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证护理在全麻术后患儿早期饮水的临床效果

2019-01-06 13:31季丰琨
中国医药导报 2019年32期
关键词:禁食全麻循证

王 宁 季丰琨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小儿外科,北京 100853

护理人员能够合理、谨慎、确切地利用以往科学依据和自身临床经验,并与患者实际需求相结合制订出有计划、有针对性护理活动的护理决策过程便是循证护理。由于儿童具有身心发育不成熟,自控力和自制力差的特点,致使其在临床手术中大多施行全身麻醉[1]。为确保患儿术后安全,以防残留在体内的麻醉药物代谢不全造成呕吐、误吸、呛咳等,除肠胃手术外,临床上通常采用术后禁饮禁食6 h 予以保护[2-3]。但禁水时长超过6 h 又会对患儿舒适程度造成严重影响,从而导致患儿哭闹及术后护理困难,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因而,寻求一种安全、有效、舒适的术后早期饮水护理模式非常必要[4]。本研究随机抽取解放军总医院(以下简称“我院”)第一医学中心小儿外科全麻术后患儿,给予循证护理,通过术后早期给予患儿少量饮水,从而降低长时间禁饮禁食而导致的患儿不适及哭闹,临床应用效果明显。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 年7 月~2018 年1 月在我院第一医学中心小儿外科住院接受全麻手术治疗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排除标准:①脑瘫患儿;②消化道术后需严格禁饮禁食患儿;③年龄<1 岁的患儿;④术后进入重症监护病房或延迟拔除气管套管者。共167 例纳入本研究,年龄1~9 岁,平均(5.2±0.8)岁;男患儿112 例,女患儿55 例;主要病种包括:腹股沟斜疝13 例,包茎96 例,骨折37 例,先天性髋脱位21 例。按术后护理方式将患儿分为对照组(给予小儿全麻术后常规护理)及实验组(引入循证护理)。对照组83 例,其中男54 例,女29 例;年龄1~9 岁,平均(4.1±0.7)岁;腹股沟斜疝7 例,包茎47 例,骨折17 例,先天性髋脱位12 例。实验组84 例,男58 例,女26 例;年龄1~9 岁,平均(4.3±0.5)岁;腹股沟斜疝6 例,包茎49 例,骨折20 例,先天性髋脱位9 例。两组患儿年龄、性别及病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通过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参与研究的患儿监护人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护理方法

1.2.1 环境护理 病房内长期保持适宜的温度、湿度,温度控制在18℃~22℃,湿度控制在55%~60%,同时,配备好供氧、抢救等基础设备。

1.2.2 体位护理 在术后未完全清醒时取平卧体位,清醒后,可选取斜坡卧位,将头偏向某侧。喂食时,将患儿头部放置于中线位,以防头部后仰吸入异物。

1.2.3 饮水方法 经医师评估、诊断确定患儿意识清醒、咳嗽功能、吞咽反射恢复后施行,通常在术后2 h进行。利用空针吸入1 mL/kg 的水,并以患儿为依据,由专业护理人员分批次从患儿嘴角缓慢注入。初次注入时限量1 mL,注入后倘若患儿未发生误吸、呛咳、缺氧等不良反应,则在间隔约5 min 待患儿机体接受后,逐次加量1 mL。在整个饮水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儿生命体征,在哭闹时暂停饮水并提供一定心理护理,待情绪稳定后再少量多次注入。

1.2.4 观察护理及家属合作护理 术后护理期间,安排专业知识扎实、临床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不仅对患儿施行机体状态动态监测及护理,同时及时与监护人交流沟通,改善其心理状态,促使其协助护理。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儿早期饮水止闹效果、哭闹(持续超过10 min)、呛咳、呕吐、低氧血症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6 h 内呕吐及发热情况(即腋下体温超过37.3℃)。其中,饮水止闹有效率=(总例数-哭闹例数-呛咳例数-误吸例数-低氧血症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全麻术后早期饮水的止哭闹效果

对照组83 例患儿中,有17 例(20.48%)在全麻后6 h 禁食水过程中出现哭闹现象;而在实验组84 例患儿中,仅4 例(4.76%)出现哭闹现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实验组无患儿出现呛咳、低氧血症等不良反应,饮水止闹有效率为95.24%(80/84)。

2.2 两组术后发热、呕吐等不良反应比较

在全麻后6 h 内,对照组中有5 例出现发热、4 例出现呕吐,其中同时出现发热及呕吐者1 例;而实验组2 例出现发热,3 例出现呕吐;发热及呕吐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3 讨论

3.1 全麻术后患儿早期饮水的实用性和可行性

由于小儿食道较短,咽喉功能发育不全,受术后疼痛和麻醉药物影响极易在术后6 h 内突发呕吐[5]。为预防呛咳、呕吐、误吸等术后不良反应,临床上全麻术后6 h 禁食、禁饮。由于全麻术前、术后患儿需较长时间禁食、禁饮,待清醒后经常口渴难耐,患儿舒适度大大降低。如果术后早期提供饮水,在解决口渴难题的同时,又能有效降低清醒后哭闹频率,有利于促进患儿术后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由此提出以下临床问题:①全麻术后,患儿禁饮的必要性;②全麻患儿术后早期饮水的实用性和可行性。

随着麻醉药物和方法的改进,以及更加准确的麻醉药物剂量控制,麻醉所致呕吐等胃肠道反应明显降低,术后早期2 h 饮水的可行性也大在提高了[6]。早期的进饮也有利于病情的恢复,并增强机体对抗疾病的能力[7-8]。刘惠蓉等[9]对全麻术前患儿施行个性化饮食教育指导,结果证实,减短术前禁食时间,能够有效满足患儿身心需求,减少不良反应,能保证手术顺利进行。而殷小容等[10-11]又提出全麻术后早期可为患儿提供适量饮水并得到良好的效果。此外,有研究[12]报道早期少量饮水对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患者术后的咽喉部疼痛有缓解作用。本研究以此为依据,展开护理临床研究进行相关论证,即对于全麻手术后恢复效果比较好的患儿,给予少量饮水,比较观察其对全麻术后的患儿止闹效果以及不良反应。

3.2 循证护理模式在全麻术后早期饮水中的应用价值。

循证护理是利用科学手段将各种护理模式的优势结合起来,制订出与患者病情相符合的个性化细节护理模式,强调科学依据在护理人员临床护理工作中的指导作用[13-15]。本研究以全麻术后患儿早期饮水这一问题为出发点,以术后早期禁水必要性和循证护理早期饮水护理为线索,通过小儿全麻术后早期饮水常规护理的应用效果和循证护理应用效果施行比较进行研究[16]。最终结果显示,引入循证护理的实验组患儿饮水止闹率为95.24%,其对患儿全麻术后哭闹的预防效果显著高于施行全麻后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患儿(P <0.05)。同时,早期饮水未诱发患儿发生误吸、低氧血症等不良反应,更近一步验证了循证护理模式在小儿全麻术后早期饮水中的应用价值。此外,由于全麻药物的作用及患儿身体对手术的应激反应,部分患儿在全麻术后可能会出现呕吐及发热反应,本研究提示,早期少量饮水并未增加全麻术后呕吐及发热的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3.3 护理观察及家属合作护理模式在循证护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利用感官展开的连续不间断收集资料的方法即为观察。而护理观察指的是护理人员利用视、听、嗅、触等感官和各类医疗器械对患者临床状况施行信息收集的过程[17]。由于全麻手术患儿在清醒时会感受到机体上的强烈疼痛,再加上对陌生环境的畏惧心理,要求在术后护理观察中,安排专业知识扎实、临床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对患儿机体状况施行动态监测,在细微观察中及时给予护理,可以有效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18]。此外,儿科护理学已由传统单纯临床护理发展为“以小儿家庭为中心”的身心全面护理,家属合作护理模式发挥了重要作用[19-20]。家属经常性因为患儿病情长时间处于焦灼、恐惧、抑郁状态,要求护理人员及时和患儿家属施行交流,告知其病情发展,耐心说明相关事宜,改善家属心理不良状态,促使其协助护理。

总之,将循证护理应用于全麻术后早期患儿少量饮水临床效果确切,可以有效减少患儿术后哭闹及不适,且安全性高,进一步降低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值得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采纳应用。

猜你喜欢
禁食全麻循证
腹部神经阻滞联合静吸复合全麻在中老年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
儿童择期手术前禁饮禁食的现状及研究进展
《循证护理》稿约
肥胖与全麻诱导期氧储备的相关性
“关于全面禁食野生动物的决定”之思考与相关法修改建议
禁食野味 从我做起
禁食野生动物,保护生物多样性
位置大数据侦查循证研究
护理干预在手术室全麻留置导尿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两种麻醉镇静深度监测技术在全麻中的应用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