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教育”模式下Linux课程群建设与教学模式研究

2019-01-07 07:49赵谢秋顾维彬张淑英
福建茶叶 2019年3期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社群区域

赵谢秋,顾维彬,张淑英*

(北华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吉林省吉林市 132021)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发展,“互联网+教育”模式也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在享受“互联网+教育”模式所带来的便利。“互联网+教育”也越来越受到广大师生的青睐。

1 “互联网+教育”模式概述

1.1 “互联网+教育”模式的价值特征

“互联网+教育”模式是知识社会下教育改革的必然发展,融合性、人文性、生态性及连接性是其基本特征,具有重要的教育推动价值。首先,“互联网+”模式本身就具有与任何事物相结合的跨界融合性,因此,“互联网+教育”也具有融合性特征,其能够与学术类、技术类、应用类、义务教育阶段、高等教育阶段等各类教育目标相融合。其次,“互联网+教育”的人文性与生态性,旨在通过以人文本的生态性教学,革新我国应试教育的发展模式,具有重要的教学实效革新价值。除此之外,其生态性特征还能够开放教育系统,以个性化教育拓展学生固化思维、培养双创型人才。最后,“互联网+教育”的连接性能够连接不同层次、不同价值的教育主客体甚至教育平台。不同于将知识融合的跨界融合性,“互联网+教育”的连接性更多表现在不同区域或平台的外部连接上。以各区域Living Lab为例,不同省市Living Lab的统一线上连接及管理系统便是连接性的重要表现,具有统筹规划的宏观价值。

1.2 “互联网+教育”模式的应用现状

随着智能手机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教育”模式已经普遍应用在各阶段学校中。一方面,以各个学校的内部自我发展为例,学校的移动校园网平台、多媒体教室的基本覆盖率已经达到95%以上,以“蓝墨云班课”、“超星学习通”为主的线上教学app也通过“手机入校园”的方式有所普及。“互联网+教育”在学校的应用现状趋势良好。另一方面,以社会环境及国家政策为例,教育部《关于加强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互联网教育在现阶段课改的重要性。而近期国务院“互联网+督查”平台的建设,也为“互联网+教育”的有序开展提供保障。综上,“互联网+教育”模式在学校应用广泛,其在Linux课程群建设及教学模式的革新又具有应用可行性。

2 “互联网+教育”模式下Linux课程群建设及教学模式探究

2.1 Linux课程群区域应用分布不均

学者胡涛在《Linux课程群建设研究》中指出,目前Linux课程群的建设在我国各区域学校出现分布不均的现象。Linux课程群在以我国江浙沪、北上广为主的一线发达城市分布较为普遍,而针对云贵地区、偏远地区等三四线城市分布较为稀少。鉴于此,建设Linux课程群的师资力量也具有区域分布不均的特点。“互联网+教育”模式下,Linux课程群在互联网平台中具有共通性,但其共通性仅针对本区域(省市)的课程群。因此,互联网的融入下,Linux课程群区域分布不均的状况差距更为严重。师资力量较强的区域,课程群分布因有互联网平台的拓展而愈来愈强,而因其省市封闭性,其余师资力量较为薄弱的地区,Linux课程群的建设也相对愈发滞后。

2.2 Linux基础课程模式时效性缺失

Linux课程由美国电脑研究院林纳斯·本纳第克特·托瓦兹于1991年研发,并从20世纪开始逐渐传入我国。然而,我国最早的Linux类课程于2005年才开始立项,针对Linux设计的专项课程从2009年才开始建设。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下,Linux课程的改革及其内核技术的拓展,能够以更快的速度传入我国。但由于其始发地并非我国,且Linux软件版本较多、国内课程设计相对欧美地区相对滞后,因此出现基础课程时效性缺失的困境。在“互联网+教育”的模式下,Linux课程从全球化的互联网平台上进行数据更新,但教师却无法根据最新或不同版本的Linux软件设计出与时俱进的基础课程。由此可见,“互联网+教育”模式在Linux课程建设中的应用较为浅显,其应用仅停留在课程分享上,针对分享课程后课程建设及更新的实际效果,互联网技术并没有体现其多元价值。

2.3 Linux高阶实验性课程基础薄弱

现如今Linux系统广泛应用于各个企业系统设计及平台运作中,无论是网络系统的操作还是编程设计的研发,Linux课程建设的最终目标是服务于市场。因此,不同于其他学术理论类课程,Linux课程具有相当高的实践性。从不断重复的实验设计中,学生的操作熟练度提升、设计思维拓展,学生从而在实践应用上能够更好的掌握Linux系统的操控。“互联网+教育”模式下,学校多会开发联网平台,让学生进行模拟性的实验设计。通过数据库记录及操作流程解析,学生每次的实验设计都能够可视化展现,计算机系统也能够通过学生的实验数据给出相应的评鉴结果。由此,“互联网+教育”模式的融入,既丰富了Linux高阶课程的实验模式,又能够提高教师评测及日常考核的效率。

3 “互联网+教育”模式下Linux课程群建设及教学模式创新路径

3.1 区域化网链社群连接系统

鉴于各个区域的社群封闭性,必须建设区域化社群连接系统,以线上分享的形式平衡区域教育资源、推进Linux课程在我国各地区的深度发展。一方面,以“互联网+教育”的连接性入手,连接各个地区的课程群终端。在不同省市的Linux课程群建设中,增开区域社群连接平台。针对课程的研发,不同区域皆可在社群上进行交流探讨。在此情况下,一线城市或重点学校针对Linux课程的优质师资资源,也能够被其他省市所应用。另一方面,通过区域化网链的社群连接系统,国务院“互联网+督查”系统得以对各省市的Linux课程建设进行统筹规划,推进Linux课程设计的有序革新、高效发展,并为Linux课程群的建设提供安全保障。

3.2 智能课程适用性建构模式

针对Linux软件的革新速率,Linux基础课程也需相应进行时效性的建构发展。以“互联网+教育”中的智能课程设计为切入点,通过软件整合、智能大纲、人工完善的过程,建构适用于我过国内学生及教师教学的基础课程,并根据Linux软件的革新而不断流变。首先,通过计算机系统下的版本整合及差异性分析,对不同版本的Linux软件进行检测,对Linux最新软件的细节进行重点规划。其次,针对Linux软件的新版本或内核完善机制,以AI智能设计系统融入互联网教育平台,针对具有差异性的Linux最新软件做出智能大纲。最后,以教师复检进行智能大纲的人工完善,将Linux课程结合国内软件市场,进行基础课程教案设计上的细化处理。

3.3 项目驱动下校企合作平台

以“互联网+教育”模式下的生态特征为切入点,通过开发生态实现市场驱动,将课程与创新创业等职业功能进行结合。一方面,现阶段“互联网+教育”实现了Linux高阶课程的模拟实验,但对于实体实践及经济价值转化并没有过多切入。以项目驱动的形式,开发线上校企合作平台,让学生在校内进行企业型、职业化的市场Linux设计,实现“互联网+教育”模式下的生态经济转化。另一方面,在层级分布的项目教学法下,“互联网+教育”的教育生态特性明显,教师教学能够“以人为本”的挖掘学生的个性特长,以此完善项目设计的组别分布,推进校企合作线上平台的有序进行。

4 结束语

通过区域网链社群系统、智能课程设计建构及项目教学任务驱动的多元路径,Linux课程群及教学模式在“互联网+教育”连接性、融合性及生态性特征下,得到创新发展。“互联网+教育”模式在针对Linux冷门课程的创新设计中,也弥补其自身发展的不足。特别是,“互联网+教育”的连接性能够连接不同层次、不同价值的教育主客体甚至教育平台;还能将知识融合的跨界融合性,“互联网+教育”的连接性更多表现在不同区域或平台的外部连接上。综上所述,“互联网+教育”能够以更加开放的视角进行教育革新及课程融入,推进我国新课改的质变。

猜你喜欢
互联网+教育社群区域
分割区域
社群短命七宗罪
区域发展篇
在偏远农村实现“互联网+教育”的新型教育模式的设想
基于SCP范式的“互联网+教育”产业组织分析
“互联网+教育”视阈下的教育共享初探
母婴电商的社群玩法
VC靠边!社群股权众筹来了
天使进化——VC靠边!社群股权众筹来了
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