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能下降供应偏紧,生猪价格高位运行

2019-01-08 20:46刘国信
猪业科学 2019年10期
关键词:猪价存栏猪瘟

刘国信

(山西省阳城县畜牧兽医局,山西 晋城 048199)

1 触底反弹淡季逆袭,猪价肉价全面暴涨

猪肉是我国民众最为喜爱的肉类之一,每年清明、端午、中秋、国庆、元旦、春节等传统节日成为肉类消费的集中时节,致使以往的生猪价格几乎在每个年度内都会出现 “两头高、中间低” 的格局。但近年来,由于生猪产能与市场环境发生变化,使长期以来形成的市场格局被打破,“猪周期” 也随之出现新的特点,淡季不淡、旺季不旺反成为常态。

特别是2018 年8 月我国发生非洲猪瘟疫情后,人们谈 “瘟” 色变,消费需求呈短崖式下滑,导致2018 年秋季至2019 年春节期间的消费旺季,生猪价格旺季不旺,反跌至10 元/kg 以下的历史低点。而春节后的3 月,本是消费淡季猪价却触底反弹,4 月一直在震荡中上行,而 “五一” 过后,猪价不但没有回落,反而加速上涨并逐步企稳;值得关注的是,曾经在疫情发生后猪价一度跌至8 元/kg、甚至6 元/kg 冰点的东北三省,猪肉价格也是满血复活一飞冲天,不到两个月时间上涨幅度高达68%。

综观近期全国猪价走势,2019 年6 月以来,活猪、猪肉、仔猪行情更是全线飘红,在传统消费淡季里逆势上涨,7 月下旬至今更是持续上涨。短短两三个月内,全国猪价暴涨了两倍多,上涨速度达到近20 年来最快。目前,全国大部分地区生猪出栏价格达到25 元/kg左右的历史最高位,南方部分地区甚至冲至30 元/kg 的罕见价格。

农业农村部对集贸市场定点监测数据显示,2019 年7 月末( 采集日为7 月31 日)全国活猪平均价格为18.48 元/kg,与去年同期相比上涨44.8% ;猪肉平均价格29.18 元/kg,同比上涨37.8% ;仔猪平均价格43.52 元/kg, 同比上涨75.3%。而到了8 月末,短短一个月时间猪价又在7 月末的基础上暴涨了近40%。据中国养猪网猪价系统监测,8 月27 日,全国外三元生猪均价为25.95 元/kg, 猪粮比为12.87 :1。 当日广东省为全国生猪均价最高省份,外三元生猪均价29.37 元/kg, 内三元生猪均价29.09 元/kg,土杂猪均价28.18 元/kg ;其中广东潮州市外三元生猪均价达到31.00 元/kg,为当日全国生猪均价最高的城市。

随着活猪价格上涨,猪肉价格也在不断飙升。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 年4—7 月,猪肉价格分别比去年当月上涨18.2%、14.4%、21.1%、27.0%,其中7 月份猪肉价格上涨影响CPI 上涨约0.59 个百分点。农业农村部数据,7 月份我国猪肉平均价格为28.04 元/kg,环比上涨9.4%,同比上涨37.5%。商务部数据显示,2019 年第34 周(即8 月19 日—8 月25 日),全国猪肉、牛肉、羊肉批发价格分别为每千克31.77 元、60.59 元 和59.31 元, 环比分别上涨8.8%、1.4% 和0.7%。其中,猪肉批发价格连续12 周上涨,即从6 月初的20.69 元/kg,一路上涨 至 目 前 的31.77 元/kg。2019 年9 月3 日,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发布的最新监测数据显示,2019 年第35 周(8 月26—8 月30 日),16 省( 市) 瘦肉型白条猪肉出厂价格总指数的周平均值为35.63 元/kg,环比涨9.3%,同比涨92.3%。

近期,笔者走访市场发现,目前不同部位的猪肉零售价格已经涨到40 ~80 元/kg 不等;同时,与之相关的猪肝、猪腰、猪肚、猪头肉等熟食制品也出现不同程度的上涨。高涨的猪肉价格不仅影响了市民的菜篮子,对一些相关的餐饮商家来说影响也不小,不得不采取提高价格,更换菜品、压缩利润等措施来应对。

业内人士表示,猪价触底反弹、逆势上扬,预示着从2017 年开始的这轮 “猪周期” 因为非洲猪瘟的突然暴发与持续发酵已经提前结束,国内养猪业由此进入周期性转折,步入新一轮上行通道。

2 非洲猪瘟疫情肆虐,生猪产业受到冲击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此番猪价暴涨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非洲猪瘟疫情肆虐,生猪生产受到严重冲击,生猪存栏量短期内大幅度下降,导致猪源偏紧、产量骤减供求失衡造成的;此外,近年来环保政策趋严,一些劣势产能逐渐淘汰出局,加之,一些地方用力过猛,或者政策不断加码,或者干脆一拆了之,盲目扩大生猪禁养限养范围,导致养殖积极性受到影响,中小散户大量退出,进一步加速了产能释放,为眼下的生猪上涨行情也做了铺垫。

2.1 非瘟疫情持续发酵,生猪存栏大幅降低

从2018 年8 月开始,辽宁省突然暴发第一例非洲猪瘟疫情,后逐渐殃及大半个中国,今年以来更是全面沦陷。受疫情影响,染病生猪被扑杀处理,恐慌情绪弥漫业界,为规避疫病风险,养殖场户纷纷恐慌性抛售,清栏现象普遍出现,使生猪生产受到严重冲击,以至不少曾经的生猪养殖大县而今成为无猪县。

同时,为了控制疫情蔓延,生猪跨省调运受到限制,正常的市场流通秩序又被打破;加之,人们谈瘟色变,猪肉消费快速下滑,在双重打压之下,猪价跌至谷底,养猪业出现严重亏损,导致生产资金链断裂,从而使许多抗不住的养猪场户又被迫提前淘汰母猪或清圈转行,使全国生猪存栏量大幅下降,导致后季乏猪,出栏量明显减少,各地相继出现 “收猪难”,屠宰企业收购难度骤然增加,是推动此轮猪价快速上行的主要因素。

据农业农村部公布,截止2019年7 月3 日,全国共发生非洲猪瘟疫情143 起,扑杀生猪116 万头。另对全国400 个县生猪存栏监测信息显示,2019 年7 月, 生猪存栏环比下降9.4%,同比减少32.2%;能繁母猪存栏环比下降8.9%,同比减少31.9% ;根据6 月末生猪存栏3.5 亿头计算,7 月份我国生猪总存栏下降到3.15 亿头,环比下降3 500 万头, 同比减少9 643 万头;而目前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首破3 000 万头关口,与2012 年末高峰期的5 078 万头相比,下降幅度高达40%,处于历史最低水平。

2.2 消费需求受到抑制,猪肉供应出现断层

从消费方面看,受人口老龄化、动物产品消费多样化等因素影响,猪肉消费总体不旺;同时,猪肉价格高企也严重抑制了消费能力,预计全年猪肉需求量减少约10%。

据农业农村部对全国400 个县的监测数据,2019 年7 月, 全国规模以上生猪定点屠宰企业屠宰量1 730.34 万头,环比减1.6%,同比降11.3%。1 到6 月全国集贸市场猪肉消费量同比下降12%。虽然下半年进入消费旺季,但猪价上涨将对消费产生进一步抑制,预计2019年猪肉需求量将减少约10%。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也显示,2019 年上半年,全国生猪出栏3.1 亿头,比上年同期减少2 075 万头,下降6.2% ;猪肉产量2 470 万吨,减少143 万吨,下降5.5%。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19 年1-7 月份,猪肉进口量同比增加,4、5 月份单月进口量超五年均值52.16%、84.18% ;7月份进口猪肉跃升至182 227 t,比6 月份增加22 760 t,增长13.56% ;与2018 年同期相比增加94 064 t,增长106.69%。由于后期生猪供需缺口仍会扩大,预计2019 年猪肉进口量或创历史新高。

近日,商务部发布消息,为填补猪肉供应缺口,中国增加了从印度、蒙古、俄罗斯、英国、德国等国肉类产品的进口,并在积极拓展从巴西、阿根廷、荷兰、西班牙、澳大利亚等国进口猪肉,可进口肉类范围将逐渐增加。但进口之路也不是一帆风顺,截止2019 年7 月,全球共有18 个国家和地区报告了5 800 多起疫情。因此,近期猪肉进口量虽然有所增加,但全年进口量预计在170 万~200 万吨,依然占总消费量的5% 以下。有调查分析,2017—2018 年我国生猪平均年出栏量在6 亿~7 亿头,约占世界总出栏量的57%,今年生猪市场缺口在1 亿头左右,猪肉缺口在1 400 万吨左右,缺口比例大概占20% 左右,如果这部分缺口通过进口肉来填补,显然是不可能的。因此,猪肉进口对预期行情影响不大,而在多国肉类供应商涌入中国市场后,我国将在猪肉价格上掌握更多主动权。

2.3 生产成本不断提高,有利支撑猪价上行

从生产成本来看,受美国贸易霸凌极限施压、大幅提高关税影响,未来饲料原料如玉米、豆粕的进口价格都有上涨预期。目前,在生猪主要生产成本中,仔猪和玉米价格均已出现上涨。据了解,受能繁母猪存栏持续下降影响,2019 年以来仔猪供应偏紧,仔猪价格自2月底以来已连续回升,到7 月末全国仔猪平均价格达到43.52 元/kg,与2018 年同期相比上涨75.3%,与2015 年1 月的谷底价格17.38 元/kg相比,上涨幅度高达150.4%。而玉米价格的上涨及仔猪价格坚挺,可能导致后期出栏生猪成本更高,预计未来猪价依然易涨难跌。

而近年来,有些地区错误理解环保政策,实施 “一刀切” 行为,盲目扩大生猪禁养限养范围,导致农村家庭院落等散户大量退出,中小型养猪场纷纷调减产能,进一步加剧了供求紧张局面。同时,环保政策趋严,入行门槛提高,养殖场户用于建设粪污处理设施和防疫消毒等投入增加,将会进一步推高生产成本,叠加上疫情的不稳定性,养殖户补栏意愿不强,也有利于支撑猪价的上行。

3 产能恢复进程缓慢,多措并举稳定生产

当前,生猪行情全线飘红,猪肉价格涨势汹汹,养殖场户喜上眉梢。但后市猪价上行趋势会不会持续?面对非洲猪瘟疫情蔓延、后市乏猪等诸多因素,如何多措并举尽快恢复产能,稳定生猪生产,确保市场供应,避免物价过度波动,成为政府与业界关注的话题。

3.1 消费旺季相继到来,后市仍有上涨预期

从近期生猪供求形势分析,全国猪价走势或将延续上行态势。短期来看,当前生猪和能繁母猪存栏增速缓慢,生猪产能仍处于历史低位,养猪场补栏缺乏仔猪,生猪产能短期难以恢复,将对后期猪价形成有力支撑。尽管,近期餐饮食品企业反馈的信息表明,当前猪肉走货仍显暗淡乏力,但9 月以后随着天气转凉,各大院校陆续开学,加之中秋、国庆等节日相继到来,猪价还有上涨预期;进入冬季猪肉传统消费旺季后,在灌香肠、制腊肉、杀年猪及 “两节” 市场消费高峰的强劲拉动下,猪源供给出现断层在所难免,猪肉供应缺口还将进一步扩大,利好猪价上行。

不过值得关注的是,当前猪肉价格已逼近消费者心理预期,如若继续上涨将对消费量产生一定的抑制,如无特殊情况出现,全国生猪出栏均价突破30 元/kg 后继续上涨空间有限。

3.2 多重因素叠加掣肘,产能恢复更加缓慢

有研究机构分析,由于本轮猪周期是由相关疫情带来的非典型性猪周期,产能恢复起来更加缓慢。根据市场生猪养殖规律来看,从母猪受孕、仔猪出生,到育肥猪出栏大约需要10 个月的时间,2018 年10 月份生猪基础产能下降,导致从2019 年6、7 月份开始,生猪供应减少问题集中显现,从而导致目前猪价出现暴涨行情。

业界人士指出,能繁母猪存栏量决定着猪价的未来走势。整体来看,由于疫情蔓延种源在栏下降,商品猪补栏不足,后期育肥猪供应趋紧局面将更为明显。从猪周期源头开始计算,大概需要经过以下环节:曾祖代纯种猪怀孕4 个月产下祖代猪→祖代猪培育8 个月后怀孕→4 个月后产下父母代猪→父母代猪培育8 个月后怀孕→4 个月后产出商品代猪→商品代猪还要保育2个月→然后再育肥5 个月→肉猪出栏。完整的猪周期将近需35 个月左右,期间影响因素复杂,往往容易受外在变量影响,所以繁育母猪的大幅减少,对后期生猪产能影响较为长远。

根据往年经验,从产量来说,我国生猪存栏量应保持在4.2 亿头左右,能繁母猪存栏量应保持在3 500 万头左右,才能确保供给,猪价不会有太大波动。相关数据显示,当前能繁母猪只有2 800 万头存栏,远低于预警线,由于从预留培养后备母猪,到繁殖产仔均需一定的周期,产能恢复很难如人所愿,一抓就灵,一蹴而就,这就决定了未来一段时期生猪供应将严重不足。而猪价上涨,虽然会刺激补栏热情,但因遭遇史上最严重的非洲猪瘟疫情,养殖场户观望情绪浓厚,加之,本身种猪来源有限,供仔量不足,预计2019 年后市与2020 年产能恢复较为缓慢,肉猪出栏仍处于较低水平,猪肉供应量短期内不会快速放大。

这与笔者近期从养殖一线了解到的信息相吻合。据了解,目前部分养殖户已着手准备补栏或扩大规模,可养殖户补栏补的并不是标准的二元后备母猪,而是从育肥舍挑选的肥猪进行重新培养。导致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市场上二元后备母猪量不足。二是由于生猪调运受到严格限制。目前绝大多数养猪场的育肥猪都是三元杂交猪,理论上强行作为后备母猪,其母猪产仔数、仔猪的生长速度等都无法达到二元母猪的水准,正常情况下并不建议将商品猪留作种用。但是目前属于供种量断崖式下降的非常时期,这种情况下使用育肥猪作为后备母猪补栏也未尝不可,不过,这也会使产能恢复大打折扣。由此推断,2019 年与2020 年这两年猪价上行的趋势难以改变,养猪业景气度提升已逐渐明朗化。

3.3 合理调控规避风险,多措并举稳定生产

由于非洲猪瘟疫情短期内难以根绝,当前生猪复养依然比较困难,恢复产能尚存在不确定因素。“后市乏猪” 和 “猪价高涨” 有望成为未来一段时期内业界的主基调,养猪业盈利水平突破历史新高已成为既定的事实。不过,超高的猪肉价格将对消费产生抑制,加之,国家实施市场调控,年前仍会有低价储备冻肉入市,同时进口肉类增加,将在一定程度上压缩后市猪价的上涨空间。

专家认为,基础产能的调减,有利于化解市场供应过剩矛盾,提高养猪业盈利水平,促进生猪生产平稳发展。同时通过市场洗牌,优胜劣态,有利于推动产业升级,向高质量发展迈进。据悉,为进一步加强非洲猪瘟防控,稳定生猪生产,2019 年 7 月4 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强非洲猪瘟防控工作的意见》,8 月21 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立即取消超出法律法规的生猪禁养、限养规定,大力发展规模养殖,支持农户养猪,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提升疫病防控能力,综合施策恢复生猪生产,保障猪肉供应等5 条措施。

据悉,为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指示批示精神和国务院会议安排部署,农业农村部多次召开会议、下发文件,要求各地坚持防疫生产两手抓,毫不松懈抓好非洲猪瘟防控工作,严厉打击非法调运、私屠滥宰以及 “炒猪” 等违法违规行为,切实维护产业秩序;加大对生猪生产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落实专项补贴、贷款贴息、生猪保险、土地供应等各项扶持政策,防止超范围划定禁养区,随意扩大禁养限养范围,鼓励支持养殖场户增养补栏。要求各地落实好 “菜篮子” 市长负责制,调整优化生猪产业布局,多措并举扩大生猪生产,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业内专家表示,虽然猪肉价格持续上涨不会成为推升通胀的决定性因素,但未来两年猪肉价格长期保持增势及其对其他食品价格的传导作用,将是推高CPI 增速的重要诱因。一旦形成猪油共振、猪烟酒菜果共振等局面,叠加效应将加大CPI 快速上行风险。据悉,为合理调控市场,避免物价大幅度波动,保障困难群众基本消费,从2019 年4 月至今,已有29 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先后启动价格补贴联动机制,打响肉价保卫战,对低收入人群发放猪肉价格补贴,截至8 月29 日,已累计发放金额约24 亿元,惠及9 000 余万人次。国家发改委表示,下一步将继续督促各地认真执行好价格补贴联动机制,确保及时将价格临时补贴发放到困难群众手中。如果单月CPI 同比涨幅达到3.5%,或者单月CPI 中的食品价格指数同比涨幅达到6%,将启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

近日,商务部发言人高峰表示,我们有条件有能力保障重要节假日和消费高峰期的居民猪肉消费。商务部将密切跟踪市场动态,适时投放中央储备猪肉,并指导产销区建立稳定的购销协作关系,促进区域间产销衔接,畅通肉类供应渠道。同时,运用市场化原则,继续鼓励扩大猪肉进口,多措并举,确保国内供应;另外,还进行专项部署,加强市场监管和价格实时监测,严厉打击囤积居奇、串通涨价等不法行为。

4 高利润伴随高风险,未来“如何养猪”问题凸显

“今年的猪价,八月赌一赌,九月换路虎,十月存存货,年底迈巴赫……” 有投资者调侃称。猪价飞涨,畸高利润,很多人蠢蠢欲动,但高利润往往伴随着高风险。那么,猪价高潮的出现,对于投资者来说,究竟是盛宴还是剩宴?未来 “谁来养猪”“如何养猪” 问题逐渐凸显。

作为一项 “安天下” 产业,今天的养猪业正步入从传统向现代推进的转型发展阶段。资本、技术、政策、消费四种力量正在改造甚至颠覆着养猪业,今后养猪将越来越难。但古老的养猪业注定是一个不老的产业。俗话说:“贵时莫赶,贱时莫懒”。猪价高企的时候莫去追赶,盲目地扩大养殖量;猪价低迷的时候莫偷懒,该养的还是要养,不要失去信心,坚持就是胜利。

根据历史经验,政府的补贴政策和社会资本对产能恢复有着明显的推动作用。一般来说,政府补贴和社会资本进入均出现在猪价高峰期。不过从效果来看,从财政补贴落地到产能释放一般需要两年的时间。那么,对于投资者来说,此时介入行业,究竟是盛宴还是剩宴?要理清这个问题,首先取决于历史大顶之上猪周期还能走多远,即猪价在高盈利区间还能 “躺” 多久。业内分析人士指出,以上轮猪周期为例,猪价在高盈利区间总计12 个月左右;当前市场平静成本在13 元/kg,以全国均价突破18 元/kg 为起点,市场在2019年6月份进入高盈利区间,按照市场保守估计,本轮高利润区间将持续两年半,即在2022 年春节之前,市场高盈利状态大概率不会改变。

不过,鉴于当今猪业生产方式与市场消费环境已经发生变化,现在已不能完全用老眼光来预判新市场。虽然目前能繁母猪基数很低,但由于近年来规模化程度不断提升,大中型规模化猪场已经成为行业主流,依然保持着较强的生产后劲,加之,业外大佬跨界养猪跟进速度较快,补市能力充分,将会改变生产周期,这也是近年传统 “猪周期” 变得愈来愈怪异之处。同时,近年来,“淡季不淡”、“旺季不旺”、“逢节必跌” 的反常表现几成常态,因此,生产者应时刻关注市场变化,谨防误判。

当前,许多养猪场户关心的还是2020 年春节的猪价走势。从供需两端的当前形势和后期变化分析,2020 年春节前猪价上涨趋势已经确定,预计这轮猪价将在25 ~30 元/kg 之间波动。不过,由于此轮猪价涨幅过大,而消费提振尚不给力,行情在高位顶部驻立时间可能经受不住长久考验。

为此, 笔者提醒养殖者, 根据近年 “逢节必跌” 的经验,每到临近春节猪价都会有不同程度的下跌,切不可因为猪价上涨就得意忘形,盲目惜售和过度压栏,豪赌后市。面对当前利好行情,应理性为之,只有加强饲养管理,严控非洲猪瘟,保证猪群健康,合理安排生产和出栏节奏,抓住市场机遇,努力规避风险,才能实现养殖收益最大化。

猜你喜欢
猪价存栏猪瘟
非洲猪瘟防控形势及防范措施
4 月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4177.3 万头环比下降0.2%
能繁母猪存栏半年减少235万头
非洲猪瘟对菲律宾已造成1350亿比索的损失
鸡蛋存栏偏低 价格上涨
猪价见底了吗?
猪价再降下去 巨头也挺不住了?
非洲猪瘟常态下猪场建设的12345
猪价进入下行周期 养殖不宜盲目跟风
7月份生猪存栏首次实现同比增长