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文印
(盘锦市中心 医院,辽宁 盘锦 124010)
输尿管结石是临床常见结石类型,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治疗,可诱发血尿、肾绞痛等问题,极大程度上降低了患者生活质量。随着临床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微创手术类型逐渐增多,但其有各自的优势,因此,本研究重点观察微创经皮肾穿刺取石术与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的效果,数据结果整理如下。
1.1 一般资料:本文研究对象为2014年10月至2016年10月来我院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的70例患者,依照随机分组规则,分为A组、B组,A组35例患者中,男23例、女12例,年龄20~65岁,平均年龄(43.25±1.82)岁;B组35例患者中,男22例、女13例,年龄21~67岁,平均年龄(44.36±1.84)岁。比对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无明显差异,可比较(P>0.05)。
1.2 手术方式:A组予以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1]:使用钬激光碎石机、输尿管硬镜,手术体位取斜卧或者膀胱截石位,予以全身麻醉,常规消毒铺巾。输尿管镜的出水通道连接负压吸引,管镜在直视下沿着患者尿道进入膀胱,找到输尿管的开口之后将斑马导丝插入,用液压冲水的方式把输尿管口打开,通过导丝引导来抖动、旋转输尿管镜,沿着导丝缓缓进镜,结石位置找到后,经由输尿管镜通道将钬激光光纤伸入,用钬激光碎石,直到结石直径小于3毫米,再把碎石钳出。手术进镜过程必须保持清晰的视野,碎石过程中应间断打开负压吸引,避免结石上移的问题,完成手术后退镜,常规留置导尿管和双J管。
B组予以微创经皮肾穿刺取石术[2]:予以患者气管内插管麻醉,从截石位膀胱镜下朝着患侧把输尿管导管(F5前端开口)插入,取俯卧位,经由输尿管导管将生理盐水注入,于B超的引导下,在患者肩胛下线、腋后线的11肋间、12肋下,穿刺肾上盏、肾中盏,穿刺成功后将针芯拔出,插进导丝,把穿刺点的皮肤、筋膜切开0.6~0.8 cm,沿着导丝把肾通道扩张到F16~18,剥离薄鞘,置入输尿管硬镜,找到输尿管上段结石,插入365 μm或者550 μm钬激光光纤,用8~15 Hz/0.5~1.5 J功率碎石,结石可通过剥离薄鞘冲出,完成手术后常规留置双J管。
1.3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结石清除率以及手术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借助SPSS20.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用百分数表示,行χ2值检验,计量资料用表示,行t值检验,P值判定数据是否有差异,其<0.05时,说明数据存在显著差异,反之,则无。
2.1 两组患者结石清除率比对:经过治疗1个月后,A组结石清除干净的例数达到33例(94.29%),B组达到28例(80.00%),比A组少5例,数据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2.2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对比:B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45.31±6.58)min、(3.21±0.82)d,A组分别为(62.38±9.58)min、(6.92±1.24)d,B组明显短于A组,数据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输尿管结石属于临床多发疾病,且以输尿管上段结石为典型代表,此疾病会给患者带来较大痛苦,临床治疗该疾病时,坚持解除梗阻、清除结石、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的原则,常见的手术形式有经皮肾镜碎石术、输尿管镜等,显少需要采取开放手术。本文研究结果证明,B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短于A组,但A组1个月后结石清除率显著高于B组。微创经皮肾穿刺取石术是微创手术中创伤最小的手术,术中出血量少,适用于双侧输尿管病变等症状;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以脉冲式发射为主,能够在短时间内发射,可粉碎不同密度、成分的结石,对患者输尿管组织损伤较小,且结石清除率较高。在实际治疗过程中,医师应根据结石的大小、位置、梗阻等因素,结合患者治疗期望值,选择最佳手术方案,以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升整体手术效果[3]。
综上所述,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与微创经皮肾穿刺取石术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其各有优势,临床需根据患者病情变化情况,选择恰当的手术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