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增生性回肠炎的综合防制

2019-01-06 14:21
浙江畜牧兽医 2019年6期
关键词:肠炎猪群病猪

(山西省阳城县南环路畜牧局,山西 阳城 048100)

猪增生性回肠炎(PPE)也称猪增生性肠炎,是由胞内劳森氏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以回肠和结肠隐窝内未成熟的肠细胞发生腺瘤样增生为特征。该病以保育猪和生长育肥猪多发,临床主要表现为出血性、顽固性或间歇性腹泻,发病后患猪出现食欲明显减退,生长速度缓慢等症状。近年来,随着规模化、集约化养猪业的发展,该病呈现高发多发态势,虽然死亡率不高,但由于影响生长,降低饲料转化率,严重影响猪场经济效益,需要采取综合性措施加以防控。

1 病原与流行病学

胞内劳森氏菌为革兰氏阴性菌,是一种细胞内寄生菌,主要寄生在猪肠粘膜柱状上皮细胞浆中,并在上皮细胞浆中繁殖,病猪在感染活跃期会从粪便中排出大量病菌(一般病猪感染后排菌可达6周或更长),且病菌能够长时间在粪便中存活,从而污染环境,导致猪场持续感染。

研究发现,PPE的发生是由于内劳森氏菌侵害猪回肠和小肠与大肠前端连接处的粘膜部位的肠腺窝细胞和未成熟的上皮细胞,被感染的细胞难于成熟并持续进行有丝分裂,引起旺盛的细胞增生,从而导致肠壁增厚;同时,由于机体的代偿和修复作用使病变重叠发生,随着病变的发展,导致发生坏死性肠炎病变、节段性回肠炎病变,以及急性出血性增生性肠道病变等三种类型。由于这些肠粘膜病变直接阻碍了营养物质的吸收,导致病猪生长发育迟滞,饲料利用率明显下降。

病猪和带菌猪的粪便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传播途径主要是消化道,该菌可在鼠体内繁殖,因此啮齿类动物也成为该病的传播媒介。此外,各种应激反应,如转群、混群、温差湿度过大、密度过高;频繁接种疫苗,突然更换或大量使用抗生素造成菌群失调;猪群内存在免疫抑制性疾病(如PCV-2、PRRSV);饲喂发霉变质饲料等,均可诱发本病。同时,猪场存在其它肠道病原,如猪痢疾密螺旋体、结肠螺旋体、沙门氏菌等,也可促使该病的发生。

2 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2.1临床症状 该病主要感染猪,大部分发生于断奶后和育肥猪阶段,尤以10~14周龄育肥猪发病率最高,以冬春季节多发。患猪感染病菌后,一般潜伏期在10-15 d,以后随着病变的发展,病情逐渐加重,出现出血性、顽固性或间歇性腹泻,此后患猪食欲明显减退,皮毛杂乱无章,肌肤苍白脱屑,生长速度缓慢,呈现进行性消瘦等。

调查表明,近年来猪增生性肠炎在规模化猪场的发病率明显增高,大部分猪场在仔猪保育结束时就已感染劳森氏菌。在临床上一般表现为以下三种类型:

2.1.1急性型 临床上比较少见,多发于4-6月龄的成年育肥猪,临床症状主要表现血色水样下痢,食欲减退,体温不高;随着病程发展,排沥青样黑色粪便或血样粪便,后期转为黄色稀粪,病猪全身苍白,体温下降,衰弱直至死亡;也有少数仅见皮肤苍白的患猪,见不到异常粪便,发生突然死亡。

2.1.2亚临床型 主要发生在保育后期到生长猪阶段,猪体虽然有病菌存在,却无明显的临床症状。有时可能发生轻微的下痢,或有数头猪粪便变软或呈水泥样糊状,皮肤颜色较正常,但是生长发育明显迟缓,体重参差不齐,严重影响饲料转化率。

2.1.3慢性型 临床上比较常见,主要发生在6-13周龄的生长育肥猪,食欲减退或完全停止,精神萎靡不振,患猪昏昏欲睡;起初粪便较软为水泥样灰色,间隙性下痢,后逐渐变稀或呈水样便,且颜色较暗,有时混有血丝或坏死组织的碎片;患病仔猪,往往腹部膨大如鼓,皮毛杂乱无章,肌肤苍白脱屑,生长停滞;生长育肥猪背毛粗硬,拱背弯腰,难以站立,呈现进行性消瘦,病程长者皮肤苍白,机体极度衰弱。

2.2病理变化 以小肠及回肠黏膜增厚、出血或坏死、小肠上皮细胞增生为特征。一般在小肠及回肠黏膜,可见增生性花纹或分枝状皱褶,浆膜下和肠系膜水肿像一根橡胶管;增生坏死性肠段,表现有臌气或炎性分泌物和积水现象,肠段较薄;坏死性肠炎的病变部可见凝固性坏死;出血性肠病的病变类似于增生性肠病,但很少波及大肠,主要在小肠末端,表现为小肠壁局部增厚,肠腔内有血液,结肠内积有含血的粪便。一般根据典型的临床症状和以上特征性病理变化,可做出诊断。

3 综合预防与对症施治

加强饲养管理,全面实行“全进全出”的管理制度,使用全价配合饲料,减少各种应激反应,坚持日常消毒,搞好环境卫生,定期灭鼠,拒绝猫狗,确保生物安全,按生长阶段选用敏感药物强化策略性预防,对防制该病意义重大。

3.1加强日常管理,减少应激反应 实践证明,不良的饲养环境,如昼夜温差过大、温湿度失常、饲养密度过高、空气不良以及接种疫苗、断奶、转群、引种、运输时发生的多种应激因素均可诱发该病的发生。因此,应通过改善饲养环境,尽量控制各种应激因素。

比如,根据季节和气候变化,适时做好防暑降温、防寒保暖工作;合理控制饲养密度,加强通风换气,改善空气质量;天气突变及断奶前后尽量减少免疫、去势、换料、驱赶等,并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绿益态等微生态制剂,以降低应激反应,改善肠道有益菌环境。

3.2严格引种检疫,实行“全进全出” 引种必须来自非疫区,并经过严格检疫,严禁引入隐性感染的后备种群,确保种猪健康无病;并在装运前后及运输过程中对运输工具彻底清洗消毒,注意防护;新引进的种猪,在远离饲养场的地方隔离观察60 d以上,经检测确认健康无病,并逐渐与原有猪群循序接触,才能合群饲养。

按照不同日龄和不同生长阶段合理分群,避免混养,尽量做到一胎一栏,以减少和降低猪群之间PPE 及其它病原的接触感染机会;配种妊娠、产仔哺乳、保育与育肥四个阶段实行全进全出,每批猪出舍后,都要彻底清洗消毒猪舍及用具至少3次,消毒药可选用优绿环净等,按照“冲洗-消毒-空栏干燥”的流程,空舍7 d后再进入后一批新猪。

3.3定期消毒灭鼠,确保生物安全 建立完善的生物安全体系,将封闭式生产管理和消毒卫生工作贯穿于养猪生产的各个环节。比如,严格控制外来人员、车辆、货物等随意进入;生产人员进入场区须更换工作服和鞋帽,并定向流动,不准串舍;平时做好场区、猪舍、用具及环境的日常消毒,经常保持圈舍清洁干燥,对粪尿和污水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断脐、接种、打耳标时要严格消毒,定期灭鼠杀虫,猪场严禁饲养犬、猫,最大限度确保生物安全。

3.4保证营养均衡,提高猪群抗病力 饲料营养水平的高低,对猪体抗病力影响很大,要给猪群提供优质全价饲料和清洁饮水,在饲料中长期添加防霉剂(如新霉吸安1000 g/t),严格控制饲料霉菌污染;同时,按照生长阶段适时添加氨基酸、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营养物质(如绿益态),保持营养均衡;同时,可以改干料为湿料或半干半湿料,以提高仔猪的食欲和采食量,促使体质健壮,增强抗病力。

3.5按照生长阶段,强化策略性预防 猪增生性肠炎以回肠和结肠病变为特征,在猪群保育阶段和育肥阶段多发,根据这些特征可选用敏感药物在此阶段强化策略性预防。

3.6发病后及时用药,对症施治 临床经验表明,猪发生增生性肠炎后,虽然死亡率不高,但传播迅速,普遍腹泻,严重影响猪群的正常生长,导致猪场经济效益显著下降,因此,发病后及时选择对内劳森菌高度敏感的药物治疗控制非常必要。

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可配合口服适量补液盐,添加绿益态,以调节机体酸碱平衡,增殖肠道有益菌群,阻止病菌定植,改善肠道生理结构,促进肠道微生态区系平衡,增强猪群的抗病力,从而有利于猪群快速康复。

猜你喜欢
肠炎猪群病猪
中兽医辨证治疗猪湿热黄疸
健康猪群体系建设的主要措施
氟苯尼考对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的治疗效果观察
猪群咳嗽多发季 养猪人如何应对
病猪喂药有办法
冬季鸡肠炎易发 科学防治有方法
猪群免疫抑制因素及应对措施
肠炎的症状有哪些
感染性肠炎如何应对
肠炎是如何引起的、生活中该注意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