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风雨哈佛路》说美国名校录取

2019-01-08 14:35□林
黑龙江粮食 2019年5期
关键词:子弟申请者美国大学

□林 地

《风雨哈佛路》(Homeless to Harvard),是美国一部经典青春励志电影。该片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纽约女孩Liz Murray,家庭支离破碎,流浪街头,但她意志顽强,挣脱命运桎梏,且在逆境中警醒鞭策自己,被哈佛大学录取,并获得纽约时报一等奖学金(4年,每年12000美元)。

该片2003年在美国上映。影片情节简单,但感人至深。片中女孩母亲酗酒吸毒,精神分裂,父亲吸毒,眼睛基本失明。女孩15岁时母亲死于艾滋病,父亲进入收容所,她无家可归,祈祷为生。她父亲曾是聪明、爱阅读,但被毒品毁掉的心理学学者。在父亲的引导下,女孩自小就大量读书,包括邻居扔掉的百科全书。后来她进入一所公立高中,边打工边读书,用2年时间,完成4年高中课程,最终18岁被哈佛大学录取。

哈佛大学每年本科申请者约有4万名,而入学名额只有1600名。美国大学本科申请者,需要提供高中平时成绩、SAT成绩、托福成绩、大学预科(AP)成绩、课外活动、文体特长和申请文书等。女孩能被录取,除学年150名学生排名第一的优秀成绩外,哈佛看中的是她面对生活困境的勇气、顽强和反思,以及她对父母和家庭的爱。

影片经典台词:“如果可能,我愿意放弃我所有的一切,来换取我家庭的完整”(录取后说的);“有些人只对生活的艰苦灰心丧气,把时间都浪费在灰心丧气里,我们称之为愤怒,而对事物的整体视而不见,对于所有能够成功的微小元素视而不见”。

其实,美国名校录取贫家子弟少之又少。贫家子弟要非凡的优秀,这种优秀还要具有独特性,以满足名校宣称的生源多样性。据哈佛大学《深红报》报道,有14%的2022级新生是哈佛本校子弟(legacy students)。普利斯顿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的子弟录取率比哈佛还高。2018年10月,因被指控歧视亚裔申请人,哈佛大学的招生系统在波士顿联邦法庭接受审判。审判的证词和内部文件反映出的信息,让民众大惊。哈佛每年录取特殊身份的申请者,占到入学学生的30%,而特殊身份的申请者,只占申请人的5%左右。特殊身份的申请者包括:招募的运动员;哈佛大学毕业生的子女;院长或主任兴趣清单上的申请人(非常富有的捐赠者的子女);教职员工的子女。

想靠“走正门”进入名校,即便上述足够优秀,也未必有把握。家长是校友或者非常富有,在申请美国名校时候,申请者可利用“家族遗产”(legacy application)。 “家族遗产录取”有两类,一类是申请者的父母或家人是该学校的校友,学校会择优录取。第二类“遗产录取”,即父母给学校巨额捐款,孩子可从“后门”走进大学。这种录取方式,校方赤裸的叫做基于学校“发展考量录取”(development case)。

对于平民家庭名校申请者,只能靠自己的努力,各方面做到极致的好,而且在众多申请者中(pool),是独一无二的优秀,才能有可能被名校录取。申请美国名校,要量力而行,或者说多申请一些排名前100名的大学或文理学院,这些学校的教育质量都是一流的。笔者孩子也曾申请了美国名校本科,但都被拒绝(最后被排名前100的美国大学录取,且每年给予近20000美金奖学金)。

引导孩子中小学学习,参与申请,以及多年对申请资讯案例的关注,使笔者深切体会到,母语非英语的美国大学申请者,要早准备早规划,英文的学习,像学中文那样努力,特别是听力和写作。现在有弱化SAT分数或“SAT逆境评分”的说法,但这不等于申请者被录取入读后,学校对英文要求的降低。对美国历史和文化应较多了解。另外,家长要有充足的资金。申请时,信息收集、选校和文书写作等,孩子自己进行为好,这是孩子锻炼成长的过程。申请文书的写作,要提早写出第一稿,应多次润色打磨修改甚至推翻重写。除了成绩,文书是录取官了解和评估申请者的另一重要渠道。当时哈佛大学要求Liz Murray写的简短论文题目是:描述你认为最重要的学术成就和怎样迎接挑战和障碍。

猜你喜欢
子弟申请者美国大学
江东子弟多才俊
躬身践行修己身:从留美文科博士到美国大学系主任
美国大学招生行贿丑闻凸显其阶层割裂
Class Action
刘墉 从寒门子弟到“华人之光”
日本的难民申请人数激增
赴美签证申请者或需提交社交媒体个人信息
德国接纳难民人数逾欧盟总接纳量的一半
八旬老人创建"农民子弟教育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