灵枢·口问》有云:“谷人于胃,胃气上注于肺。今有故寒气与新谷气,俱还人于胃,新故相乱,真邪相攻,气并相逆,复出于胃,故为哕。”奠定了本病寒热虚实之分[5]。

醒脑开窍一法为石学敏院士临床多年实践,以治疗中风一病为长,谢建谋主任医师创新用之治疗顽固性呃逆,以醒神、调神、安神为治神之大法,异曲同工,实乃灵光妙解。另自创膈俞一穴,以治疗膈之疾病。其法有二,一为镇静安神,二为调畅气机。

呃逆发为膈肌痉挛,痉挛为动属阳,而针为金属,金属本为重着,性为阴而寒,有安定之功,针膈俞制其阳动,达舒缓膈肌之功。膈又位于胸腔腹部间,其上为肺,下为脾胃。肺者,主气司呼吸,而脾胃者,同居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膈位其间,可为气机之要塞。而脾胃又发挥对饮食的受纳、腐熟、运化的枢利功能。《内经》曰:“脾胃者,仓禀之官,五味出焉。”比喻人体之脾胃是司水谷受纳、运化的生理功能。呃逆一病,病在胃,胃受邪而浊气上逆,出于喉间发为呃。患者自服寒药而入胃,胃受纳而失司,寒气内生,上攀于膈,凝滞经脉,输布不利,邪气阻滞于膈;而正气在体,与之相搏,僵持不下,相搏而动,膈不安矣。

《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脾胃后天之本,脾胃为水谷精微生化之源,言明了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禀气于胃”的道理,通过脾的“散精”“常著胃土之精”起到运化、输布的作用。故取以脾俞、胃俞配穴,强化调畅气机之效,使其主司功能恢复,胃能受纳、腐熟水谷为之“市”,脾能运化、输布为之“使”,脾在阴能升,胃在阳能降,清气得以上,浊气得以下,经脉得以运行,正气得以恢复,则邪气自去。最后患者治疗后嗳气频频、失气不断的症状,印证了邪气去而正气归来之象。

猜你喜欢
胃气醒脑顽固性
自拟醒脑汤联合体外反搏治疗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的效果
张景岳对《黄帝内经》脉中胃气的阐发与运用
多巴胺联合硝酸甘油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的效果
Evaluation of the Curative Effect of "Xingnao Kaiqiao"Acupuncture Based on Brunnstrom Staging on Upper Limb and Hand Motor Function in the Recovery Period after Stroke
脱背心动作能醒脑
胃气足 活百岁(上)
胃气足,活百岁
漫画
香砂消胀汤治疗胃胀
针刺配合穴位埋线治疗顽固性面瘫63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